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执掌朝政_大宋名相

执掌朝政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执掌朝政_大宋名相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王安石正式进入朝廷之前,赵顼已经对最高权力阶层进行了一场大换血。关键时刻,又是欧阳修出面调解,即便是当年的寇准执掌朝政,也还有一个牵制他的毕士安。毕士安虽然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但是他和寇准珠联璧合,也创下了大宋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王安石得到他的指点,也就主动做出让步,上书表示愿意接受参知政事的任命。

执掌朝政_大宋名相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王安石正式进入朝廷之前,赵顼已经对最高权力阶层进行了一场大换血。曾公亮、欧阳修、文彦博和吴奎等大臣纷纷担任要职,而韩琦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已经被驱离出核心权力层。赵顼虽然年仅20,但是仅从这套领导班子的组合来看,就足以表明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比如曾公亮和欧阳修,都是持重老成的大臣,只要有他们坐镇,就不怕朝政紊乱。与此同时,他也提拔了很多新锐之臣,在他们的作用下,北宋政权的革新又势在必行。当然,新锐之臣中还有一位属于重中之重,那就是王安石。

宋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受到了赵顼的召见,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在当时,王安石想要觐见皇帝,也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和流程,因而赵祯的直接召见,足以表明对王安石的重视程度。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同时他也为这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他的满腹经纶,即将在这次召见中显露。史料记载,君臣二人之间的此次会谈,进行到当天深夜,赵顼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地接待过一位臣子,王安石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如此兴奋。

当天夜里回到家中,王安石彻夜未眠,他将自己与赵顼的谈话进行书面整理,最终写出了一封《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这封奏疏中,王安石纵横捭阖,论述天下大势,切中时弊,力透纸背。当赵顼看到这封奏疏之后,他的内心当中已经无比坚信,王安石就是那个帮助自己中兴大宋的理想人选,一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也随之酝酿开来。然而,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还存在一层忧虑,那就是赵顼年轻气盛。此时的他虽然锐意进取,但是改革成功必定面临重重险阻,只要他稍有沉不住气,很可能就会以虎头蛇尾收场。因此,赵顼越是着急,王安石就越是动作迟缓,因为他深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逐步实行为好。

在当时,由于宋朝政府奉行以文抑武策略,国家权力逐渐转移到文人手中,但是自古文人相轻,拥有了权力的文臣更是极善相互攻击,其中尤其以谏官为主。所谓谏官,最早分为两种,一种监察王室和宫廷,一种监察百官,皆由宰相节制。但随着皇权的集中,谏官改为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久而久之,谏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只要他们攻击谁,即便以“莫须有”的罪名也能得逞。发展到赵顼一朝,谏官势力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们自己不做任何实事,却对每一个做实事的大臣妄加评论和攻击,偶尔还会对皇帝指指点点。因此,王安石想要推行改革,首先就要杀一杀谏官的威风。(www.guayunfan.com)赵顼对于王安石的想法予以大力支持,授命他为文德殿讲师,名为和谏官们坐而论道,实际上是要通过辩论让谏官们理屈词穷,知难而退。由于王安石满腹经纶,当朝的大多数谏官都不是他的对手,几番激辩下来,王安石开始占据上风。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也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他曾经的朋友和盟友——司马光。王安石是一个凡事从现实出发的政治家,因而主张对朝廷礼法进行全面革新;但司马光却是一个凡事从历史出发的理想者,因而主张改良旧法。双方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辩论也进行得势均力敌,一时间难分难解。最终,由于赵顼站在了王安石一边,司马光不得不败下阵去。

应该说,在皇权集中的古代社会,任何势均力敌的政治集团发生争斗,皇帝选择站在谁的一边,都将直接左右结局。王安石代表的革新势力虽然羽翼未丰,但是毕竟源远流长,又代表着普天之下所有读书人的意愿,因而在赵顼的支持下,没有丝毫悬念地占据了上风。不过,赵顼想要重用王安石,还必须履行一道手续,那就是让他出任宰相。但宰相乃是国家重器,皇帝想要任命宰相,也必须通过主要大臣的同意和支持。而赵顼需要询问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欧阳修,另一个则是曾公亮。欧阳修自不必说,曾公亮虽然已经对王安石心存芥蒂,但是一来他先前举荐过王安石,二来他是极聪明的人,心中知道赵顼已经决定重用王安石,于是也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重用王安石。

就这样,在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赵顼正式任命为参知政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安石居然上书请辞,理由是自己升官太快,不符合国家的体制规定。赵顼虽然年轻,也知道王安石此举是对职位的不满,何况他已经多次以退为进,想要谋求更高的权位。而在副宰相之上,就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这一官位意味着绝对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仅仅在一年之前,王安石还仅仅是一个居家丁忧的挂职官员,此时也不过是一介翰林。虽然此前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政治经验,但是在朝廷当中,基本没有经历过政治运动的锤炼和打磨。

事实上,王安石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推行改革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权力过小,哪怕有皇帝的支持,也会处处被掣肘,何况当时的宰相富弼乃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因此,在性格倔强的王安石看来,赵顼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不仅是对他的不信任,甚至是对改革的没信心,是对君臣二人之前达成协议的一种背叛。然而,如果站在赵顼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王安石虽然极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根基不稳,如果信马由缰地让他去推行改革,势必搅得朝政大乱,到时候不要说改革,即使维持稳定都会成问题。如此一来,君臣二人陷入了尴尬的僵持当中,谁也不肯做出让步。

关键时刻,又是欧阳修出面调解,即便是当年的寇准执掌朝政,也还有一个牵制他的毕士安。因循守旧的人不仅都是一些奸佞小人,也有很多为国为民的正直之士,只不过他们不敢冒太大的风险而已。毕士安虽然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但是他和寇准珠联璧合,也创下了大宋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毕士安的保驾护航,就算赵祯鼎力支持寇准,很可能也无法完成万世瞩目的伟业。欧阳修的劝导,从根本上对王安石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何况他所言的道理句句发人深省。王安石得到他的指点,也就主动做出让步,上书表示愿意接受参知政事的任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