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宋的隐痛_大宋名相

北宋的隐痛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的隐痛_大宋名相赵匡胤和赵普既然平定南方诸国,接下来就要平定北方,首当其冲者乃是北汉政权。继承皇位的宋太宗赵光义随即下令撤军,北宋大军再次无功而返。就这样,动乱不安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北宋王朝的真正敌人,只剩下盘踞北方的辽国。率先攻占江淮地区,以确保北宋的后勤供给,乃是一条万全之策。

北宋的隐痛_大宋名相

赵匡胤和赵普既然平定南方诸国,接下来就要平定北方,首当其冲者乃是北汉政权。北汉虽然地域狭小,物产贫少,但民风彪悍,地势险要,城防坚固。除此之外,北汉君主效仿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做法,虽然称帝,但是向北方的辽国称儿、称侄,以此来获取辽国的支持。当年高平一战,赵匡胤曾带兵大败北汉军,因而并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这才在初定国策的时候想要先灭北汉。此后,在赵匡胤平定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对手都和北汉存在秘密联络,可以说北汉始终威胁着北宋政权的安全,也是北宋最顽强的敌人。如今着力对付北汉,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普,心中都有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意味。

事实上,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早在北宋军攻灭后蜀时,就曾将战略重心短时间转移到对北汉政权的进攻上。当时,北汉君主刘钧病逝,其子刘继恩即位。由于宰相郭无为专政,君臣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先是刘继恩计划废掉郭无为,但谋事不密,被郭无为听到风声,于是先下手为强,派人杀掉了刘继恩,转而将刘继元扶植为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以为有机可乘,果断派兵进攻北汉,且战事非常顺利,一直打到太原(今山西太原)城下,且迅速形成包围圈。宰相郭无为原本有心顺应历史潮流,接受赵匡胤的招降,但无奈反对的势力太大,只好作罢。

当时,对局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还有辽国,他们不愿坐视北汉政权被消灭,在接到刘继元的求援书信后,立即派出大军驰援。北宋统军大将李继勋深知不敌北汉和辽国联军,主动撤围回防,北汉和辽国联军不依不饶,一直追到北宋境内掠夺一番,才心满意足地回撤。赵匡胤自然不肯善罢甘休,既然遣将征伐未果,他便准备率军亲征。此举虽然遭到赵普坚决反对,但赵匡胤认为机不可失,遂派遣李继勋部为先锋,自己则率领大军压阵。赵普见事情已成定局,只得勉力为之,随军参谋。

这一次,赵匡胤的运气似乎用尽了,他虽然依靠赵普制订的周密计划,成功击退北汉和辽国联军,甚至击溃了辽国的后续援兵,并且对太原再次完成合围。但忽然遭遇连日降雨,前后一直持续了半月有余,战事由此陷入僵持。大雨停后,北宋大军抖擞精神,但几番强攻之下,都被顽强抵抗的北汉军击退。这个时候,赵普经过对太原周边地形的侦察,建议赵匡胤用水攻。原来,太原城附近有汾水,再加上连日降雨,只要筑堤截流,待水位上涨到一定高度,就可以引来冲垮太原的城墙。(www.guayunfan.com)自古以来,名将无不善于利用水火之力。于是,只有招架之功的北汉军队只能在城头眼睁睁地看着宋军截流引水,却想不出任何应对之策。等到万事俱备,赵匡胤一声令下,洪水倾泻而下,太原城转眼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连日浸泡之下,太原城的一段城墙轰然倒塌,宋军随即乘冲锋舟急攻。这个时候,北汉将士顽强拼搏的一面表现出来,他们同样乘着小船进行反冲锋,居然一边作战一边把城墙抢修一新。赵匡胤因此大为震怒,认为冲锋的战士不卖命,因而亲自来到阵前督战,宋军攻城日紧。与此同时,由赵普负责的隐秘战线也在发挥作用,通过积极运作,郭无为终于被策动来降。但是他的举动被刘继元察觉,并及时将其捉住,后在城头缢杀,以示坚决对抗宋军的决心。

这个时候,疟疾等疾病开始在北宋大军中迅速蔓延,辽国大批援军也在蠢蠢欲动,情况对北宋越来越不利。赵匡胤此次亲征北汉,原本势在必得,当下面临如此局面,一时陷入进退两难。始终密切关注赵匡胤心理变化的赵普将一切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挑明,而是授意太常博士李光赞上书请求退兵。赵匡胤已知无可作为,只好顺势下了台阶,率领大军回朝。但是经过此次征战,北汉国力大为削弱,不复对北宋构成实质威胁,这就为北宋大军继续南征创造了有利环境。

此时,南方诸国尽皆平定,赵匡胤和赵普也得以全面对付北汉。然而,就在北宋大军第三次兵围太原,战事正如火如荼之时,一代英主赵匡胤却忽然离世。继承皇位的宋太宗赵光义随即下令撤军,北宋大军再次无功而返。当然,宋军此次北伐,进一步削弱了北汉的国力。赵光义稳住局势后,第四次对北汉发动进攻,赵普同在军中参谋。这一次,他们汲取了因辽国支援北汉而不得不退兵的教训,只用少数军队围城,反将重兵用于阻击辽军。果不其然,在宋军大败来援辽军之后,北汉政权的抵抗意志终于被撼动。赵光义亲自督战,促动大军加紧围攻太原城,刘继元在耗尽钱粮兵马后,出城投降。

就这样,动乱不安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北宋王朝的真正敌人,只剩下盘踞北方的辽国。然而,正是这个辽国,成了北宋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众所周知,辽国兴起于东北平原,想要进而威胁中原政权,必须经过燕云一带的崇山峻岭。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送,致使中原政权的北方藩篱尽丧,北宋建国后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后来宋军虽然攻占太原进而据守雁门关,但这也只能勉强换来西线的安宁。至于更为广阔的华北平原,也就是东部防线,则完全袒露在辽国的兵锋之下,契丹铁骑从燕山山脉一路南下,三五日即可进至黄河岸边,过了河便是北宋都城开封

因此,无论是之前的后周世宗柴荣,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想要恢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慑于辽国全民皆兵,且兵强马壮,尤其善于野战,谁都不敢轻动兵锋,以至于燕云十六州被辽国慢慢消化,从此对中原王朝占尽了军事主动权。

有人认为,赵匡胤南征诸国时,辽国发生内乱,势力处在最弱阶段。赵普应该同意赵匡胤“先北后南”和“先难后易”的政策,首先出兵平定北方,尽收黄河流域,收复燕云地区,关上中原地区的“北大门”,之后收取南方诸国将轻而易举。但一般认为,赵匡胤的方案较为激进,如果进攻北汉和辽国失败,必招致辽国大举入侵中原,到时不仅新生的北宋政权将面临会夭折,整个中原地区也将沦为辽国领土。而依赵普计策行事,至少可以阻遏北汉和辽国南犯,从而保住中原政权。再加上辽国势大力沉,与之征战必然陷入长期僵持,当时的中原地区时常被辽国袭扰,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持北宋大规模用兵。率先攻占江淮地区,以确保北宋的后勤供给,乃是一条万全之策。

不管怎么说,赵普毕竟辅佐两代君王统一了中原政权,为天下百姓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这对于我国历史的整体推进,尤其对于当时万民的福泽,乃是一件莫大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