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悄然变革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_杨福家院士事迹

悄然变革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_杨福家院士事迹

时间:2022-07-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悄然变革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_杨福家院士事迹宁波诺丁汉推广的博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博雅教育改革样本。但中外合作大学这种模式要大规模发展,并不容易。9年过去,3月春雨中,我来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窥这颗“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种子,如何茁壮成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于2004年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大学。这是一所完全不同的大学。

悄然变革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_杨福家院士事迹

宁波诺丁汉推广的博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博雅教育改革样本。但中外合作大学这种模式要大规模发展,并不容易。我们这类大学,如果能对国内大学起到“小而美”的示范作用,已经很不错了。

“宁波诺丁汉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作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2006年2月23日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举行校园落成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摘自新华社报道)(www.guayunfan.com)9年过去,3月春雨中,我来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窥这颗“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种子,如何茁壮成长。

丁超今年22岁,是宁波诺丁汉大学2012级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专业本科生。他和“小伙伴”们,再过4个月,就要各奔前程。

女同学Lisa(化名),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前往英国攻读硕士。

老友孟子尧,获得德国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工作岗位,起薪超过1万元(月薪)。

而丁超,选择去北京,没有薪水,领不足4000元/月的生活补贴,住三四个人一间的寝室——这甚至还比不上他在大学的住宿环境。他的“雇主”是AIESEC——全球最大的青年领导组织,“基本是义工的性质”。

丁超的学习成绩不错,他的社团组织活动能力更强,是AIESEC诺丁汉分社的社长,去过肯尼亚贫民窟当志愿者,曾经从全国4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AIESEC最佳领导人大奖——这可是国际企业、全球名校非常看重的“资本”!

“小伙伴”们说:凭老丁的背景,他不愁出国留学名校,或者拿份高薪。

这话是有根据的:2014年,全校本科毕业生中,72.48%的人出国留学,其中又有20.55%是到全球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学校深造,仅剑桥、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牛津等四所名校,就录取了171位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要知道,中国最“牛”的清华大学,QS排名不过是47。至于找工作的同学,绝大部分也都到全球知名企业,平均起薪超过5400元/月。

主动“放弃”大好前程,是不是“脑子进水”?

同学们却说:老丁这么做,很炫酷!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于2004年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化人才”为办学宗旨,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证书。

校长杨福家,中科院院士,曾经在复旦大学(2014年QS全球排名71)担任校长6年,英国诺丁汉大学(2014年QS全球排名77)担任校长12年。

教师全球招聘,80%是外籍人士,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科生学费8万元/年;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走进校园,中国人相互之间也说ABC,打开电脑,飞来飞去的都是英文邮件、全球数据库信息,图书馆只收藏英文专业书籍。

外国大学的飞地?贵族大学?“小外国人”留学预备班?这所藏在浙江海边小城的民办大学,实在让人好奇!

蹲在学生脚边的马丁老师

第一次站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入口,我有点发懵:门在哪里?

没有铁门、牌坊、门岗,更没有威武的石狮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根车行起降杆、一间小小门房,行人则走旁边宽不足两米的人行道。

与其说这里是一所大学,不如说更像是一座园林社区,但是湖前那座“欧洲贵族范儿”的钟楼,又让人觉得这里不那么简单。

这是一所完全不同的大学。这里的英文字比中文字大,或者索性没有中文。这里的大多数课都是20名学生以下的小班课,学生围坐成几个团队“各自为政”,而不是像向日葵一样齐刷刷仰视着讲台上的教师。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上课时,是蹲在学生脚边,而非高高在上;而最让人惊讶的是,师生都很享受!

