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学致贫导致贫困的代表

因学致贫导致贫困的代表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学致贫,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因学致贫的家庭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贫困农户的子女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或是职业教育,很有可能会造成贫困代际传递。高等教育负担逐年加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读书以后的就业困难,让因学致贫在农村家庭中依然屡见不鲜。因学致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分析。
因学致贫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因学致贫,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因学致贫的家庭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贫困农户的子女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或是职业教育,很有可能会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农村家庭“因学致贫”主要出现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期间,高等教育的高收费与高消费,很容易导致普通农户家庭致贫,这种贫困属于脆弱性贫困,也就是农民家庭自身的经济脆弱性所致。笔者所在贫困村中的152户贫困农户,有近80%的子女只有初中或以下学历。大部分女孩子在初中便辍学,然后出门务工或是家中待业,然后等到适婚年纪便相亲结婚,男孩子在辍学以后便常年外出务工,由于没有学历,也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

在当今社会,学历已经成为一个人的身份象征,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又出身农村,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十分艰难。高等教育负担逐年加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读书以后的就业困难,让因学致贫在农村家庭中依然屡见不鲜。高学费与高消费已经成为大家对高等教育的共识,由于在研究生之前,接受教育者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因此学生的教育投资完全依靠家庭承担。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才竞争尤为激烈,高学历低就业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困难、竞争激烈,劳动力市场乘机压价,进一步导致人才贬值,文凭也随之贬值。

不仅是中国,教育问题诱发的贫困代际传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见。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同样因为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跟不上,导致了很多贫困家庭青少年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酗酒、吸毒、暴力等问题都在美国青少年群体中时有发生,而这些青少年多是较早离开学校或是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条件的受限,导致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较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导致青少年对学业并不重视,有些很早便离开校园,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由于教育问题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已经是美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同样的,近年来我国也频频出现校园暴力、自杀、辍学、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留守青少年已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被外出务工父母留在农村的特殊群体,而农村教育的落后,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多方原因共同导致了农村青少年较早辍学、犯罪等问题频发。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教育的落后有较为直接的联系。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初中毕业的占了大多数,这些青少年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尚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尽管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仍然不能弥补他们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根据安徽省某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所受理的农村未成年人案件中,90%农村青少年犯案人的知识水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且多为辍学或逃学的留守青年[1]

教育的落后是这些农村青少年问题的直接诱因,当然,这里面既包含了校园教育,也有家庭教育。如今的农村教育,由于师资条件等的限制,学校几乎将考试升学当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成绩好的孩子自然是老师追捧的重点,但是成绩较差的孩子,慢慢的就会被老师漠视,时间一长,在学校就会被边缘化,不会再有老师来关心,“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就是目前很多学校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常年与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这些孩子很难较好地面对这些挫败,那么,农村成绩差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自暴自弃,渐渐就会对学校、对学习充满厌恶感。厌学、逃课、辍学等问题接踵而至,父母又不在身边,所以极易诱发很多社会问题。长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辨别,从而走上辍学、打工或是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学致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分析。

初等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的选择空间是很小的,可能方圆十里就只有一所小学,这也凸显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城市学校多,师资力量雄厚,孩子受到的教育自然更优质。这个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政府承担了大部分支出,因此家庭并不会有过多的教育投入。学费是免除的,每年只有很少的学杂费,因此在这个阶段因学致贫的情况并不多见。

到了中等教育阶段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中等教育的投入成本明显要比初等教育高很多,公共投资比例较之初等教育投资比例也明显下降了,那么教育投入的成本自然就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成了许多农村家庭的负担。每年的学杂费已经由之前的几百元变成了上千元甚至几千元,这个阶段家庭和受教育学生已经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很多经济条件一般,又或是家中子女较多的农户,很容易由于经济压力放弃孩子的中等教育。这也证实了笔者在扶贫期间的亲身经历,一个村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初中没毕业就选择辍学务工,这种情况在城市乃至整个现代社会都是让人十分扼腕的。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和家庭与教育机构间有了双向互动选择的权利,教育的总成本也相应较高,但一般认为进入大学与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是绝大多数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唯一现实途径,因此要有可能被大学选中,学生及其家庭都会千方百计选择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民办教育成为主流,造成了高等教育的高投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已将高等教育市场化,在公办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在近10年来承担了高等教育的主要角色。有一个统计,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是我国《教育法》要求和联合国规定标准6%的1/3,列在全世界倒数几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持续延长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扩招,又恰逢适龄青少年上学的高峰段,教育规模在时代要求、政策推动和历史机缘的合力下高速膨胀,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更趋紧张。教育经费不足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政府投入的不足,让民办教育开始异军突起,而民办教育是市场主体,完全市场化运作,将学生当成客户,这与公办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民办教育收费昂贵,有很多学生读公办大学4年的学费赶不上民办大学1年的学费。

除了学费,学生日常的生活费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初等和中等教育一般都在本地进行,且学业压力较重,学历管理也十分严格,学生基本过着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独立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日常消费要比大学时低得多。但当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下子就充足了起来,学生不需要再面对高中时期的高压学习,大学多是异地求学,学生也不需要再受到父母的多方管制,学生的消费就开始变得自由起来,家庭也开始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学杂费用。再加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消费理念的不成熟极易造成不合理消费。如此高学费和高消费,放在一般城市工薪家庭都不易承担,更何况是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农村家庭,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很多本身不贫困的农村家庭,很有可能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出现致贫现象。

优化劳动力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当前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水平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相差巨大,农村学校的好教师都往城市里跑,造成农村地区整个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普通学校供不应求,职业教育门可罗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孩子的竞争力不够,无论是他们就业、升学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这种情况极易诱发贫困代际传递。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扶贫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疏仁华,胡松年.论流动视阈下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以安徽省G市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9):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