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道法自然”的辩证法_鬼谷子的故事

“道法自然”的辩证法_鬼谷子的故事

时间:2022-05-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道法自然”的辩证法_鬼谷子的故事道家与鬼谷子思想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有丰富的辩证法。此外,《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存在着局限性。因而,鬼谷子思想独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复验证对方情况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可以将鬼谷子的“道法自然”理解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因势利导”,而不是老子客观唯心的世界观。鬼谷子的“道法自然”阐述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而鬼谷子则将中国人的辩证法推向了极致。

“道法自然”的辩证法_鬼谷子的故事

道家与鬼谷子思想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认为,“阴阳相生,柔贵于刚,清静虚致,大道无形,因循自然”;鬼谷子认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两者皆主张辩证和“无为”。

道家代表《老子》当中的“无为而治”就是对奴隶制统治经验的总结。而《汉书·艺文志·道家》这样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而鬼谷子的游说之术其实也算是一种“南面之术”,它是通过揣测和谋略在内部实现君王对臣民的统治,而对外则通过外交上的“连横”或者“合纵”实现大一统。“无为”的目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寻求有形的东西,依循事态的发展,达到“反而求之”,这些思想和理论在鬼谷子的《揣篇》和《摩篇》中显得更为系统化和全面化,主张的是谋略和游说应该因势利导,不能过于强意。

在辩证法上,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也”的思想,这是中国的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否定原理,认为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时,即自我否定时,也是合乎运动规律的。《老子》还认为事物在向对立面转化的时候,还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样的思想同样体现在鬼谷子身上,“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此外,《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存在着局限性。它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虽然十分正确地指出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辩证推移,但却没有进一步否定,没有实现“否定之否定”,致使他的这一思想陷入了循环论。但是鬼谷子却注意到了这一点,“阳还始终,阴极反阳”, 他在《揣篇》中从反面以及否定的一面来揣度对方心理的基础上,在《摩篇》中又提出了再反复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先前“揣测”的准确性以及把握性。因而,鬼谷子思想独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复验证对方情况的真实性。还有《老子》也没有看到新事物的发展规律,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没有对旧事物的柔弱与新事物的柔弱进行区分。

鬼谷子说:“故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 他认为,人的认识会因为时间的先后产生差距,新的认识将代替旧的认识,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www.guayunfan.com)老子讲“道”,鬼谷子亦讲“道”。老子的“道”一直都存在争议,因为在《道德经》寥寥五千字中,很难分清楚老子的“道”是宇宙物质本源还是“绝对精神”式本体。因此,也就分不清老子哲学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鬼谷子的“道”十分明显,让人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它是唯物主义的,“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质所造,天之所生”。 即道是衍生天地万物的东西,是宇宙的本源。

正是这种唯物主义倾向与客观唯心主义倾向的差别,导致道家和鬼谷子在人生哲学上的本质是不同的。老子认为虚静是世界第一原理,“夫物芸芸,各复归于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而鬼谷子的人生哲学则是:“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可论之。”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而不是道家意义上的“绝智弃圣”。因此,我们可以将鬼谷子的“道法自然”理解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因势利导”,而不是老子客观唯心的世界观

在鬼谷子看来,“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万事万物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但它们不管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规律”的限制,都是在规律范畴内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也只能在顺应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造福人类。

鬼谷子的“道法自然”阐述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

鬼谷子说:“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纵横就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是正反两个方面产生对立的过程,也是斗争过程,因而斗争过程就是变化过程。万事万物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过程,总是会向着相反方面发展。在这反反复复的变化过程中,最终会产生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过程就是统一过程,其结果就是事物向相反方面发展变化最终达到平衡的过程。万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一规律。人们常挂在口边的成语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蕴含着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可以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事物的矛盾规律,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保证物质世界正常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鬼谷子“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的深刻内涵和这一规律是异曲同工的。

这些观点,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而鬼谷子则将中国人的辩证法推向了极致。他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鬼谷子阐述的是一个中国人远超世界的“更深层次辩证法”的问题。

鬼谷子更深层次的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名词来解释就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矛盾对立统一中,正的一方包含正反两个方面,而反的一方也包含正反两个方面,这样的正反方面还可以无限地划分。就是在有利的一面还包含着有利的一面与不利的一面;而在不利的一面也包含着有利的一面与不利的一面。这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还可以无限地划分下去。

这就是古人更深层次的辩证法,如果我们运用计谋打破了矛盾平衡,那么就是将矛盾各个方面的平衡体系全部打破,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必然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鬼谷子告诉我们做到“成于事而合于计谋”就可以了,我们不能要求把所有的好处都得到——这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便是鬼谷子阐述的中国人更深层次的辩证法哲学思想,这也是“计谋不两忠”的内涵所在。实际上鬼谷子所阐述的更深层次的辩证法,早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古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都包含着这种辩证法,它要求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更不能妄自菲薄。

鬼谷子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合乎那里的条件便会脱离这里的条件,因此任何计谋都不会两全其美,都存在面向此而背离彼和面向彼而背向此的现象。孙子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睿智将帅的思考,必须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中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这样才能提高士兵们胜利的信心;在顺利情况中也要同时看到不利条件,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

三国时期的第一军师诸葛亮,可谓是计谋无双,但无论他的战略何等完美,事情都不可能全由他自己来完成,其他人也未必能够完全按照他的意图行事。天下大势的发展的确是按照诸葛亮设定的轨迹在发展,但是驾驶荆州战车的关羽却将这架战车给开出了轨道,造成了一系列“撞车”事件。这就应验了诸葛亮的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正好与鬼谷子“计谋不两忠”的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

鬼谷子说:“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巧妙地运用辩证法中的反面因素,来打破平衡,诱发变换,达到控制变换,以此产生新的平衡。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必须权衡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具不具备这个条件,需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哲学思想。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古今的“大道”都是通过反复考察验证才得以把握的。“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这就是通过对立把握统一与通过统一把握对立,运用批评和继承相统一的方法论来把握事实真理。动静和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现在都得不到应用,那么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考察前人的经验。这揭示了处于否定阶段事物的认识论,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因此圣人反复地考察验证历史,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单一的比较历史,而是在动静虚实中,实现矛盾对立的统一,这是矛盾得以解决,否定之否定从原点再到起点的波浪式交替,也是浪尖的交替。而鬼谷子的反应论则教导人们如何否定,又应该怎样在否定中掌握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