宁波诺丁汉大学石碑

宁波诺丁汉校园里,英式塔楼和中式园林相得益彰

3月9日周一下午1时,TB215教室正在上translating cultures(文化翻译,即对多种族文化传统的解析和诠释)课程。这是一门大三学生的课程,教师是国际交流学院的助理教授保罗·马丁博士,一位爱尔兰帅哥。

课堂里16张小课桌被随意拼成4张大桌,19位学生分成4组围坐,讨论一个很“大”的问题:Colonialism,the other and orientalism (殖民主义,其他和东方主义),大家都在说英语,只能从肤色和脸庞大概区分中国、欧美和印度学生。马丁教授已经提前把讨论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大家准备,今天的一个小时上课内容,直接就是讨论。

泡尔·马丁老师在小班上与同学们探讨

讲台似乎只是放外套的地方,马丁教授一边踱步,一边用手比划着,简单介绍了讨论主题,十几分钟后,进入讨论环节。

“看过案例吗?跟我聊聊你们的观点?”教授在一个组前停住,蹲了下来,微笑着、仰视着,期待着学生的回答。大家吧啦吧啦地各抒己见,没有人觉得老师蹲而学生坐有任何不妥。

“很好,但是……”教授听着学生的陈述,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犹如苏格拉底之问,学生们被推着不断往前、往深处思考。

半个小时过去了,4个组问完一圈,教授回到讲台边,点开电脑、连上优酷网,投影幕布上开始播出《马可·波罗》——一部美国2014年12月12日刚刚推出的跨中西文化连续剧的预告片。

炫目短片很快放完,教授向大家抛出一个新的问题:“从里面找出几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元素来。”前面那组的欧美女生先说了两分钟,后面那组的中国男生接上话茬补充。“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教授问男生,“马可·波罗的脸上打了高光,而后面的军队却面目模糊……”这个脚边摆着MUJI纸袋“书包”的男生,叉开双腿,双臂枕着脑袋,一一分析起来,这是一个在中式大学看不到的西派动作,在心理学家眼里,这意味着放松、自信。

“非常好”……“为什么”……“因为”……七嘴八舌中,东西文化冲突的内核,便借着马可·波罗的名义,变得触得到、摸得着。

一节课很快结束。“很轻松吧?”我用中文问一位正在收拾电脑的女生,“才不是!教科书不算,这堂课光资料就有20页双面A4纸,你要是预备功课没做好,哪里轻松得起来!”她耸了耸眉毛,给了我一个典型的西方表情。

据了解,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从大二开始,基本上都是上小班课,而小班课上,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大多数时间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每次小班课之前,学生都需要预习教师从全球搜罗来的研讨案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提炼观点,寻找解决方案,或分工合作完成由数据和观点支持的演讲PPT。

这里没有“行政化”,我们的“婆婆”是学生

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大学校长们依然在抱怨一个几十年得不到解决的老问题——“行政化”。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说:“去行政化现在还比较难,这与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有关……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外部干预,要减少政府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让高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行政化”严重吗?校方的答案是:我们根本不存在行政化。

他们的“婆婆”不是政府,而是学生;他们的行政人员不是“老爷”,而是“为教授和学生服务”。

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负责对外关系)沈伟其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宁波市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干预学校事务,不存在外部行政化;校内也不存在行政化,所有员工都是公开招聘,合同管理。

宁波诺丁汉大学“四两拨千斤”的奥秘何在?

沈伟其说,奥秘在于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决定了它必须直面市场的挑战,把学生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说句大白话,能牵着高校的鼻子走的决定因素,无非两样——钱、权,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而这两样,宁波诺丁汉都不依赖政府。

沈伟其介绍,资金方面,除了创校时的一部分一次性投入,宁波市政府目前对宁波诺丁汉的补助,基本上只针对教学成本特别高的理工科,其中包括对每位理工学生补贴1.8万元一年的学费,以及建设实验室的三分之一资金。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学生学费。“我们老师的工资、拓展教学的资金,都是自筹的。”

正因如此,学生成了学校实际的“婆婆”。

“学校学风不好、口碑不佳、升学率或者就业率不高,家长、学生就不来读,不给你交学费,学校就活不下去。所以,我们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

每一个教师岗位,100%执行英国诺丁汉大学遴选机制——首先在全球各大门户网站海招,然后由英国诺丁汉、宁波诺丁汉教授组成的招聘委员会初选、面试,最后确定人选。

“教师们非常珍惜这个职位,所以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尽心尽力。被学生普遍投诉的教师,无法在我们学校生存。”沈伟其强调。

