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节节败退_关于康熙的事迹

节节败退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节节败退_关于康熙的事迹康熙十三年伊始,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康熙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命人抓住卢震并将其治罪。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万般无奈的康熙在面对这种一边倒的战局时,只好采取大臣的建议,对负责的官员施行奖惩制度。对于那些所辖地区出问题的官员,予以重罚。吴三桂举兵反叛,康熙就谕示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密切注视杨来嘉的动静,以防其降吴。年轻的康熙皇帝,越来越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节节败退_关于康熙的事迹

康熙十三年(1674)伊始,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吴三桂带兵多年,知道兵贵神速。他不费吹灰之力地占领了贵阳之后,拒绝了部属想要庆功的要求,迅速进兵湖南。他先遣马宝、吴国柱等由贵州进逼湖南;遣王屏藩进军四川,再进逼陕西。吴军和清军的第一场大仗,是在湖南沅州展开的。

湖广总督蔡毓荣派遣总兵崔世禄镇守沅州,可是康熙听闻后却说:“沅州为滇、黔门户,非崔世禄一人能守。”他马上命令湖广提督桑峨率兵赶赴沅州救援。可是还是迟了一步,在吴军的强势进攻下,沅州失陷,崔世禄被俘。

康熙很有军事家的天赋,他的应对策略很周全。可是,他却少算了一件事,那就是清兵的整体素质。大清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与八旗兵丁骁勇善战密不可分。可是自清朝建国以后,社会逐渐安定下来,战事也越来越少,军队训练自然也就松懈下来。尤其是那些八旗中的王公贵胄,他们已经过惯了安逸的生活,没有吃过多少苦,更缺乏实战经验,突然之间让他们上战场,肯定比不过精锐的吴军。(www.guayunfan.com)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他是武将出身,时时不忘操练军队。而且云南地处边陲,动乱频繁,吴军时时有仗可打,所以整体素质要较清军为高。正是因为这些,清军的行为显得果断不足而散漫有余。而吴军呢,就显得比较勇猛了。

比如沅州之战,在康熙派遣桑峨救援沅州之前,湖广总督蔡毓荣已经派彝陵总兵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等率兵救援了。可是这两支救援队伍,一直到吴军攻陷沅州之后还未出现。结果是,吴军进出湖南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清军官兵除了战斗素质差外,胆子也似乎很小。看到吴军攻势凶猛,有一些清军官兵居然吓破了胆,闻风而逃。驻防长沙的巡抚卢震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巡抚的胆子小得实在是不可思议,当时吴军还远在沅州,他竟然就害怕了,丢弃长沙于不顾,匆匆忙忙逃到岳州去了。康熙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命人抓住卢震并将其治罪。可是即便是治罪,这样的人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终究无法挽回。

在他的不断督促之下,他派往荆州的军队总算陆续到达。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二十四日,前锋统领硕岱率兵到达荆州;二月初一,护军统领伊尔度齐率兵到达荆州;二月初二,护军统领额司泰率兵到达荆州;二月初六,都统觉罗巴尔布率兵到达荆州。至此,荆州的兵力部署才让康熙稍微安心。

战事吃紧,康熙的脑子却越发清明。他意识到“武昌重地,不可不予为防守”,于是特命正都统觉罗朱满领兵前往武昌。他给觉罗朱满的命令是,“保固地方”。意思是说,如果吴军强悍,你就老实给我守着,只要保住武昌不失就行。考虑到常德为水陆要冲之地,康熙谕令护军统领硕岱率前锋兵士移赴常德。常德和武昌都是兵家重地,康熙自然极为重视。

他的想法很正确,但是那些领兵的将军们却太不争气。硕岱、觉罗朱满等人是康熙十二年底领命出发的,但却都慢慢悠悠地在路上走了一个月。好容易到达荆州了,理应稍事休整,就赴常德等地进行备战。可是,他们却“畏贼势盛不敢进”,白白丢失了大好机会。

而吴军,确实是猛不可挡。吴三桂以六十二岁高龄亲自披甲上阵,直杀得清军人仰马翻。在常德之战中,吴三桂又是亲自督战,吴军兵锋所指,如尖矛利箭,锐不可当。吴兵所到之处,清兵多有不战而降者。更何况,常德城中有吴三桂安插下的内应。所以很快,吴军就攻下了常德。

吴军将领夏国相奉命夺取常德以北的澧州,更是容易。常德之战已经使得澧州官兵军心不稳了,所以吴军一战,城内官兵马上易帜献城。

至于长沙,吴军夺取的也同样容易。张国柱在攻陷衡州城之后,迅速向长沙进军。这个时候,适逢巡抚卢震刚刚逃跑,城内人心动荡,官兵无心守城。看到吴军杀气腾腾地来袭,守城官兵更是心惊肉跳。于是几个副将一商议,便决定了长沙的命运。他们决定投降献城,归顺吴军。张国柱也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兵家重地长沙。

几场“战斗”下来,吴军屡战屡胜,士气高昂;而清军则萎靡不振,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形下,吴军向北的推进速度更加迅猛。

