首页 百科知识 疾病等个人因素致贫返贫

疾病等个人因素致贫返贫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0]历史负担沉重,与当前赣南农村贫困现象的高发态势交织在一起,成为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障碍。
疾病等个人因素致贫返贫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三、疾病等个人因素致贫返贫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其中,全球《21世纪议程》曾经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大多数发展活动通常会影响环境,从而会引起或加剧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发展,也会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那些“没有财产性收入”或者“财产性收入极少”的农村贫困群体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保障。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长期陷入贫困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农村贫困家庭中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偏大,导致家庭经济“基础弱”、“底子薄”。在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基本生活模式,农村贫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极差,一名家庭成员的疾病或者死亡,很有可能会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甚至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并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特别是在那些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医疗卫生条件严重落后、地方病极易多发的地区,大量因病致残返贫的贫困家庭,集中在同一地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得部分农村地区“贫困亚文化”盛行,甚至出现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猖獗蔓延的不良现象,而且这种类型农村贫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极弱、返贫率极高。

有学者曾经沉重地指出:“目前农村的返贫率为15%~20%,大约50%的贫困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19]根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在赣南地区的调研数据显示:“赣州市有42.2万人依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有26万余人急需生活及医疗救助,还有红军烈士遗属、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及革命烈士遗属共计10.45万人,他们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待遇的面还不宽,标准还很低。”[120]历史负担沉重,与当前赣南农村贫困现象的高发态势交织在一起,成为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障碍。根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实地走访与个案访谈所获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因高昂教育的学费、住房、搬迁、结婚、丧葬、残疾、欠债、主要劳动力死亡、长期疾病困扰、赌博等因素所导致致贫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除历史欠账过多和自然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因病因残因亡致贫返贫之外,部分农村由于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引发流行病而带来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返贫现象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针对“您对本村厕所卫生情况满意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图4-24所示:

图4-24

选择“非常满意”(选项一)的人数共计34人,占全体总数的4.76%;男性有2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39%;女性有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96%;书记有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6.14%;党员有1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6.22%;群众有1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5.65%;学生有2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7.19%。

选择“比较满意”(选项二)的人数共计166人,占全体总数的23.22%;男性有13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6.15%;女性有2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9.15%;书记有3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7.19%;党员有6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33%;群众有5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2.61%;学生有6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9.93%。

选择“一般情况”(选项三)的人数共计271人,占全体总数的37.90%;男性19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8.32%;女性有5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9.01%;书记有4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1.23%;党员有7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33%;群众有7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2.61%;学生有11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6.93%。

选择“不太满意”(选项四)的人数共计228人,占全体总数的31.89%;男性有15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94%;女性有43人,占该群体总数30.50%;书记有2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1.05%;党员有6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8.44%;群众有8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7.83%;学生有106,占该群体总数的34.64%。

选择“不太清楚”(选项五)的人数共计16人,占全体总数的2.24%;男性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20%;女性有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6.38%;书记有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39%;党员有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67%;群众有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0%;学生有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1%。

如图4-2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被调查的居民中,对农村厕所卫生的满意程度相对集中的评价从多到少依次为“一般情况”、“不太满意”、“比较满意”。从普通群众的角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评价是“不太满意”。农村厕所卫生在赣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是一个极小的事项,但是却能够反映出民生建设的大问题。这一问题仅仅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方面,却与赣南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除了生活类的污染源之外,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类污染,也不容忽视。正如蕾切尔·卡森(Carson,R.)在《寂静的春天》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在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已进入生殖细胞,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121]近年来,随着赣南农村招商引资进程的高速运转,大量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征的工业“三废”污染企业开始“上山下乡”,走向农村。与城市的污染治理体系不同,农村地区在应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政策制度及体制机制建设,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那些居住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区的农村贫困居民,极易受到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冲击。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也极为普遍,这些家庭也成为新时期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有的学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受了灾,可以采取一次性搬迁安置的方式解决,只要家里有健壮劳力,3~5年不难脱贫;供养大学生,4年是期限,其后则有望给家庭带来根本性改变;唯有因病致贫,好比一个无底洞,吞噬着脱贫的希望。”[122]