虽然具体数字不便公布,但《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宁波诺丁汉教师的收入,和英国本土大学相比,“相当有竞争力”。

教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不仅仅在课堂上。从创校伊始,宁波诺丁汉大学就全面实施导师制,每位教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连续4年,每学期至少单独谈心两次,了解并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生发展方向。

2012级国际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孟子尧就很感谢导师Josephine Van-Ess的帮助。上学期找工作期间,他请导师为自己三次模拟面试,“他是商科的教授,对企业运作那一套很熟悉,教授扮演面试官对我的各种‘考’,对我赢得职位很有帮助。”

行政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国内高校“教授不如处长”的情况,在宁波诺丁汉普遍吗?

从事行政工作的胡老师笑出声来:“怎么可能,我们的工资还比不上教授的三分之一,对教授们都是毕恭毕敬的,学校里最牛的就是教授!”确实如此,在整个采访中,最快敲定的是沈伟其副校长专访,最后敲定的是马丁教授的课程旁听,马丁教授完全有权一句话回绝我,“其他教授就这么干过!”

炫富很蠢,但你确实得付得起“咖啡”钱

跟宁波出租车司机聊起“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位中年男人干脆利落地给了我12字定义:“学风蛮好,学费太贵,贵族学校!”8万元一年的学费,相当于北京大学的14倍。这里的学生,是不是都是富二代、官二代?炫富会不会成为“主旋律”?

听到这个问题,孟子尧和丁超大摇其头:“炫富在这里是一件相当愚蠢的事!”

“这里的学生是不是家里很有钱?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知道,因为没有人会蠢到去炫富。”丁超说。

“为什么不炫富?原因很简单:一,在我们学校,你牛不牛是看你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你爹妈的能力;二,你在炫富,可能站在你旁边那个穿着破裤子的同学,家境比你好一百倍,就好像大象耀武扬威,霸王龙却在后面冷笑的感觉。”孟子尧补充。

“简而言之,你可能会在校园里看到停着一辆学生开来的玛莎拉蒂,但车主不会在学校里轰油门引人注目,也没人去关注谁是车主。”丁超再补充。在采访的四天中,我一日三餐都在学生食堂吃饭,确实找不到穿名牌时装、背名牌包的学生,连化妆的女生都很少。

提及8万元一年的学费,同学们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门槛,但不算是特别高的门槛,“就像你可以花5元成本泡一杯速溶咖啡,也可以花20元买一杯手磨咖啡。作不同选择的决定因素,一是你买不买得起,二是你愿不愿意花。”

“我认识一位女孩,她父母亲只是普通教师,但全家就愿意不买小车,而让女儿读宁波诺丁汉。”孟子尧说,他周边大概20位学生中就会有一位学生是通过打工贴补家用的。这也说明,宁波诺丁汉的学生并不都是“富二”。

“而且现在学校考分已经超过一本线好几十分了,‘富二’想进,没分数也不行!”孟子尧不无自豪地说。

②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4年版)》。

对话杨福家

小而美的中国博雅教育改革样本

“这种小班教学,正是牛津、剑桥……世界上最优秀大学通用的教育模式,我知道,我的博雅教育,在中国开始了。”在2004年说这话的,是复旦大学原校长、时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现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

杨福家校长

今年3月杨福家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这位穿着格子毛衣、颇有英伦范儿的教育家,对宁波诺丁汉的爱溢于言表,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学校的客观看法。

“宁波诺丁汉推广的博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博雅教育改革样本。但中外合作大学这种模式要大规模发展,并不容易。我们这类大学,如果能对国内大学起到‘小而美’的示范作用,已经很不错了。”

羊城晚报:宁波诺丁汉大学举行校园落成仪式时,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仪式上指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请您评价,宁波诺丁汉是否已经用11年的实践佐证了以上的话?对于所谓“全新模式”,请加以诠释。

杨福家:我认为全新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是“博雅教育”,二是“中外合作”的民办模式。

我有幸当了12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逐渐懂得什么叫“博雅教育”,自然而然的,我也在思考这种优秀的教学体制可否移植到中国来,其间陆续发表了不少(阐述教育理念的)文章,当时有的文章还非常受关注,包括中央领导人都批示了,但关注过后,依然没有高校付诸行动。我就想:需要有人做出样板来,既然其他学校做不了,那么我可以不可以自己来做实验?