三月初,吴军大将吴应期和张国柱水陆大军齐进,直攻洞庭湖之滨重镇岳州。康熙知道岳州的重要性,因此慎之又慎地在这里安置了重兵。可是,张国柱和吴应期却不与清军硬碰。他们派人偷偷潜进岳州城,策反城内守将。在他们重金的诱惑下,岳州参将李国栋领兵降敌,也是乖乖把岳州城献给了吴军。

仗打到这里,吴三桂笑了,康熙却咬牙切齿。从康熙十二年(1673)底沅州之战开始,到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清兵无一胜仗。吴军所到之处,清军皆望风而逃,甚至不敢正面交锋。沅州、常德、长沙、岳州等地,均是战略重地,但却都是被吴军轻而易举地攻下。这是事实,谁也无法更改,兵部给康熙的奏章中,只能如实禀报:“吴三桂反叛以来,湖南绿营官兵多附贼。”康熙恨极,却又无可奈何。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万般无奈的康熙在面对这种一边倒的战局时,只好采取大臣的建议,对负责的官员施行奖惩制度。对于那些所辖地区出问题的官员,予以重罚。可是这样做,终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对这场战争持观望态度。吴军在湖南境内大获全胜的消息,就像是一阵狂风,吹得一些人露出了原来的面目。那些本就对清朝不满意的人,便开始趁机响应吴三桂。

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总兵吴之茂等人起兵响应吴三桂。康熙刚刚任命的“抚蛮将军”孙延龄在广西起兵,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再后来,陕西提督王辅臣和广东尚之信,也相继起兵。

与湖南仅有一江之隔的湖北也开始乱起来,风云突变。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十五日,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宣布起兵,响应吴三桂。杨来嘉原为郑经部将,后来降清。康熙并不怎么信任他,认为这个人才能平庸。吴三桂举兵反叛,康熙就谕示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密切注视杨来嘉的动静,以防其降吴。果不其然,杨来嘉最终投降了吴三桂,所幸勒尔锦事先有所防备,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杨来嘉举兵反叛以后,郧阳副将洪福也举兵反叛。但是,这只是个开头,自他们之后,湖北境内不断有守将反叛的消息传来。战争的天平,越来越向吴三桂倾斜。年轻的康熙皇帝,越来越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他心急如焚,但却又拿不出什么具体有效的应对之策,只能望南长叹。

前线战事吃紧,后方也不安稳。吴三桂湖南大捷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很快引起了一阵骚动。那些立志“反清复明”的人,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行动。有京城里,有一个叫杨起隆的人,自称是“朱三太子”,以此为号召,秘密组织起事。史书上所载的“朱三太子”,指的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明朝灭亡时,他不知所踪,下落成谜。可是,他的名头却常常会被一些反清的组织借用。杨起隆趁着这个机会,借用“朱三太子”的名头,在京城里汇聚了一股力量,打算冲进紫禁城,诛杀康熙。

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清廷发觉了。清军包围了他们的秘密聚集点,抓捕了上百人之多。有一部分人逃脱了,清军官兵就关上城门,在城里大肆搜捕。一时间,京城内人心惶惶。

这次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但却引起了京城百姓的恐慌。人们纷纷传言:吴三桂带领着白马铁骑,要打进京城了。这样的流言每天都在传,让康熙头痛不已。

他越发痛恨起吴三桂来。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对于这场战争,还是抱有一定幻想的。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一直以额驸的身份留居在京。吴三桂起兵反叛,按照大清律例,他的家人应该被处于严刑的。但是康熙却对吴应熊格外开恩,没有将其惩办。这其实也印证了吴三桂当初的猜测,认为康熙投鼠忌器,必定不敢轻动吴应熊。后来,吴三桂挥军北上,且屡战屡捷,议政王大臣又提出“吴应熊系反逆子孙,理应诛戮,以彰国法”。但是,康熙仍然不忍将其处决。吴三桂猜测的并不完全正确,康熙不杀吴应熊,确实是有所顾忌,但最重要的是,康熙与姑母感情十分深厚。康熙与姑母年龄相若,幼时常在一起,亲如兄妹。因为这层关系,他才不忍心处决姑丈吴应熊,一拖再拖。他甚至还曾幻想,吴三桂疼爱儿子,说不定有一天会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但是,这只能是幻想。

吴三桂越打越勇猛,一直杀到了湖北境内,甚至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危,这让康熙不得不收起幻想。他要同吴三桂决绝,必须要用破釜沉舟的勇气。这个时候,大臣王熙向康熙密奏,“请诛逆子”。康熙思前想后,认为王熙说得有理,吴应熊不能留了。于是,他下令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

处死吴应熊,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消息传回南方,对吴三桂的打击很大。其时吴三桂正在吃饭,忽闻这个噩耗,一时“惊悸发疾,竟似死人”。人到老年,往往事事处处都会以儿女为重,这是人之常情。吴三桂当初就是算准了康熙不敢对吴应熊下手,才孤注一掷起兵反清的。可是,他小瞧了康熙。

从战争开始,康熙就一直在节节败退。也许直到此时,他才算“小胜一场”,虽然,这只是心理上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