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道之门道法自然

明道之门道法自然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的“社会性”决定其人品与道德,即决定其个人的“本质”。《道德简》阐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指导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人性”,认识“有无”。“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与意识世界”合称“三界”;“宏观、直观与微观”合称“三观”。人们若能辨明“三界”的事物,懂得“三观”的运用,就能顺利进入明道之门。

明道,就是要“明白道理”,明白“道之理”。

例如,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饿了,都要吃饭。“吃饭”就是人的基本属性,即人的“生物性”。“生物性”决定人人都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基础。因此,成年活人就有“食欲、睡欲、排泄欲、生殖欲”等生物欲望。人们只能做到“少私寡欲”,不可能“无欲无求”。无欲者,唯植物人或死人也。人人都有“生物性”。“生物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即人们的共性,而非个性

人人生而有欲,因此,满足所欲的“生活来源”就无法逃避,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性”问题。我们应当看到:那些依靠体力或脑力,创造物质与精神产品,换取“生活来源”而自食其力者都是圣人。那些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的寄生虫与剥削者都是伪君子。这就是人们的“社会性”差异,或称“个性差别”。人们的“社会性”决定其人品与道德,即决定其个人的“本质”。因此说:人们的“人性”差异,实际上就是其“社会性”的差别。

人们有无“道德”?不在其虚伪的外表,而在其真实的言行。百人相聚,形形色色,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性”存在天壤之别,具有善恶之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人间的一切道理,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里;某人有益于社会或有害于社会的实际表现,就是评价其“人性善恶”的客观标准。

古今中外那些剥削压迫民众的人,一般都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否认“社会性”而空谈所谓的“人性”。于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喧嚣,喋喋不休,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淡化了他们的罪恶,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就有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事情普遍存在。

《道德简》阐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指导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人性”,认识“有无”。

人们用语言文字描述房屋、陶器、车轮等人造事物,讲述“有与无”这两个“名词与概念”。我们须知:感觉中的“有与无”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世界”。房屋、陶器、车轮等人造事物,存在于“人文世界”。当然,人文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于“自然世界”。

“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与意识世界”合称“三界”;“宏观、直观与微观”合称“三观”。人们若能辨明“三界”的事物,懂得“三观”的运用,就能顺利进入明道之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