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无诗篇流传的诗僧

宋代无诗篇流传的诗僧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宋时期的诗僧,除了有诗歌传世的释惠休外,还有一些僧人也曾经写过诗歌,然而这些诗僧连同他们的诗歌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其母亲的同情和姐弟的支持下,昙隆最终辞别妻儿,隔绝恩爱,出家求道。其事迹见《高僧传》卷七《宋江陵琵琶寺僧彻传》。等僧彻登席发讲,众人一致推服。

刘宋时期的诗僧,除了有诗歌传世的释惠休外,还有一些僧人也曾经写过诗歌,然而这些诗僧连同他们的诗歌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拨开厚厚的历史尘土,从中一点点地找寻他们的踪迹。据现存资料来看,当时还有如下一些僧人创作过诗歌。

一、释慧观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传》有传。据传,释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年又到庐山咨禀慧远。听到鸠摩罗什入关,于是自南徂北来到长安,跟罗什学习。罗什亡后,慧观便南适荆州。荆州将司马休之非常敬重慧观,为他设立高悝寺,慧观于此传播佛法,使荆楚之民回邪归正。后来宋武帝南伐司马休之,至江陵遇到慧观,武帝倾心待接,依然若旧,并且敕命慧观与时为西中郎的宋文帝交游。不久慧观返回建康,住道场寺。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于世。

关于他的诗歌才能,《高僧传》载:“元嘉初三月上巳,车驾临曲水讠燕会,命观与朝士赋诗。观即坐先献,文旨清婉,事适当时。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并以清言致欵,结赏尘外。”[50]按,三月上巳,即所谓的上巳节。汉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三国魏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见《晋书·礼志下》)。三月三日原本是进行“修禊事”活动的,后来变成以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活动为主。《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水渚,为流杯曲水之饮。”这种于祓禊外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如著名的东晋时期的兰亭集会。释慧观也曾于宋文帝元嘉初年参与过这样的聚会,并与当朝文士一样写过有关曲水宴会的诗歌。由此可以想见的是,慧观的诗歌也写得很好。

二、昙隆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七《宋定林寺释僧镜传》附《昙隆传》,文字不多,征引如下:“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节过人。亦为谢灵运所重,常共游嶀嵊,亡后运乃诔焉。”[51]按,席上指儒学。《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章怀注:“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南史·隐逸传·马枢》:“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翫清虚则糠粃席上之说。”可知昙隆年少之时,就于儒学有较深的造诣。

又按,谢灵运所作《昙隆法师诔》今存,载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三。要了解昙隆的生平经历,主要还得依据这篇诔文前面的序言。序言中对昙隆的生平经历有这样的记载:

慧心朗识,发于髫辫。生自豪华,家赢金帛,加以巧乘骑、解丝竹,沫绝景于康衢,弄弦管于华肆者,非徒经旬涉朔,弥历年稔而已,谅赵李之咸阳,程郑之临邛矣。既而永夜独悟,中饮兴叹。曰:“悲夫!欣厌迭来,终归忧苦,不杜其根,于何超绝?且三界回沉,诸天倏瞬,况齐景牛山、赵武企阴?催促节物,逼迫霜露,推此愿言,伊何能久?”慨然有摈落荣华、兼济物我之志。母氏矜其心,姊弟申其操,遂相许诺,出家求道。一身既然阖门离世,妻子长绝,欢娱永谢。岂唯向之靡乐、判之盛年,终古恩爱,于今仳别矣。旅舟南遡,投景庐岳。一登石门香炉峰,六年不下岭。僧众不堪其操,法师不改其节。援物之念,不以幽居自抗。同学婴疾,振锡万里相救。[52]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昙隆出家前后的详细信息。昙隆生于豪华富有之家,早慧颖悟,后来经过学习,善于骑马御车,精通音乐,技术一流,非同一般。联系《高僧传》中提到的“少善席上”,可知昙隆在年轻时代便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及“六艺”中礼、乐、射、御等技能方面的系统教育和训练,且学有所长,才艺卓越。后来,昙隆有感于人世间的苦乐无常、免不了三界轮回,长夜独悟,遂“慨然有摈落荣华、兼济物我之志”。在其母亲的同情和姐弟的支持下,昙隆最终辞别妻儿,隔绝恩爱,出家求道。他乘舟南下,最终来到庐山。在庐山香炉峰上,一住就是六年,期间没有下过一次山岭。

序言在叙述完昙隆经历后记载了谢灵运与昙隆之间的交往过程:

余(按,即谢灵运)时谢病东山,承风遥羡,岂望人期,颇以山招。法师至止,鄙人荣役,前《诗叙》粗已记之,故不重烦。及中间反山成说,款尽遂获。接栋重崖,俱挹回涧,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再历寒暑。非直山阳靡喜愠之容,令尹一进已之色,实明悟幽微,祛涤近滞,荡吝澡垢,日忘其疾。庶白首同居,而乖离无象。信顺莫归,征集何缘?晚节罹衅,远见参寻。至止阻阔,音尘殆绝。值暑遘疾,未旬即化,诚存亡命也。[53]

可知谢灵运在谢病始宁东山之际,与昙隆过从甚密。《昙隆法师诔》中亦言:

缅念生平,同幽共深。相率经始,偕是登临。开石通涧,剔柯疏林。远眺重叠,近瞩岖嵚。事寡地闲,寻微探赜。何句不研,奚疑弗析。帙舒轴卷,藏拔纸襞。问来答往,俾日余夕。沮溺耦耕,夷齐共薇。[54]

他们一起寻幽探深,登山临水,眺望山野。闲暇无事之时,便研习佛经,遇到疑问,互相问答,常常夜以继日。两人之间这种“接栋重崖,俱挹回涧,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的生活过了两年。据姜剑云考证,谢灵运与昙隆的交往时间在景平元年(423)秋天谢灵运谢病始宁东山到元嘉二年(425)之间。[55]

