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游走地方_大宋名相

游走地方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游走地方_大宋名相离开鄞县之后,王安石只是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时间,便急忙赶往京城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王安石经过多方调查和慎重思考,决定在常州开凿一条贯穿全境的大运河。由于耗费巨大,甚至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同僚都不赞同王安石的做法。从地方官吏到朝廷大员,都有相关利益者,而王安石的建议显然大举侵犯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游走地方_大宋名相

离开鄞县之后,王安石只是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时间,便急忙赶往京城了。这一次,他被任命为殿中丞,虽然比上一次的官位高,但同样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职。王安石乃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满脑子想的都是建立功勋,这样的闲职注定让他无所适从。应该说,王安石虽然有志于为天下苍生谋福,但是他并不喜欢做官,更不善于官场上的各种钻营,只是为民请命和在朝为官天然结合在了一起,才让他不得不身入宦海。于是,为了给百姓做一点实事,王安石丝毫不顾更加光明的京官前途,主动请命回到地方做官。

别人都在打破脑袋往京城挤,王安石却主动申请去地方做官,这样的要求自然很容易得到同意,他也因此看到了宋朝官员少有的高效率。很快,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成了一方大员的副手。然而,通判虽然名为副职,实际上只是充当朝廷的耳目,确切地说就是替朝廷监视地方大员,所以这一官职并没有实权,王安石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舒州虽然是一个大州,但王安石面对种种不合理,却无法做成任何纠正。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王安石被任命为通判,也足以证明朝廷对他的信任。自身有能力,又能够得到朝廷的信任,得到重用便是迟早的事。

果然,一次集贤院出缺,赵祯向当时的宰相文彦博询问合适人选,文彦博便推荐了王安石。赵祯的案头一直压着王安石关于地震上书的那封奏折,他虽然认为王安石还很年轻,但是对于他的抱负和能力还是极为肯定的,因而欣然接受了文彦博的建议。但是让赵祯和文彦博没想到的是,王安石接到朝廷调令,居然以老母年迈体弱,不宜长途劳顿为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其实,王安石也想到朝廷为官,毕竟地方官只能为部分百姓谋福,在朝为官却可以为天下苍生谋福。但是他又不愿陷入政争旋涡,把自己的精力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钩心斗角中。

与此同时,王安石拒为朝官的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赵祯认为自己的威严受到挑衅,因而强令王安石入朝为官。然而,王安石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加之他对权力丝毫没有留恋,也就不在乎皇帝的态度,因而一连递上四封奏疏请辞。奏疏中,他虽然极尽言辞,寻找各种理由,但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公开违抗圣命了。眼看陷入僵局,一封来自欧阳修的秘信送到王安石手上,他只用一句话就点明了王安石——君不见范公乎?(www.guayunfan.com)欧阳修所说的“范公”,自然指的是范仲淹,王安石截止到此时的人生和官场经历,几乎与范仲淹如出一辙。在王安石心中,范仲淹就像是自己的指路明灯,他的很多做法都值得自己学习甚至效仿,尤其是他长年在地方为官,却始终心向朝堂。虽然最终没能实现变法,并且被奸佞小人赶出京城,却为天下所有正直之士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让大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就这样,王安石终于下定决心,追随范仲淹的脚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哪怕明知前面的道路艰险曲折。退一步讲,就算最终失败,大不了也像范仲淹一样,被贬回到地方为官。

这个时候,不便公开用强的赵祯,也提高了王安石的职务,从集贤院校理擢升为群牧判官。这一职位统辖朝廷上下的坊监判司,不仅品阶提高,俸禄加厚,同时也可以让王安石有所作为。来到京城之后,王安石并没有急着去述职,而是首先拜访了欧阳修,这也是二人第一次正式见面。此时的欧阳修已经是当朝重臣,不仅官场得意,而且在文学界有极高的地位,再加上他是范仲淹的至交好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安石都没有不去拜访的道理。此时,由于范仲淹已死,欧阳修看到王安石这样一位风骨与其极为相似的后生晚辈,内心当中自然激动不已,二人的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的此次见面,实际上是一次小型聚会。除了欧阳修和王安石以外,在座者还有大名鼎鼎的包拯、司马光、沈括和曾巩等人,每个人都是当时的政治明星。然而,在尽欢之后,王安石却提出了一个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想法,他还是想回到地方任职,希望得到在座各位的帮助。不过,这一次王安石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即自己在地方积累的政治经验尚且不足,无法支撑他在朝为官的能力需要。闻听此言,欧阳修等人也不便再强留,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便上书赵祯,终于让王安石回到了地方任上。

这一次,王安石被任命为常州(今江苏常州)知府,官职也由此改为太常博士。当时的常州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加之地方长官时常轮换,且多为贬谪官员,并没有人致力于这里的振兴,因而积弊很深。王安石到任后,首先着手整顿农业,立志凭借常州的优良自然条件,将其打造成为鱼米之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王安石经过多方调查和慎重思考,决定在常州开凿一条贯穿全境的大运河。这样的工程对于国家事小,但是对于一方政府来说,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由于耗费巨大,甚至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同僚都不赞同王安石的做法。但是出于长远考虑,王安石还是顶住巨大压力,强力推行这一工程。比如在初期测绘的时候,很多地主和退休官员得知运河要在自己的田地里通过,纷纷活动起来进行阻挠。王安石集中宴请了他们,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同时,也给出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少数拒不接纳的地主和官员,王安石便派出官兵将其软禁,终于在当年农忙结束后破土动工。可惜天公不作美,运河开挖之后连续多天降雨,导致传染病在民夫中肆虐蔓延。本来王安石还想等到天气好转之后继续开凿,可是不知是人力所为,还是天意使然,朝廷的调令忽然传到王安石手中,他也只好匆匆赶赴新任了。

王安石的新职位是饶州知府,这里自古就是茶叶产地,因而当地的百姓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然而,古代社会对于商业的重视不足,茶业虽然被政府垄断买卖,但具体实行运作的却是大大小小的商人。于是,官商勾结和处于弱势的茶农博弈,寄生在茶业经济上的势力越来越大,对于茶农的盘剥也越来越重,最终导致饶州的茶业经济日趋衰退。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找出了当时实行的《榷茶法》十二大弊病,挥笔写就《议茶法》上交朝廷,希望对茶叶买卖进行改革,允许民众自由买卖茶叶。

然而,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叶的巨大需求,茶业在当时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表面之下便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从地方官吏到朝廷大员,都有相关利益者,而王安石的建议显然大举侵犯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很快,大批势力开始阻挠王安石的建议,还好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努力运作,尚算明智的赵祯派出了亲信大臣到饶州进行调查,结果对王安石的建议形成了有力支持。最终,王安石的《议茶法》在饶州得以推行,百姓自由买卖,朝廷按时收税,居于中间的官商寄生层被彻底砍除。如此一来,百姓的收入大幅增加了,朝廷的收税也相对上升了不少,一时间朝野上下对王安石赞誉不绝,尤其令对他寄予厚望的欧阳修大感欣慰。

此次变革的成功,让王安石积攒了巨大的信心,于是他决定趁热打铁,对饶州的地方吏治进行整顿。但是,由于他触动的利益群更加强大,这次改革不幸无疾而终了。而实际上,王安石的此次改革,也仅仅属于试探性的,因此才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推行。他很清楚,想要改革一方的吏治,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基本无望的。想到此,已经年近不惑的王安石终于把目光投向了朝堂,他已经坚信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大,接下来就需要用一番具体的作为来进行验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