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哈切特的《中国孤儿》_醉翁之意不在酒

哈切特的《中国孤儿》_醉翁之意不在酒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哈切特的《中国孤儿》_醉翁之意不在酒哈切特的《中国孤儿》由伦敦查尔斯科贝特出版社于1741年出版。可见,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保留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本轮廓。据研究,哈切特写这个戏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哈切特的《中国孤儿》,可能就是影射他打击报复托利党人的一个案头之作。

哈切特的《中国孤儿》_醉翁之意不在酒

哈切特的《中国孤儿》由伦敦查尔斯科贝特出版社于1741年出版。剧本的标题很长:“中国孤儿:历史悲剧,是根据杜哈德《中国通志》中一个中国悲剧改编的,剧中按照中国样式,插了歌曲。”这表明,哈切特很想比伏尔泰的作品更接近元曲。但该剧却在卷首附有一张剧中人物表,其与原作的对应关系如下:

这样的人物表令人忍俊不禁。若搁置这个名单不顾,只看剧情大意,这个五幕戏剧倒是与元杂剧《赵氏孤儿》相当吻合:

第一幕:首相萧何迫害有功的大将军,把大将军一家三百口全部杀光,只剩下大将军本人和他的儿子和儿媳。大将军的儿子是驸马,儿媳是公主,公主此时已怀孕临产。大将军逃走了,首相就逼迫驸马自尽。驸马临自尽前嘱咐公主,若生下男孩就取名康熙。驸马死后,公主果然生下一个男孩。这时医生找到公主前来搭救孤儿,公主把孤儿交给医生后服药自尽。(www.guayunfan.com)第二幕:医生抱着孤儿走出驸马府门,遇到守门的禁卫军司令,司令放走了医生和孤儿就自杀了。首相得到这个消息,传令全国:限三天以内将六个月以下的男孩全部交出,否则孩子的父母有生命危险。医生带着孤儿康熙找到退休老臣老子商议对策,决定用自己的孩子冒充孤儿,与老子一起赴死,真孤儿则由医生抚养。

第三幕:医生和妻子商议献出亲生儿子救孤,二人为此事发生争辩,结果妻子妥协。医生与老子合谋骗过首相,假孤儿和老子死去。

第四幕:若干年后,首相企图杀害国王,自己篡位。医生与朋友商议,将当年首相谋害大将军一家的往事画在一件袍子上。这时朝臣们纷纷向国王控诉当年首相的罪行。

第五幕:正当首相与国王议论朝政的时候,医生出示画有当年往事的袍子,把前后故事诉说一遍。结果,首相认罪伏法,国王把他的家产没收,将其中一部分赐给有功人员,还给死难的老子修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坟墓。群众齐声欢呼。全剧至此结束。

可见,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保留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本轮廓。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幕医生和妻子为是否以亲生子代替真孤儿发生争执的情节是元杂剧所没有的。元明南戏《赵氏孤儿记》中虽然有了相同的情节,但目前还没有材料证明这个剧本当时已经传到欧洲,所以我们判断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与南戏《赵氏孤儿记》属于“不约而同”。这种情况,再次说明人类具有共通的人性,共通的情感。

这个戏始终没有上演过,没有经过舞台考验。据研究,哈切特写这个戏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我们知道,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并不是“首相”,而是晋国的大将军。哈切特作如此修改,就是为了讽刺英国的第一个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

“首相”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内阁首脑的中文通称,大致相当于我们的“总理”,有些国家称“部长会议主席”。这个职务是怎样产生的呢?说起来颇偶然。十七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正式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国家大政要通过议会决定。当时的国王威廉三世与女王玛丽二世经常邀集一些股肱之臣入内廷(也即“内阁”)开会,咨询治国之策。但二人相继去世,他们的继承者安妮女王也于1714年去世。按照宪法规定,出生于德国的乔治一世继承王位。乔治一世对国家事务不感兴趣,也不大会说英语,不能参与内阁讨论。于是,财务大臣罗伯特·沃尔波尔便被推举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产生了。

平心而论,罗伯特·沃尔波尔作为内阁制度的开山鼻祖,是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但他并非事事做得妥帖。他本是下院中坚定的辉格党人,1710年托利党人大选获胜,辉格党处于在野地位。罗伯特·沃尔波尔精明能干,口才一流,对托利党人形成威胁。1712年,托利党人检举他任陆军大臣时犯有贪污罪,把他赶出下院,并加以逮捕投入监狱。不久虽获释,但从此他对托利党人恨之入骨,任首相后对托利党人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和报复。哈切特的《中国孤儿》,可能就是影射他打击报复托利党人的一个案头之作。

下面,我们看看《赵氏孤儿》在欧洲的第二个改编本——意大利梅塔斯塔齐奥的《中国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