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时间跨度、空间跨度都很大,不仅历史资料浩繁,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都纠缠在一起,需要作出梳理,而且精华糟粕杂陈,需要作出甄辨,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正视历史的勇气,面向未来的胸怀,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作出新的解读,并转化为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转换的精神力量。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时间跨度、空间跨度都很大,不仅历史资料浩繁,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都纠缠在一起,需要作出梳理,而且精华糟粕杂陈,需要作出甄辨,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正视历史的勇气,面向未来的胸怀,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作出新的解读,并转化为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转换的精神力量。

一、研究原则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历史是前进的、曲折的、跳跃式的,因此不应受历史过程的细节所左右,陷入历史资料的海洋之中,那会影响我们的思想进程。所以要处理好以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语境与现代语境相结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研究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需要登高望远,站在时代的高度,直面古今的演变,既保持历史的朴实,也赋予现实的真诚。需要把历史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不宜离开历史环境去认识教育的合理性与评价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是既要注意摆脱起扰乱作用的历史偶然性,也要注意隐蔽在历史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存在。历史研究总是以今天推知过去,解读历史。写历史不能没有我们对古人智慧的赞赏与对古人缺失的惋惜。我们应以史的眼光,既从发展过程中去认识问题,评判其合理性;也要以当代的眼光,包含今天的历史评述,因此要根据今天的关切度去选择、整合、解读历史的材料,理解历史的流变。“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5)

事实性还原与意义性解读相结合。写史不只是为了还原历史本然,虽然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弄清历史真相,但这不是全部,不能停留在原生态的、实证性的研究上,任何还原历史本然的努力都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冷静地对待史料、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热情地开发其内在的价值意蕴。首先,历史不是任由打扮的小姑娘,忠于史实是基本原则,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应作原生态的把握,应该采取实证性的方法,切忌研究中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其次,既要花力气揭示史实真相,也要下工夫解读史实意义;既要描述历史本然,也要解读其间的因果、规律、价值等意义。思想道德教育史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停留在历史表象层面。其三,求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研究内涵的全部,写思想道德教育史并非只是寻找与揭示证据那么简单,不能满足于也不能纠缠于历史事实的本真与还原。其四,任何史料都不可能告诉我们历史的全部,其间需要我们以治史的智慧去解读,以认识历史内涵的丰富性。史的活力在于对历史的尊重,更在于对历史的热情。其五,思想道德教育史不是简单的经验性的概括,更是理论性的分析、真伪性的甄辨。张岱在《石匮书自序》中说:“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历史资料的可信度是有限的,史料失真并非只是明代才有,还历史的真实面目不免有些困难,需要历史研究中的智慧,因此我们要冷静地认识历史上曾有的事实,解读其今天的意义。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的本质,不是还原,不是借以宣传,而是循着历史轨迹追寻发展规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就从哪里开始,应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蒸发”出“抽象的规定”,从解读历史资料中坚持自己的思想进程。

参量古今与比较同异相结合。“参量古今,比较同异”,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要前后参量、左右比较、正反斟酌、内外权衡。要像黑格尔《小逻辑》中所说的那样,要善于从一支笔、一头骆驼这样易于区别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要善于从橡树、槐树这样明显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区别点。既要作纵向比较,即使汉以后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思想,但各个时代仍都有自己的教育创意,不同阶段各有其阶段性的教育特色;也要作横向比较,在同一个朝代中面对不同对象,如对官吏、士人、平民,在不同领域,如在政治层、教育层、文化层、民俗层,其教育内容、要求、力度,都有其差别。要在纵向变化比较中作规律寻绎,在横向差异比较中作优劣甄辨,从而认识“殊途”、“百虑”的合理性,“同归”、“一致”的必然性。

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结合。黑格尔说过:“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6)虽然古人的成功并未完全失去当代的意义,但也有许多早已为历史淘汰,时间已无情地抹去了历史的记忆,也有的早已陈腐,成为今天的重负了。我们要坦诚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从其存在语境中评述其存在价值。我们要作有思辨力的研究,敢扬敢弃,坚持科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历史研究都是对现实的关怀。思想道德教育史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凸现的是人的本质的力量。人是万物的尺度,要坚持以人的尺度去评述思想道德教育的国家管理价值、社会文明价值。人的发展价值,一要避免伦理主义的思维方式,只是以道德的尺度去评价历史,而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教育的历史价值。二要避免完全以政治、经济的外在尺度去评价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还应从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中去认识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价值。对人来说,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工具,而是目的。三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以为古代没有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思想专制;只有维护封建秩序价值,无科学可言,否认先进文化、人类文明的历史性存在与传承性意义;也要反对无视几千年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的种种缺陷的存在,把封建性糟粕当成精华鼓吹。

