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高中数学学困生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畏惧数学,自我效能感偏低,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较低,没有反思的习惯和时间。此外,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也发现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情绪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只有找准原因,才能正确寻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初中数学考核更注重知识基础及熟练程度,高中数学侧重能力培养。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数学课堂:问题与对策

数学科 武四海

[摘 要]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好数学,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直线下降,无论怎么努力就是上不去,而且越学越没自信,甚至开始放弃学习数学,慢慢地就变成了所谓“数学学困生”。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学生并不是没有学好数学的能力,而是心理上产生了恐惧与不自信。构建一个积极的数学课堂环境,课堂中有喜悦、有激励、有逗趣、有宁静、有敬佩,还有爱等正能量,课堂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积极的情绪,思维得到拓展、信心得到提升,让学生充满希望地看待挫折和失败,让他们从困难中恢复力量,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强,这是教师教书时的育人任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数学课堂 正能量

在我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实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其广泛使用,数学以其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很清楚孩子需要学好数学。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听到家长这样说——“初中时,小孩数学成绩还行,一到高中数学成绩就下滑得好厉害!而且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上不去,看着她越学越没自信,甚至是有点想放弃了,我很担心……”对于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原因各不相同,说简单是因为他们都受消极心理的暗示。

众多事实与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接受新技能培训时,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准备(求知欲),有一个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其接收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收效率的一至两倍,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积极氛围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宽广,人际关系更和谐,学生个人人格也更加健全。鉴于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正能量数学课堂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这里的“正能量数学课堂”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引用物理学概念“正能量”的延伸的定义(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结合产生的概念,它是指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常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力量,以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让师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交流互动,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消极心理表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高中数学学困生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畏惧数学,自我效能感偏低,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较低,没有反思的习惯和时间。我们还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它极大地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我们总结了具体表现有以下七种类型:(1)依赖教师的讲解以及习惯思维惰性的心理;(2)对待定理和公式的消极、厌倦心理;(3)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的自卑心理;(4)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等急躁心理;(5)考试心理波动;(6)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7)习惯用马虎、粗心替自己的错误解释的自谅心理。此外,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也发现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情绪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上述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究竟何在?只有找准原因,才能正确寻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一)学生的原因

高一下学期开始,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觉处处遇到挫折,慢慢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与信心,有些甚至厌恶与排斥;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在苦苦支撑着,有的开始为了应对老师的检查而想尽办法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干脆放弃而无所事事……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如此厌恶数学呢?

1.进入高中学习状态慢人一步

这里有以下两类学生人群:

一类是初中学习勤勤恳恳的学生,但长假期的放松让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这类学生由于初中三年的勤勤恳恳付出得到了回报,整个假期沉溺在过度的放松之中,进入高一没有及时调整状态,等反应过来,发现已经落下他人许多,信心在历次考试挫折中渐渐丧失。

另一类学生是自诩“聪明”的学生,靠着初三最后一两个月的“冲刺”而进入理想高中;但进入高中后,认为还不到“发力的时候”,认为自己只要关键时期发力,便能迎头赶上那些勤勤恳恳的同学,中考就是他们最骄傲的资本;进入高中后,习惯性地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课堂上也未拿出最好的状态和精力去主动学习与思考,课后复习与练习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等到真正复习备考时,面对需要解决的困难,决心与信心动摇了。

2.学习方式与方法一成不变

初中数学考核更注重知识基础及熟练程度,高中数学侧重能力培养。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的抽象性强,相较于初中,它更注重于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很多初升高的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了初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主动学习的习惯差,学习经常离不开教师的“强迫”。硬背公式而不理解、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忽略了公式及定理的推导过程;在课堂上习惯教师的讲解,认为课堂上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即可,却忽略主动思考,往往作业做不出或做不全。比如,函数f(x)=mx 2+3x+1,这是一个初中、高中都要学习且常见的函数形式,但初中局限于与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简单运算并往往会规定该函数为二次函数,而到了高中,这样简单易见的形式需要考虑m=0,m>0,m<0三种情形,这就需要学生有分类讨论意识,并且理解其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缘由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讨论。往往这样“多走一步”的学习方式就容易让习惯简单的学生产生厌恶与挫败感。

3.消极情绪互相传染

说消极情绪是一种可传染的“精神病毒”一点也不为过。心理学家发现,原本心情舒畅、性格开朗的人,如果整天与一个心情沮丧、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抑郁起来。因为消极情绪的传染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而且传染的速度相当快。一个人如果和亲近的人待在一起,而对方情绪低落或烦躁,那么不到半小时他的情绪就会受到对方的传染。

学生是在同一个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相互之间的感受与情绪是可以相通的,如若一个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吃力,那么对待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大氛围,而这种情绪最终会影响整个班级。同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探讨与交流,课堂上也不爱举手发言,主动提问,课后甚少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之道,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压力释放,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畏惧心理和逃避心理等。慢慢地这些学生演变为我们常说的“数学学困生”。心理学家还发现班集体凝聚力、进取心强,积极上进,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抵抗作用就大,反之就能促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班集体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班级氛围一定要充满正能量。