昙隆与谢灵运的交游,不仅有佛理的研讨,还有诗歌的往还。《广弘明集》卷三十江总《游摄山栖霞寺(并序)》的序言中说:“祯明元年……入摄山展慧布法师[56],忆《谢灵运集》,还故山入石壁中寻,昙隆道人有诗一首十一韵。今此拙作,仍学康乐体。”[57]可知江总在拜见慧布法师之后,想起谢灵运文集中写到的谢与昙隆的交往事迹,故而返回故山,在石壁中寻得昙隆的一首十一韵的诗歌。可见昙隆曾经创作过诗歌,只是我们无法得知其内容。

三、释僧彻

其事迹见《高僧传》卷七《宋江陵琵琶寺僧彻传》。据此可知,释僧彻(383—452),俗姓王,本太原晋阳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僧彻十六岁入庐山拜见慧远,慧远见而异之,问他有无出家之意,僧彻回答曰:“远尘离俗,固其本心。绳墨镕钧,更唯匠者。”于是僧彻落发出家,跟随慧远学习佛法。僧彻遍学众经,尤精《波若》。二十四岁时,慧远令其讲《小品》,当时众人看不起他。等僧彻登席发讲,众人一致推服。慧远迁神后,僧彻南游荆州,住江陵城内五层寺,晚年移居琵琶寺。彭城王刘义康、萧思话等人都从僧彻受戒法。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入灭,春秋七十。南谯王刘义宣为僧彻造墓。

关于僧彻的诗歌创作,《高僧传》中云:

(僧彻)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58]

可知,僧彻游览山水,因物感人,便作赋作诗,吟咏歌啸。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做违反佛教戒律规定,于是向慧远请教,慧远依据戒律认为是“违法”行为,故而僧彻以后便停止作诗写文了。可知僧彻写过诗歌无疑,至于其诗歌之不传,或许是因为自觉违反戒律而销毁了以前的旧作。

又明释正勉、性氵通编《古今禅藻集》卷一收宋释慧琳《悼武丘法网法师》诗一首。今按,此收有误,所谓的慧琳《悼武丘法网法师》诗,其实是释慧琳所作《悼武丘法纲法师诔》(诔文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中结尾的一段六言文字,不能算作诗歌。不过,释慧琳还曾为义学高僧竺道生写过诔文,其文亦收录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则慧琳文学功底在当时亦颇为有名。《隋书·经籍志》集部别集类著录“宋沙门《释惠琳集》五卷,梁九卷,录一卷”[59]。可见其著作亦很丰富。慧琳很有可能创作过诗歌,然没有明显的证据。故在此对《古今禅藻集》的误收加以辨明,而慧琳的其他文学创作不属本书讨论范围,兹不展开。

【注释】

[1][梁]沈约:《宋书》第6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847页。

[2]沈玉成、曹道衡:《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版,第367页。

[3][梁]沈约:《宋书》第4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256~1257页。

[4]《大正藏》51:809c。

[5][唐]魏征:《隋书》第2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729页。

[6][梁]沈约:《宋书》第8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2386~2387页。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9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第4037页。

[8]《大正藏》52:629a~b。

[9][梁]沈约:《宋书》第4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028页。

[10][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8页。

[1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10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2717页。

[12][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2067页。

[13][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2640页。

[14][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2709页。

[15][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10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2745页。

[1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3页。

[17][梁]沈约:《宋书》第4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045页。

[18]沈玉成、曹道衡:《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66页。

[19]古沙门多以俗姓或师姓称之,如竺道生、帛道猷、竺法汰等。自晋释道安法师始称释氏,但后代也并非严格遵从。

[20][梁]沈约:《宋书》第6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844页。

[2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3页。

[2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01页。

[23][梁]沈约:《宋书》第1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95页。

[24][梁]沈约:《宋书》第1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98页。

[25][梁]沈约:《宋书》第6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847页。

[26]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7][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8页。

[28][唐]李延寿:《南史》第6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1776页。

[29][梁]萧子显:《南齐书》第1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第894~895页。

[30][梁]沈约:《宋书》第1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81~182页。

[31]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亦将吴迈远卒年定于宋元徽二年(474)。

[32]分别为《飞来双白鹄》、《棹歌行》、《阳春歌》、《胡笳曲》、《长相思》、《长别离》、《杞梁妻》、《楚朝曲》、《秋风曲》。吴迈远的另外两首诗为《游庐山观道士石室》、《临终诗》。

[33][梁]萧子显:《南齐书》第2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第635页。

[3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4页。

[35][梁]沈约:《宋书》第2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552页。

[36][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第194~195页。

[3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7~798页。

[38]《艺文类聚》卷三、《初学记》卷三均作《歌诗》,当是《秋风歌诗》之省称。

[3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0页。

[40][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0页。

[41]王运熙:《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载《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第2期。

[42][唐]李延寿:《南史》第3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881页。

[43]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44][梁]沈约:《宋书》第7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902页。

[45][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1963~1964页。

[46][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8页。

[47]参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48]鹙子,又作鹙鹭子,佛大弟子舍利弗之译名。

[49]引诗见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56页。

[50][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4~265页。

[5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3页。

[52]《大正藏》52:266b。

[53]《大正藏》52:266b。

[54]《大正藏》52:267a。

[55]姜剑云:《谢灵运与“头陀僧”昙隆交游考》,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56]陈摄山栖霞寺慧布法师,《续高僧传》卷七有传。

[57]《大正藏》52:356c~357a。

[58][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7页。

[59][唐]魏征:《隋书》第4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10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