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励志图强_大宋名相

励志图强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励志图强_大宋名相范仲淹的远祖范履冰,曾经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宰相。赵光义继承大统之后,钱俶政权归入宋朝,范庸一家由此成为大宋子民。与此同时,少年范仲淹的品格也表现出来。史料记载,宋朝一共出现133名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达到123人,占到了绝对的比重。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27岁的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进士及第,从此正式进入宋朝官场。

励志图强_大宋名相

范仲淹的远祖范履冰,曾经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宰相。后来,他的子孙当中,有一支来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为官。唐末大乱后,这一脉范姓族人被战祸阻隔,无法回到北方,从此在吴中(今江苏苏州)定居下来。由于世代读书做官,范仲淹的直系祖先都在吴中官场混迹,但是所任官职并不高。时间进入五代十国,范仲淹祖先便归入吴越王钱氏幕府中,他的父亲范庸就是钱俶的幕僚。赵光义继承大统之后,钱俶政权归入宋朝,范庸一家由此成为大宋子民。

范庸一共有五个儿子,范仲淹最小,于宋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他出生仅仅一年,尚在嗷嗷待哺之时,范庸便不幸因病离世。灵柩运回吴中老家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遭到正室排挤,逃出家门。为求生计,谢氏只好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给朱文翰。范仲淹因此更名改姓,称为朱说,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朱文翰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身份地位和范庸大抵相当。这是一个宽厚仁和的人,他不仅保障了范仲淹母子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倾尽全力教导年幼的范仲淹,以至于范仲淹对他感恩终生。

应该说,自古以来,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古代读书人,对于子女的教导都会从小开始,范仲淹自然也不例外。朱文翰辗转各地为官,却从来没有懈怠过范仲淹的学业,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他的成长基础。为了全面培养范仲淹,朱文翰回到长山(今山东长山)老家后,还开始让范仲淹学习音律。不过,宋朝底层官员的俸禄并不多,范仲淹虽然生活无虞,却也能够体念物力维艰,并没有享受过奢靡无度的生活。尤其对于底层人民的疾苦,范仲淹更是知之甚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印迹。

与此同时,少年范仲淹的品格也表现出来。他在白山佛寺读书时,于某日在田间劳作,忽然发现了一个大瓮,打开来看,发现里面装着满满的白银。然而,面对这样的意外之财,少年范仲淹居然不动声色,将大瓮掩埋好之后继续劳作,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范仲淹功成名就后,白山佛寺的住持为了修缮庙宇,曾经写信给他请求资助。范仲淹一生清廉,并无余财资助,但他想起那瓮白银,于是回书信一封告知。白山佛寺的住持派人去挖,果然发现了那瓮白银,范仲淹少而有节的美名由此传开。(www.guayunfan.com)范仲淹成年之后,朱文翰的亲生儿子们屡有浪费举动,范仲淹经常进行劝阻。有一天,范仲淹又去劝阻朱氏兄弟,却不料他们在气急之下说出了范仲淹的身世。范仲淹还不敢相信,又跑去和别人求证,才终于弄清了自己的身世。这让范仲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他整理行装,带上了自己的琴和剑,赶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发誓从此自立。谢氏赶紧遣人来追,范仲淹让来人回去告诉母亲,自己将来一定会衣锦还乡,且期限不会超过十年。

到了应天府书院之后,范仲淹读书极为用功。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在长达五年的时间穿着衣服睡觉,以便醒来之后立刻起身读书。如果没有到睡觉的时候就犯困,范仲淹就用冷水洗脸,哪怕数九隆冬也不例外。饮食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和花费,范仲淹更是尽量简化。他每天早上都会煮一大锅粥,撒入少许盐粒。冷却之后切成四块,两块当时吃下,其余两块留着晚上吃。其余时间里,范仲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读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克勤刻苦,在当时的应天书院内,没人能够超过范仲淹。

这个时候,范仲淹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一次,皇帝来应天举行规模盛大的祭拜活动,大家都跑出去看热闹,只有范仲淹留在书院内继续读书。友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热闹,范仲淹只是说自己不喜欢热闹。友人劝他至少去看看皇帝,范仲淹说自己迟早要见,并不急于这一时。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别人口中,大多会引来嘲讽和讥笑,但是出自范仲淹之口,则只是让众人更加敬重他而已。五年之后,范仲淹学有所成,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各中深意也能理解透彻。

当然,已是万卷书过目的范仲淹,对于自己的人生志向,也突破了初来应天府书院时的局限,转而扩展到了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在写给友人的信笺中,范仲淹曾经写下这样的语句:如果能够遇到明主圣君,自己就要做一位良相,福泽万民;如果遇到昏君庸主,自己也要做一位良医,救济苍生。由此可见,熟读儒家经典著作的范仲淹,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风范。

范仲淹在为“治天下”做着准备,宋朝的统治者也在为读书人创造乐土。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皇帝处于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尖端,不可能对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民众进行直接统治,因而必须依赖强大的中间官僚阶层。而自古以来,皇帝能够依赖的势力无非文臣、宗室、后妃、外戚、宦官和武将等。通过审视过往历史,宋朝的统治者发现,凡是缔造辉煌的朝代,都是皇帝与文臣亲密合作的时期。而一旦皇帝选择与其他势力合作,则无不出现各种乱局,比如亡于外戚的西汉,亡于宦官的东汉,亡于宗室的西晋,几乎亡于后妃的李唐,以及亡于武将的五代十国等。

有鉴于此,赵宋一朝自赵匡胤开始,就极力重视培养和倚重文臣,因而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发展到赵恒一朝,已经形成了严格规整的取士制度,并且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可以说,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充分打开局面,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在为“学而优则仕”努力。史料记载,宋朝一共出现133名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达到123人,占到了绝对的比重。因此,范仲淹想要进入士大夫阶层,也要经过科举考试。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05),27岁的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进士及第,从此正式进入宋朝官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