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祖国气象科研的贫瘠_竺可桢的故事

祖国气象科研的贫瘠_竺可桢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祖国气象科研的贫瘠_竺可桢的故事《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是竺可桢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他读地学系三年级的时候写成的。这些气象观测结果,有的要靠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有的要靠其他人的观测取得。这对气象科学研究来说,也是一种耻辱。这就是竺可桢第一篇论文难产的原因。有一天,正埋头于图书馆搜寻资料的竺可桢收到了家中的来信。他要回去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了,他要用科学来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

祖国气象科研的贫瘠_竺可桢的故事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是竺可桢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他读地学系三年级的时候写成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个难产的作品。

当时的竺可桢,就像一个万能钻头,深入到哪个领域,都能深深地钻进去,并且很快就能取得研究成果。当他还是地学系的一名学员时,他已开始在美国的气象、地理刊物上和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科学》月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了。凭着他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异的成绩,这件小事怎么能难倒他呢?

这主要是因为,一切的科学都离不开实践,一切的科学都不是空想出来、凭空捏造的。气象科学的研究正如其他科研工作一样,不是科研工作者关起门来,依靠自己的苦思冥想而开展的,它是建立在长期的、大量的气象观测基础上的。这些气象观测结果,有的要靠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有的要靠其他人的观测取得。

竺可桢虽然勤奋博学,有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在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工作时,也不能离开气象观测记录。(www.guayunfan.com)

当他决定研究中国的雨量和风暴问题时,有一个难题却一直困扰着他: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气象观测记录奇缺!

中国几千千米的漫长海岸线,每年都会有几十次风暴袭击。基本的气象预报是保证沿海船舶安全航行的基础。但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蜂拥而来,他们不仅从清朝政府手中夺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权,而且气象观测的权力也被他们窃取、垄断。到1916年竺可桢要研究中国风暴问题时,中国沿海的风暴预报,只能依赖建在上海法租界的徐家汇气象台提供。这对气象科学研究来说,也是一种耻辱。

说到雨量的记录,同样如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竺可桢翻阅历史书籍,发现书籍中有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测量雨量最早的国家,早在15世纪,我国古代气象工作者发明的测雨器就传到了朝鲜。如今,腐朽无能的清朝政府、军阀政府却彻底丢掉了这个世界领先的地位,反而要由徐家汇气象台来提供中国的雨量情况。

这真是历史的大倒退!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他们在中国建立气象台,绝不是想帮助中国发展气象事业,而是为他们更方便地掠夺中国资源服务的。这样一来,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而建的气象台的分布就很不平衡,统计数字也相当不系统、不完整。

因此,当竺可桢兴致勃勃,迈着轻盈的步子,满怀信心地去图书馆,搜集写论文的材料时,发现只有一本《中国十一年来之雨量》的书。这本书是徐家汇气象台总观察员劳绩勋写的。竺可桢急切地翻开这本书,想知道这本书记录的雨量情况能否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雨量情况。令人失望的是,他发现徐家汇气象台的观测只局限于沿海地区。因此,根本不能通过这本书看整个中国的雨量!

这就是竺可桢第一篇论文难产的原因。

这个事件,又一次折射出了中国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又一次反映出了中国的气象阵地是一块野草丛生、无人开垦的荒地。

尽管困难重重,竺可桢还是一一克服了,他陆续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开始运用现代气象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气象的实际问题。他不断地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气象学观点和论据,引起了气象学界的重视,一直到今天,他的研究还具有指导价值。

1917年,竺可桢的一系列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被吸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同年获爱默生奖学金。

在美国学习期间,竺可桢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当天的温度、风向、阴晴等气象情况和有关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都是他记录的内容。从这时起,日记伴随了竺可桢的一生,他买了一个白铜套子的钢笔式的温度计,带在身边随时取用。

美国的冬天很冷,常常风雪交加,阴冷晦暗。有一天,正埋头于图书馆搜寻资料的竺可桢收到了家中的来信。对于长期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海外游子来说,每次收到家信都像过节一样喜悦,可这封信却使竺可桢悲痛万分,因为他的父亲竺嘉祥在故乡绍兴东关镇去世了。

在竺可桢远离家乡的这些年里,疼爱他的二哥、大哥先后去世,如今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此时此刻,他只能面向东方,面向祖国,默默垂泪。他知道自己家里日渐穷困,就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邮寄回家,以补贴家中丧葬的费用。同时,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发愤努力钻研,以告慰对他殷殷期待的父兄。

1918年,竺可桢的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通过答辩,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秋天的哈佛校园非常美丽,道路两旁的枫树红黄交织,竺可桢踩着落叶漫步在校园,仿佛走进了一个金色的世界里。一只小松鼠自由地捧着松塔在草坪上蹦来蹦去,两只亮晶晶的小眼睛一点也不畏怯地望着竺可桢,竺可桢多么希望自己是这只小松鼠。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如今他只能默默地向这一切告别。多年来的夙愿终于要实现了,他要回国了!别了,这幽静美丽的校园!别了,这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别了,这设备一流、技术领先的实验室!别了,博学而仁慈的导师们!

尽管眼前的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他听见了那来自故园,来自心底的一声声呼唤。他即将面对的是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祖国。他要回去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了,他要用科学来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