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育的实施_中国教育史

乡村教育的实施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教育的实施_中国教育史二、乡村教育的实施1931年,为了实现自己理性复兴中国的愿望,梁漱溟来到山东邹平。来到邹平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工作从培养乡村建设运动的人才及服务人员开始,然后由他们来拓展农民教育的任务。梁漱溟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思想是其所探索的改良中国社会的道路和途径。他希望通过乡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的自救。这些充分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观与政治主张。

乡村教育的实施_中国教育史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1931年,为了实现自己理性复兴中国的愿望,梁漱溟来到山东邹平。他要通过研究乡村建设问题,规划和发展乡农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员等行动,探索民族自救和复兴的道路。

(一)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乡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来到邹平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工作从培养乡村建设运动的人才及服务人员开始,然后由他们来拓展农民教育的任务。1931年,梁漱溟创办山东建设研究院,该院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乡村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人员,由乡学建设研究部负责,招收大学、专科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在学期间广泛研究乡村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培养乡村建设理论人员和乡村运动的高级干部,学制两年;一是培养乡村服务人员,由服务人员训练部承担,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当地乡村青年,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实际服务精神的陶冶、从事乡村建设的实际知识、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建立乡村建设实验区与县政实验区(www.guayunfan.com)

实验县和实验区是乡村建设的实践基地,也是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域和大本营。1933年,乡村建设研究院选择邹平县为实验县。邹平的实验工作是从发展生产入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改良了棉种,还推广了优良麦种和畜禽良种。实验县还进行了县政改革实验,裁撤了邹平的区、镇、乡,改设乡、村、闾、邻四级县以下自治组织,还就县政、教育、农业、金融、卫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区是县内被划分的若干区域,梁漱溟发展了菏泽、济宁等十余县为实施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广泛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在教育方面,各区开设乡农学校,学生可在此进行棉业、畜牧、蚕桑等农业试验。

(三)设立村学、乡学、乡农学校

培养了乡村建设的人才之后,他们如何服务于乡村建设?各级学校组织又如何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主张废止西化的学校制度,赋予学校组织以教育、行政事务、管理乡村事宜责任于一身的功能,使其组织和领导农民开展乡村自救运动。他将这种组织分为村学、乡学、乡农学校三个级别。其中村学、乡学是他在邹平实验时采用的实验体制,乡农学校是他后来设立的实验机构,这二者从组织形式上看并无实质差异。

按照梁漱溟的设计,邹平的村学、乡学不是简单的乡村教育组织,而是“政教合一”、“以教统政”的机关和团体。学董、学长、教员、辅导员和学众构成了村学和乡学的组织成员。学董由县级主管部门遴选产生。学长由学董会推举,兼任村长之职。教员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既从事学校教育,还要从事乡村建设指导。辅导员是由县政府委派的督导村学乡学工作的行政人员。学众则是指村中的广大村民。从村学、乡学组织成员的职责分配我们就可以看出,梁漱溟的村学乡学是教育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结合体。

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村学、乡学的工作与普通学校并无差异。学校有专门的校舍、教师,安排一定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村学、乡学则将教育对象按照性别、年龄进行了区分,并且根据其社会职责施以差异的教育。(1)成人教育部,面向所有成人男性,在农闲时节开设。授课时间每晚7—9时,课程有公民学(故事、时事和“精神训练”等)、识字、基础知识、唱歌、武术等。1935年后规定16—30岁的成年男子须参加为期7周的集中学习。(2)妇女教育部,面向妇女开设课程,授课时间多为下午,除增加了育婴及家政等内容外,课程基本上与男性成人教育相同。(3)儿童教育部,日常时间授课。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和公民等,重视精神陶冶。

乡农学校的教育是相对于乡学和村学而言的一种更广泛的教育,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所有乡农学校均需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如识字、音乐、唱歌、精神讲话等,这类课程称为恒常课程;还有一类是按照当地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开设的课程,如有匪患的地方设讨论匪患的功课,养蚕种棉的地区随时成立短期补习班等,这类课程称为特殊课程。这些是乡农学校的普通部课程。此外,乡农学校还开设高级部课程。高级部课程面向受过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学生,培养目标是乡村建设干部。课程以史地和农村问题为主。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思想是其所探索的改良中国社会的道路和途径。他希望通过乡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的自救。这些充分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观与政治主张。但是,他的教育主张在历史上是不成功的。他过于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认为通过和平的手段,走改良的途径,不触动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种愿望最终落空。梁漱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是随着其社会的没有出路而没有出路。”[18]这无疑是事实,然而梁漱溟虽然意识到了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却并没有对病症的根本施治,而是对“教育”这个表面症状开方下药,势必只能收获“头痛医头”的表层功效。梁漱溟反对暴力革命,希望通过乡村的建设来改造社会,然而他的理想最终被他提倡暴力革命的共产党朋友所实现。[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