当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环保意识差、医疗卫生建设滞后、经济基础差、生产效率低、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很难实现贫困农村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特别是那些长期陷于疾病困境或者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家庭,其脱贫致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的学者指出:“这些贫困人口的扶贫、脱贫难度很大,恰恰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123]在国外,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将扶贫重点转向到以教育、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墨西哥政府认为政府务必兼顾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建立起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对于缓解贫困具有重要的作用,自2001年起,墨西哥政府开始在五个州试点实行‘大众医疗保险’计划。”[124]2004年,墨西哥政府又开始将这种“全民医疗保险”的举措推向整个国家,成效显著,因为“‘大众医疗保险”计划的中心思想就是富人帮助穷人,健康人帮助病人”[125]

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了注重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探索。例如,从2009年开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先后在青海省乐都县和云南省寻甸县进行项目试点,初步探索出一条解决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的有效途径,降低农村家庭致贫因素。“通过给贫困家庭孕妇发放营养片、给婴幼儿发放成本仅为7毛钱的营养包,补充微量元素,有效减少了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及患病,其中接受干预的孩子贫血率下降了40%。”[126]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政府在农村减贫与生态治理工作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大量因环境污染引发地方病的存在以及农村贫困居民疾病预防意识的极为欠缺,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部分地区残障儿童重新出现,“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垮家庭”等消极情况时有发生。而且,这些因病因残而长期陷入贫困的农村家庭,扶贫难度大、减贫效果小,给中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疾病等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成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

【注释】

[1]王炜、刘强,《赣南,从红色老区到红色特区》,载《海峡导报》,2013年8月3日,第32版

[2]《白墙灰瓦绿树间秀美社区入画来》,载赣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anzhou.gov.cn/zwgk/zwdt/zwyw/201308/t20130808_769344.htm

[3]周鸿,《人类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4]《老区单个救济式扶贫收效有限出行难问题仍存在》,载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20/3682179_2.shtml

[5]梁君思等,《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贫困原因解析》,载《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0—61页

[6]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我市抓实推进搬迁扶贫工作》,载赣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anzhou.gov.cn/zwgk/cyxx/msgc/fp/201206/t20120620_583619.htm

[7]威廉·汤普逊,何慕李译,《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0页

[8]范小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干部辅导读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第173—174页

[9]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载《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第48页

[10]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9页

[11]龚秀国,《中国式荷兰病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12]王金海,《社会扶贫大有作为——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杨汝岱》,载《人民日报》,1999年12 月14日

[13]孙鸿烈,《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14]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15]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50—151页

[16]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载《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第50页

[17]杨达,《赣南90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村级社区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1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19]《我市将全面提升“乡村游”发展水平》,载赣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zdw.gov.cn/n289/n425/n595/c8616592/content.htm l

[20]《切实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载《赣南日报》,2012年1月8日,第A01版

[21]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81—82页

[22]宋言奇,《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研究:以江苏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23]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0页

[24]《春暖赣南苏区播种振兴希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在我市调研综述》,载中国赣州党务公开网,http://www.gzdw.gov.cn/n289/n417/n496/c4189633/content.html

[25]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26]杨达,《赣南90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村级社区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2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28]许锡龙,《扶贫攻坚金融不可缺席》,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2日,第10版

[29]朱玲,《中国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评述》,载《管理世界》,1992年第4期,第192页

[30]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66—167页

[3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32]顾仲阳、张锰、张芳曼,《全面小康,贫困地区会拖后腿吗》,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28日,第4版

[33]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3页

[3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35]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36]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7页

[37]张佳生,《近代早期英国的人口增长与贫困问题》,载《西北人口》,2007年,第5期,第40页

[38]本部分数据除特殊标明,均来自:赣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tj.gov.cn/

[39]顾仲阳,《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调研显示我国特殊类型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3日

[40]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0》,http://www.jxstj.gov.cn/resource/nj/2010cd/indexch.htm

[41]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扶贫开发调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7页

[42]《变人口优势为人力优势》,《赣南日报》2010年9月10日,第1版

[43]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基于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能力贫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4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45]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292页