(二)教师及教材的原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者,但由于高考的重负,教师有时候也扮演着把高一新生推向数学“深渊”的角色。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大纲,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与拓展,初高中教材应该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内容还是数学思维上,都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原则。

1.教师观念与实践相冲突

高一的数学教师一般由新教师和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构成。新教师往往教学热情高,教学理念比较潮流,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使其容易出现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讲解不一定能完全到位,在增大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而高三循环到高一的教师,不一定能及时从高三的高考备考情结中“解脱”出来,习惯用高三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特别是高一数学的必修课本内容每年都是高考的重点、难点,经过高考的锤炼后,这部分内容已成为这类教师的拿手好戏,于是教学上自然追求一步到位,希望尽早与“与高考接轨”。这样就没有按照新课标中螺旋式上升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接受需要循序渐进这一特点,在无形中增大了教学难度,学生在难以接受的同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我们的教师好心却做了“坏”事。

2.课堂教学效率低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教师上学时学的是“老”教材,开始工作时教的是“老”教材,很难摆脱老教材的影响,教学中无意识地把新教材舍弃的内容补上,本着“宁滥勿缺”、“宁深勿浅”的原则,把新教材降低的要求又“不放心”地增加进来。为应对高考难题,为了几个数学尖子,教学内容偏、繁、怪、多,解题教学忽视通性通法,使一般程度的学生难以接受,如此种种使我们的学生苦不堪言,消极情绪不断传播。

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习惯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与练习的少;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及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正慢慢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往往使学生“我上课明明认真听了,怎么还是不会做题”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

3.教材也是一把“双刃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大纲,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与拓展,初高中教材应该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现行的教材却遇到以下两个问题。

一个是初高中内容衔接不自然,现行的初中与高中教材在衔接上出现很多问题,许多在高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在初中数学中没有出现或者淡化,造成学生高中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相乘法、方和(差)公式、二次函数的性质、韦达定理、根式运算、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教材都没有,而高中却经常用到。尽管很多高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这些内容,可这些内容的补充不仅占用了高中本来就很紧张的教学时间,而且补充内容的系统性也大打折扣,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难度较大,加深了学生高中数学“难”的印象。

另一个问题就是思维要求跳跃大,教材本身的难度提高不少。教材开始就是集合与逻辑,紧接着又是高中阶段数学最难理解与掌握的映射与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讨论,函数单调性证明、单调区间的求解都是难点。教材概念多、数学符号多、定义多、代数论证多、抽象思维多使得课堂内容难度增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而整个高一的教学内容占据高考的半壁江山还要多,这种教材安排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二、正能量数学课堂的构建: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这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这项突破势必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因素,需要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对正能量数学课堂构建的最大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发展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库西克曾米利(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的。1997年塞利格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主观水平上是关于主观体验的价值性:福利、满足和满意(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将来),快乐和快乐流(对现在)。在个人水平上,是一些积极的个人品质:爱和职业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敏感性、毅力、宽恕、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灵性、高智力和智能。在团体水平上,是一些涉及团体的公民品质:责任、有教养、利他、有礼貌、节制、容忍和职业道德。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他们认为,要防止那些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地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人的自身力量,就能做到有效的预防。

在心理治疗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治疗的思想。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有效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并不是属于某种特定疗法所专有的“技巧”和“深度策略”。技巧是指: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如“让我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而不是“让我们在这里停住”)、信任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积极治疗的思想;深度策略主要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是修复他的缺陷。

2.积极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监测网”(APA 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塞利格曼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鉴别和培养天才,三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他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从这个标准来看,年轻的积极心理学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一,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一是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二是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三是在积极心理学现有的四个基本领域中,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就目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来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不及它所批判的“限制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这说明,还有众多的方面、众多的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去开拓。

第二,要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它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考虑到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对壁垒森严的临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由于没有实证科学的积累而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已经把那些原本在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如实验、测量、应用,转到积极心理学的模式上来了。但积极心理学已有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之势。这可能意味着,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科教学中需要渗透积极心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含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数学等各个学科不仅具有知识价值,还具有能力、品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价值。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进而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青少年是天生的模仿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值得信赖的,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常会以自己崇拜和爱戴的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身教胜于言教”,因而各科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用自己得体的举止、稳重的品格赢得学生的信赖,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把积极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的使命来抓,处处留心,那么积极心理教育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发展自己的能力,挖掘出自身内在的潜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这样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三)构建正能量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际上,正能量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内涵的要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学生时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正能量数学在课堂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在正能量课堂中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坚持性;在正能量课堂中培养中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与上进心等性格特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习效果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推动下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昂的学习情绪,坚定的学习信念。

