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新派的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一、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一)维新派对传统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传统教育的抨击,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八股文”;一个是“纲常名教”,对“八股文”的抨击尤烈。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谭嗣同,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最大胆、最猛烈也最击中要害。“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推动变法运动的需要出发,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

一、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一)维新派对传统教育的抨击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传统教育的抨击,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八股文”;一个是“纲常名教”,对“八股文”的抨击尤烈。严复在1895年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救亡决论》,这是一篇专门批判“八股文”的论文。他说:“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亡,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他指出了八股文的三大罪状:一曰锢智慧;二曰坏心术;三曰滋游手。并说:“八股之三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8]所以,他认为应该废除传统教育的指挥棒——八股取士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谭嗣同,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最大胆、最猛烈也最击中要害。他毫无顾忌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核心——纲常名教。他指出“纲常名教”既不是“天命”,也不是“国宪”,而是一种人为地禁锢人民思想、钳制人民行动的手段,是破坏人才的毒品。[9]

(二)维新派对洋务教育的批判

在教育近代化的问题上,多数维新派人士在表面上仍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偶尔也采用这样的表述,但他们所提倡的“中体西用”的内涵则有别于洋务派。他们推崇孔子和传统儒学,但已按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加以改造,将其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www.guayunfan.com)

康有为在其《新学伪经考》中,将古文经学说成是新(王莽)朝刘歆伪作,实际上否定了流传近两千年的几部儒家经典;又作《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是变法改革的先驱。谭嗣同在《仁学》中猛烈抨击了被洋务派视为传统思想核心的“三纲”,“君以名桎臣,官以名扼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10],禁锢了言行和思想。维新派倡导学习的“西学”更加全面,既包括科学技术(即“西艺”),也包括洋务派所慎言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维新派批评洋务派专重“西艺”,避谈“西政”。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指出,当时办的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实学馆之类所谓新式学校,基本上是“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而所教习的技艺,又往往是粗浅和过时的内容,难怪培养不出高明之才来。[11]严复则公开对“中体西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12],硬把“中体”安置在“西用”上,就像有牛之体却要求马之用一样不伦不类。

(三)“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思想

“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基本思想,也称“政本艺末”思想。梁启超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论述。梁启超认为政学就是研究古今中外治理天下之法。“以政学为主义”就是以它为体,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先是在培养政才,管理国家的人才。“以艺学为附庸”就是要求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所谓艺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格致之学”。为什么要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呢?梁启超认为如果国家有了政才,而无艺才,执政者可以振兴艺事,甚至也可以借才而用,因为政才可以指挥艺才。相反,国家只有艺才,没有政才,则国家没有管理之才,艺才再多也不知怎样用。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当时急需的人才是政才而不是艺才,艺才再多也不能解决挽救国家危亡的问题。“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推动变法运动的需要出发,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要把培养政才放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政才取代封建官吏,从而改变官吏的政治素质,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