[46]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人民生活)》,载赣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anzhou. gov.cn/jcgz/jrgz_295/gnsq/gzgk2/201205/t20120530_522801.htm

[47]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统计局,《新突破新辉煌:数说“十一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第492页

[48]吴成良,《贫困人群是“双重受害者”——〈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带来的启示》,载《人民日报》,2007年12月7日

[4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38、39页

[50]宋言奇,《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研究:以江苏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51]蕾切尔·卡森(Carson,R.),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52]范剑青,《阿根廷减贫成效大》,载《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1日

[53]史克栋,《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贫穷加速环境恶化》,载《人民日报》,1992年6月2日

[54]白开元,《穷人的福星》,载《人民日报》,2008年1月29日

[5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7页

[56]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57]《新京报:消除贫困,直面“另一个中国”》,载中国时刻网,http://www.s1979.com/young/jinrishidian/201301/ 0970506109.shtml

[58]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59]《范小建在扶贫开发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载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 1204/article_336394.htm

[60]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载《人民日报》,1996年9月23日

[61]诺思,《功时经济基础绩效》,《经济译文》,1994年,第6期

[6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1页

[63]罗春华,《世行指出减贫关键是体制改善》,载《人民日报》,2001年9月18日

[64]《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0日,第01版

[65]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扶贫开发调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41页

[66]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页

[67]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6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69]张严,《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示录》,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

[70]张严,《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示录》,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

[7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页

[72]《国务院通知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当前关键是按照已经明确的方针和目标狠抓落实》,载《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4日

[73]Lewis O,The Culture of Poverty,Scientific American,1966,215(4):19—25.转引自:吴胜涛、张建新,《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载《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6期,第987—992页

[74]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定点部门与NGO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7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32页

[76]《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4年,第605页

[77]段心强,《改写贫穷历史竖起时代丰碑——辽宁朝阳市实现整体脱贫纪实》,载《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5日

[78]郭国勋、杨俊、张书绅,《经济转型中的文化效应——朝阳市根治“贫穷文化心态”的启示》,载《人民日报》,1994 年8月26日

[79]郭国勋、杨俊、张书绅,《经济转型中的文化效应——朝阳市根治“贫穷文化心态”的启示》,载《人民日报》,1994年8月26日

[80]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9月21日

[81]马启智,《促进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载《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7日

[82]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定点部门与NGO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1—42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84]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第166 页

[85]邹时建,《关于建立和谐农村基层组织的设想》,载《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174页

[86]王辽卫、王征兵、任耀飞,《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载《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5期,第985页

[87]世界银行,本报告翻译组译,《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88]杨达,《赣南90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村级社区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89]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84页

[90]黄孟复,《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载《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0日

[91]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配效果与瞄准效率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92]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93]郑风田、李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中国基层县乡村治理结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9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9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96]黄承伟,《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97]张严,《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示录》,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

[98]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定点部门与NGO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0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10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7页

[102]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扶贫开发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40页

[103]张建华等,《贫困测度与政策评估: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 页

[10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社会研究所,《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第8页

[105]刘中文,《“空心村”之困惑: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106]华斌,《转型中国的江西样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132页

[107]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年,第3页

[108]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载《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第47页

[109]马启智,《促进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载《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7日

[110]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1页

[111]《墨西哥:人口盲目流动带来贫困》,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12日,第18版

[112]罗小兰,《垄断劳动市场下的最低工资减贫效应:以中国农村为例》,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第61页

[113]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

[114]顾仲阳,《别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点——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第9版

[115]孙小静、戎霄,《中国扶贫的壮举》,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9日

[116]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基于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能力贫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117]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基于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能力贫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85 页

[118]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定点部门与NGO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119]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120]《春暖赣南苏区播种振兴希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在我市调研综述》,载中国赣州党务公开网,http://www.gzdw.gov.cn/n289/n417/n496/c4189633/content.html

[121]蕾切尔·卡森(Carson,R.),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8页

[122]白天亮、顾仲阳、刘毅,《陕西商洛贫困地区,因病致贫是扶贫中最难啃的“骨头”别让疾病吞噬希望》,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9日,第5版

[123]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124]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7页

[125]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7页

[126]顾仲阳,《别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点——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第9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