非常幸运的是,我促成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立。

对于这所中外合作大学,我与发起单位之一——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在商讨时就提出十字方针:非盈利,求平衡,追求卓越。现在也基本做到了。我提出的博雅教育五个要点,四点在宁波诺丁汉得到实现,限于英国高等教育的细分化,我们还要在“博”方面继续努力。[2]

羊城晚报:宁波诺丁汉的教师和中国其他大学教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杨福家: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校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们也是全心全意教学,很多教师9点钟上课,往往提前一个小时就等在教室里,学生们到了就可以向教师请教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搞不好,学生投诉,他就得走人。

羊城晚报:宁波诺丁汉除了教学,在学校管理方面有何优势?

杨福家:实际上,宁波诺丁汉的一大优势,就是“没有婆婆”,而政府也很有远见,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

宁波诺丁汉党委的职责和国有大学的党委职责有所不同。在我们学校,党委的职责包括“监督、保证、传播、沟通”。党委书记在15人的学校理事会中只有1票的权利。

宁波诺丁汉大学课堂是典型的小班课

羊城晚报:所以您在复旦大学做校长时,已经认识到很多问题;到英国当校长后,发现有很多很好的解决办法;而在中国要引进这套科学的办法机制,必须要在中外合作的民办大学才能实现?

杨福家:是这样的。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这些改革。当然我对宁波诺丁汉也有不满的地方,尤其是在博雅教育的“博”这一方面,我们要更多地拓展学生的眼界,比如举办报告会、讲座、中国文化课。

羊城晚报:宁波诺丁汉的学生接受外国教育、拿外国文凭,八成学生出国留学,是不是宁波诺丁汉成了“外国人预备班”?

杨福家:坦白来说,一开始我也有这个担心。但11年过去,我发现并没有。许多学生和西方交流后,告诉我,他们更爱国了。回国的人也很多,根据校友会数据,大概90%的学生意向是学成后回国。

羊城晚报:能不能说,中外合作大学已经形成中国高教界的特区?

杨福家:还不能这么说。真正像宁波诺丁汉一样的学校,还很少。虽然中外合作大学目前已经有近十所,但也是各走各的路,我还在观察中。这个模式要真正做好,不容易。一是外方要真正有远见,在中国扎根办学,而不是捞一票就走;二是中方要有开明思想,充分发挥对方长处。

羊城晚报: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吗?

杨福家:会适度发展,但大规模发展不容易。到现在为止,好的中外合作大学还不多。只有成功的例子多了,我们才能说前景广阔。中外合作大学只是中国大学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步棋,主力还是要靠国内名校,他们应该从我们的案例中得到启发。我相信他们也正在受到启发。

但是我还要重申: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合的,当下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导向,就是家长们总是要孩子读名校,而美国高等学校中有60%的学校是职业学校,我认识的美国一位高中生,成绩足够进哈佛,但她选择了美国烹饪学院,在国内这是不能理解的,但在美国很自然。纽约服装学院、美国电影学院,都是职业学院,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学校。现在大家的观念还远远跟不上社会需要。

羊城晚报:可不可以说,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国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小而美”,很难成为主流,但其经验可以为主流大学参考吗?

杨福家:能起到这个作用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向优秀学校显示我们的经验,已经有意义。我们不能说自己是教育改革试验田,但可以称为“博雅教育改革样本”,现在也已经起到这个作用了。

【注释】

[1]本文为《羊城晚报》记者蒋铮所撰,刊于2015年4月18日《羊城晚报·博文周刊》。

[2]杨福家对“博雅教育”的定义包括五要素:1.“博”,要有广博的知识,文理互通;2.“雅”,做人第一,修业第二;3.小班授课:发现学生心中的“火种”,提倡争论;4.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5.教师“育人第一”,突破体制之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