三、课堂中的积极情绪:心理价值的力量

众多事实与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接受新技能培训时,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准备(求知欲),有一个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其接收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收效率的一至两倍。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积极氛围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宽广,人际关系更和谐,学生个人人格也更加健全。

(一)积极情绪的心理价值

如果说我们是一朵玉簪花,那么积极情绪就是阳光,有了阳关的照耀,花儿就能尽情地“开放”,积极情绪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想到更多、创造得更多。在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带领下,通过实验证明并揭示积极情绪的两个核心真相。

第一个核心真相是:积极情绪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吸纳更多“正能量”;人类的积极情绪,类似于植物的向光性,而人类能够被积极情绪开启思维,能够考虑到在其他情况下看不见的可能性,能够增加人的创造力;它改变了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让人与自然更和谐,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相互信任度。

第二个核心真相是:积极情绪把我们变得更好,以构建美好的未来。首先,积极情绪构建心理优势,这是因为人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能够使人迅速成长,它能帮助你变得更加乐观、坚韧、开放,更容易接受以及更有实现目标的决心;其次,积极情绪还能构建良好的心智习惯、社会联系以及增进身体健康。鉴于此科学研究,我们中学教师更应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积极情绪,让它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心智习惯,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美好的未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积极情绪与数学学习成绩提高之间的关系

由熊俊梅、龚少英、弗伦泽尔(Anne C.Frenzel)三人共同研究的《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学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积极情绪、元认知学习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高兴、自豪与认知、元认知策略呈显著正相关,生气、焦虑、无助、厌倦与认知、元认知策略呈显著负相关;情绪、学习策略、自我概念和环境因素可以显著地预测数学成绩;男生比女生运用更多的元认知策略,有更高的数学自我概念、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包括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消极情绪可能与低数学自我概念有关。积极情绪与数学成绩呈正相关关系,也意味着学生在积极情绪下学习数学能够对数学有着更好的理解与接受。

四、积极情绪下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的做法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当我们碰到学生精神不振时,我们怎么样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我们怎么样让他们静心思考?当学生毫无思绪时,我们怎样才能启迪学生?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们怎样唤起他们心底的力量?

答案是:我们可以利用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去高效学习数学。积极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的良好交流。

(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讲过:“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这说明只有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主动、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

目前中学数学在高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学好它。部分高中生感到数学学习太困难,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用,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甚少用到数学知识,种种现象的背后都是这部分学生缺乏强大的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高一学生对于函数是怀有惧怕心理的,因为该部分内容要求比较高,但它又贯穿高中始终,与其他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多次的挫败演变为恐惧。笔者在教学时研究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学习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情况,从基础入手,实施分层教学,逐步提高,让学生逐步消除恐惧心理,以正常的学习心态来学习函数的有关知识。事实告诉我们: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和、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心理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它能激发学生从心理上喜欢学习活动,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意愿,一味鞭策学生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活动,极易导致应付或抵触行为。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体会,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时,学习就会感到很轻松愉快,学习效率高;身体不适或情绪不佳时,就会萎靡不振,无心学习,学习效率低。学生学习亦如此,如果教师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愉快、舒畅的学习环境或学习气氛,把对知识的探求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那么效率和效果必然提高。

例如,初中升入高中,数学学习开始由学生习惯的平面几何转变为立体几何,一般会有不少学生开始不适应,对于纸面或黑板面上的图形左看右看也不像是空间图形,对于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成立拿不准,对于证明题的推理表达有时也说不到点子上,渐渐地这部分学生产生了“立体几何畏惧症”。要学好立体几何,首先,要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其次,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最后,还要渗透“转化”思想的应用,强化学生思维。种种要求都需要学生在一种主动求学的意识引导下,主动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一类难题,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室空间和生活实物,与学生共同探究和体验空间几何体的位置关系。在这样一个积极情绪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开拓,视野能够拓宽,学生的信心以及兴趣都能极大地提升。

(三)让师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交流互动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师要学会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他们多变的学习行为满怀爱心地及时处理,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促使他们学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挥积极情绪的作用,让这些有利的积极情绪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学生上课时能及时得到鼓励和表扬,他会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喜爱。同样是上一节课,如果学生不配合,无精打采,没有心思,作为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也是很无趣的。并且一堂课下来,会感到气愤不已、疲惫不堪,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一堂课上,教师精神振奋,喜笑颜开,相信学生也能受到情绪的感染,在和谐的环境下对教材有新的理解,掌握的效果也更好。相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师生交流下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挥积极情绪的作用,让这些有利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

诚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营造一个愉悦、富有正能量的数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通过“导之以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抓住学习中的重难点;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若我们的中学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都积极引入积极情绪,既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心智习惯,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3]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4]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5]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6]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7]王纯旭.为什么高一数学这么难[J].中学数学研究,2009(12).

[8]熊俊梅,龚少英,Anne C.Frenzel.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

[9]胡广宏.利用积极情绪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