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水利与科举_大宋名相

水利与科举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水利与科举_大宋名相除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在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建树,本节主要罗列三点内容。在整个兴修水利的过程中,王安石也发明了很多科学的治水方法,“淤田法”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创举。早在变法之前,王安石就已经多次向赵顼提到科举考试的弊端,即国家录取的人才多半都是书面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办事能力不足,对于国家和人民贡献不大,危害却不小。

水利与科举_大宋名相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在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建树,本节主要罗列三点内容。

首先是兴修水利。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所谓的国家经济也基本属于农业经济。王安石据此提出了“兴国家必先兴经济,兴经济必先兴农业”的整体战略方针,在农业生产方面倾注了巨大精力。其中,王安石最主要的功绩是推行“农田水利法”,这一法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受到官民的普遍拥护,乃是变法过程中推行最快、最顺利和最彻底的法令。比如在当时的濮州(今山东濮城),仅一项“马陵泊工程”的完工,就使得4000多顷荒地变为良田,为当地农民和国家税收做出极大贡献。

史料记载,宋朝的京西路州府多荒凉,比如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襄州(今湖北襄阳)、汝州(今河南汝州)等,常年歉收,只有靠朝廷救济才能勉强度日。这不仅因为自然灾害频发,同时也因为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变法运动开始后,王安石派人到各地主持赈灾治水工作。这些变法派的官员经过王安石悉心调教,到任之后变朝廷的赈灾钱粮为有偿回报,让灾民去修筑水利,开垦土地,并带领百姓引淤流灌溉荒田。为了尽可能地恢复生产,王安石不仅分给农民土地,还贷给他们种子。如此一来,短短三五年时间,京西路绵延千里的荒地山林,就变成了满目绿色的丰沃农田。

在整个兴修水利的过程中,王安石也发明了很多科学的治水方法,“淤田法”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创举。所谓“淤田法”,即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时令,掘开河堤,让激流把淤积在河底的泥沙冲到农田里。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的施肥手段比较有限,大多数新开垦的土地产量颇丰,但是在随后的种植过程中,产量就会逐渐递减。由于一些地区的土壤过于贫瘠,农民不得不将一部分土地闲置,等到三五年之后再行种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河流当中淤积的泥沙,不仅每天都会从上流冲刷下来,而且对于土壤增肥效果显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河底淤泥被冲出,使得河床的盛水量增加,大幅减少了水灾发生的可能性,王安石此举让很多大河流域的农民都受益匪浅。(www.guayunfan.com)为了确保决堤和灌溉事宜顺利进行,王安石还在京城设立了“淤田司”,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国疏淤工作。总领“淤田司”工作的程师孟,正是“淤田法”的创造者,并且在王安石主持变法之前,他就已经在地方工作中实践过该方法。在此,王安石还在人才任用方面不拘一格,当时有一位名叫程昉的宦官颇具治水才能,深受他的器重。革新派的人都以与宦官共事为耻,纷纷劝阻王安石任用此人,但王安石力排众议,不仅任用了程昉,而且让他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位。而程昉也不负众望,在整个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累计灌溉良田达数万顷,是整个水利系统改革中表现最抢眼的得力干将。

其次是治理水患。提到治水,就不得不说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曾经是土地肥沃、物产丰盈的。但是自五代十国以来,黄河上游林木毁坏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到了下游之后,宽广的河道和平坦的地势放缓了水流,泥沙便逐渐下沉淤积。在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河床高于堤坝以外地面的情况,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河”。当地官员和百姓为了防止水患,只能不断增加堤坝高度,从而造成更高风险的水患。北宋时期,流经河南境内的黄河,曾经频频发生水患,两岸百姓深受其害。

史料记载,黄河于仁宗年间在澶州发生了一次大决口。河水奔涌向前,在大名府向北折去,流经恩州(今河北清河)、冀州(今河北冀州)和乾宁军(今河北青县)之后,注入渤海。仅仅十年之后,黄河流经大名府和恩州之间的时候,忽然一分为二,除了上述故流,又分出一支经德州(今山东德州)和沧州(今河北沧州)流入渤海。在当时,上至北宋朝廷,下至各地官员,应对黄河水患的方法都是加高堤坝,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多见。王安石接掌朝政之后,随即开始对二分流进行清淤,并且采用机械设备,利用了科学原理。再加上“淤田法”已经在全国各地实行,王安石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对黄河的治理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造福沿岸百姓何以万计。

最后是针对科举考试的改革。早在变法之前,王安石就已经多次向赵顼提到科举考试的弊端,即国家录取的人才多半都是书面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办事能力不足,对于国家和人民贡献不大,危害却不小。对此,王安石主张去掉一些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科目,增加一些注重实际能力的考试科目,同时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考试。应该说,这一变革不仅限于科举考试,更是一场思想和文化的革新,经新规定考取进士的学子,对于变法必然抱有好感,同时也乐于见到新法的长久维系,这就让新法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助力。

可惜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些科目虽然无实际用处,但是对于学子的思想灌输有着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的是,古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维系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思想道德武器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为此,赵顼虽然同意了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改革方案,却经过了大幅度的修改,所以科举制度的改革并不彻底,这也为王安石变法的最终成败留下悬念。王安石不是不知道科举考试对国家社稷的重要性,但事分轻重缓急,当时的他忙于政务和军务改革,且面对顽固守旧势力的疯狂反扑,赵顼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又摇摆不定,王安石也就只能把此事暂时放在一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