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机给中国改革敲响警钟

危机给中国改革敲响警钟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当时,随着“非典”病毒的蔓延,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案例一 SARS危机给中国改革敲响警钟

一、案例呈现

SARS,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为国人2003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年的初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亚洲大陆悄然展开。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在空气中传播,人们一旦吸入这些病毒就会出现发烧等症状,甚至被“隔离”至死神的门前。这种病似乎比瘟疫还要恐怖,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通过呼吸就能传播。广州市民们纷纷向外传说着这种病的可怕。后来,医生将它命名为“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们叫它“非典”。人们开始知道了一个新的英文名字:SARS。广州遭“非典”侵袭之后,2003年3月,“非典”病毒不可避免地开始从广州往外扩散,香港和北京先后出现“非典”病例。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爆发,让人为之惊悚、变色,不敢去餐饮店用餐、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和旅游。在北京的街头,往日拥挤的北京西站,突然变得空空荡荡;平日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变得人少车稀,处处弥漫着消毒液的味道;坐在地铁里的人们,戴着口罩躲闪着站得远远的。整整一个春季,SARS疫情像一阵不问来由的飓风,从南到北掠过大半个中国,并波及了小半个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为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img7

img8

“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是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会展业、劳动就业市场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对外贸、教育以及许多领域带来了或大或小、显性和隐性的损害。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把“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在加拿大,舆论认为,“非典”事件的影响不亚于伊拉克战争;在全世界,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预言,肆虐东亚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非典”,正在冲击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信心,将会把原本就比较低迷的世界经济进一步推向谷底。

——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新非典疫情》,《科技日报》2003年8月18日。

二、案例讨论

1.“非典”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启示?

2.什么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哪几方面?

三、案例点评

SARS的发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同时也突出地暴露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卫生事业这个最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当时,随着“非典”病毒的蔓延,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这不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而且也暴露了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医疗等社会事业中的“失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公共卫生的薄弱,已成为我们全面发展的“软肋”。这次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我们的发展目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是处理国内经济改革中各种问题的基础,但忽略发展问题则会减少用于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降低了整个社会对风险的应急能力,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这次危机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二是凸显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不和谐状态。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还没有医疗保障,就是已经有了医疗保障的人,其保障水平也比较低。有数据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本来就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保障人民过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GDP的高速增长与公众的健康医疗、卫生条件状况形成落差。现实警示我们,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GDP增长,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GDP,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宝贵的,SARS危机告诫我们,GDP的增长未必就会直接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毕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善民众生活。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更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服务于人的健康和安全。

疫情的发生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讲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讲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第三节“科学发展观”问题;也适用于讲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作者 刘小英 黄沁茗 袁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