“淘砂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也非易事。”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要有所得,需要付出辛劳。

二、研究体例

思想道德教育包含着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向谁教、谁来教、教的结果如何等六个要素,思想道德教育史则包含着对教育思想、教育践行、教育机制、教育价值等的历史流变的描述与研究,以揭示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演进过程与施教运行规律为主线,主要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运行状态,也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状态,是教育运行史,也是教育思想史,既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也要把两者区别开来。本书按时间顺序与教育流派序列作出科学梳理。

本书首尾设绪论、余论两章。“绪论”主要陈述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等。“余论”是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作简要的归纳。主体部分共18章。章节设置分两类:

一类是以时序排列的各朝代思想道德教育史。分教育起源、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初、汉武帝后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到鸦片战争为止,共13章。每章的内容架构一般是:开头部分先叙述与分析时代背景,包括社会状态、政治状态、思想状态、民生状态,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受制于时代背景,也只有在其时代背景中才能理解与判断那个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合理性与价值性;中间部分主要叙述与分析主导思想的选择与形成,教育的目标、机制、原则、运行轨迹等,尽可能提供历史的本然状态;最后部分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个性作客观分析,对各个朝代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作历史简评,尽可能地揭示那个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位置。

另一类是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和思想家专题章节。这有四种情况:一是儒、道、法、释、墨五大理论学派分五章论述,孔、孟、荀与箕子各单列一节论述;二是老、庄、商、韩、墨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家分别放在其理论流派章中综合论述;三是董仲舒、王通、韩愈、朱熹、王守仁等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富有理论建树,且对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很有影响的思想家,放在各朝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史中重点叙述;四是如黄帝、周公、唐太宗、明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等皇权代表人物和政治家,他们在各个朝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在指导思想上起设计作用,在实践上起主导作用,则放在每个时代的统治思想的选择与形成中叙述。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学思想发展史、对外宣传教育史、人格理想教育演变史、政德教育演绎史、思想道德教育异化扬弃史,都分散在各章中陈述。

三、研究特色

本课题研究力求形成四个特色。

一是史料力求翔实。尽量提供最丰富且最有价值的史实、史料,不仅要在隐性史料的发掘上下工夫,更致力于史料真伪的甄辨、史料价值的权衡,打实史料求真的研究基础,在史料整合上力求全面性、真实性、价值性,坚持忠于史实的史德品性。

二是史纲力求清新。本著作力求史、论双线贯通,注重能体现教育思想、教育践行、教育体制、教育价值的流变史,并作纵向演绎性与横向比较性的规律追寻,努力向读者提供具有统摄性、鸟瞰性,且有清晰度的纲目。

三是史论力求简明。科学性不能等同于真实性,关注历史的本然,还应推究历史的应然,史、论结合,力求史料广陈而史论精发,既致力于以史论开发史料的价值,又努力避免泛论对史料价值的淹没。冗于史实,缺少史论,则不鲜活,反之则会陷入溺于议论的空泛。坚持史、论并重,论从史出,坚持可信度与可读性的双质要求,避免顾此失彼。

四是史识力求独创。历史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创造赋予历史本真以生命的活力,历史如何陈述本身就是艺术。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是一个很活跃的学术领域,应有自己的史学架构图式,有自己的史学个性和学科特色,努力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开放的学术胸襟,对历史资料的蕴含作出当代性的解读,提出独到的识见,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目的是“成一家之言”,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这是责任所在。这就需要史胆,敢是其所是,敢非其所非,从史实中去寻求结论,不拘泥于前人定论,不囿于旁科偏见,坚持从思想道德教育视角去分析问题。即使这部著作是有缺陷的,也希望存在残缺的美。

思想道德教育史有边缘的模糊性,却有主脉的清晰性;有千年不变的深沉凝重的一面,也有与时偕行的鲜活跃动的一面;有以儒为统的狭隘的一面,也有广泛包容的博大的一面;不仅潜藏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也体现在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动态看似一条大河浩浩荡荡,静态看似一座宝库璀璨夺目。历史留给我们科学梳理的很多困难,也留下吸引我们研究的无穷魅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4)《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6)《哲学史演讲录》第1卷,三联书店1972年版,第1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