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时间:2022-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中央明确地把教学改革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探索研究大学教学理论并指导实践是张楚廷教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张楚廷大学教学理念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是大学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也是大学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途径。中央明确地把教学改革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探索研究大学教学理论并指导实践是张楚廷教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专业、学科

课程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属于微观世界,但它是最基本的元素。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曾经把重点放在教学理论研究,而在某些国家中重点在课程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课程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近几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发展,各国大学普遍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课程改革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一是适应专业面拓宽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广泛性和基础性。美国1984年的研究报告突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二是注重课程的整合。科学技术越来越分化,但也越来越综合,科学知识总是逐年成倍增加。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组织课程,有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在课程改革上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的门数,因为用分散的课程去解决这些本来有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只会进一步加剧课程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并且将进一步肢解所学的知识结构。而当前在知识分化和综合的时代,更有必要帮助学生综合他所学到的知识,而不是肢解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课程改革将新的内容和要求与原有的课程相整合。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前主席佩索指出,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积木式的线性结构转向整合式的网络结构,突出真实问题求解的教育功能,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求解、设计和综合能力,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完成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的一体。

张楚廷教授是较早关注并研究课程的学者,他对大学课程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出课程的巨大意义,他认为“一所大学若没有关心到课程上来,这所大学已相当的麻木;一个教务处的工作若没有做到课程上去,它工作的价值是令人怀疑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工作可能还没有上路。”“杰出的教学管理人员必定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杰出的校长必定对课程有更为先进的理念。”他提出了“课程比专业更重要”“课程直接关系学生的发展”“课程研究地位的上升是课程地位上升的反映。”等颇有见地的论断。大学的追求必然反映到课程上来,大学应具有鲜明的理念,“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人文科学的统领下融合并见诸于课程。”(www.guayunfan.com)

“课程比专业更重要。”这是因为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不仅给学生开出一个好的‘菜单’,而且每种‘菜’都是那样美味可口,这桌‘宴席’才算丰盛的。”从整体结构到每一门课程都十分优秀,整个专业的实际水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他把公共基础课分为:发展性课程、功利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主要应是人文课程。如文、史、哲和艺术等,我国高校目前公共课中主要为社会课程,占的比例很大,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政治哲学,“人文课程既受科学课程的挤压,又时而受到社会课程的挤压。”针对人文课程的薄弱现状,他提出了“人文课程要扩充,社会课程应压缩。”的呼吁。[1]

针对科学课程现时的强势地位及对人文课程的潜在压制,他在《科学课程的改造》一文中,从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和误区入手,提出了对科学课程进行改造的思想:“质疑重于聆听”“反思高于理解”“超越高于适应”“直觉重于逻辑”“体验高于经验”“自由高于创造”。[2]

我国的课程思想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应从“化人”到“人化”。所谓“化人”的课程,其基本取向是将人在课程中视为被动的、消极的、下位的因素,以静态的、间接的外在的要求替代人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动态的、直接的、内在的要求。从而使人成为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课程所造就的对象往往趋向迷信权威力量,崇尚书本知识,缺乏反思批判的意识和创新变革的能力,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使人成为什么”的问题。这种课程取向与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充分、全面的发展都是不协调的。所谓“人化”的课程,则是充分意识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意识到人的主题性的发挥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而凸显人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目标以人为本,着眼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实施着力于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创造力,其关注的焦点是“人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

“专业,这是教育学视野下的词汇,……职业、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却非简单的对应。”“中国高等教育曾长期强调‘对口’,即专业要与职业对口,这种‘对口’是为了使大学更实用。然而,人们后来发现最讲实用者到头来反而不太实用,而且,数以万计的职业绝无可能去设置数以万计的专业……今日之社会,在一个人工作的几十年里,从一而终的那种从业性质的工作将是越来越没有可能了,即使我们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去应付这种局面,恐怕也不会使一对一设置专业有更充足的理由,‘对口’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3]因此,他特别强调大学必须扩大学生的专业口径,太窄的话,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对专业本身的发展也无益。“我们一再强调,尤其是系主任,学术视野不能窄了,而在人才的培养上视野也就不能窄了。能否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事业中有很强的适应力,这尤其与校系两级负责人的指导思想有关。”[4]他的这一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即使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专业的好坏决不能用‘吃不得’、‘用不得’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市场的需要是一方面,国家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又并非市场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另一方面,大学又必须考虑市场没有反映出来的国家战略利益,例如,史学、哲学等专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不仅不可以忽视它,而且还要设法让它向更高水平发展。”[5]

学科建设和科研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龙头和支撑作用。高水平的学科和科研衍生了高起点的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教学。近年来,湖南师大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适时创办了一批新专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专业。

二、隐性课程与隐性教学

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良好环境的教育作用,正式进入课程则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情。对隐性课程的讨论与研究是现时热门的话题,它是与显形课程相对应的概念。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人们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指一种经验,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规定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是知识性的,也可能是情态性的或身体技巧性的。这说明课程不应只囿于知识体系,只是各种科目的静态集合,它还应包括技能体系,以及情绪上、行动上的必要的生活经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隐性课程”。即介入教学的非语言手段和影响学习效率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态度的重要性。

学校隐含于课堂内外的、可能为学生所习得的文化,在广义课程概念下亦即课程,这便是隐性课程。它有一个被认识、被发现的过程。张先生把隐性课程的特点归结为:一是并不进入传统的教学计划;二是通过暗示而作用于学生的;三是主导者的不确定性;四是非认知心理作用的特殊性;五是习得过程的愉悦性;六是模式的多样性;七是效果显现的间接性、持久性。这对于隐性课程的认识、隐性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6]

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的丰富与价值,跟这所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密切相关,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一所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大学,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砌构形成自己隐性人文精神的。“学校隐性文化个性越鲜明,隐性教育的效果越好……实际上,个性鲜明的学校一般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传统,而传统往往是构成学校隐性文化的最有力量的部分。容易想象,传统其所以成为传统,就因为有无形的传递,有无形的承接,因此传统支撑了学校隐性文化,同时传统又依靠隐性课程代代相承。”[7]

“学校显性文化与学校隐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翼,忽视了后者就是忽略了一翼,非常深刻的一翼,反映学校特色的一翼。学校隐性文化建设应是基本上隐蔽于校长心中的重任,它在校长心中的分量,反映了他是否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否更懂得学校是什么?”[8]

张教授认为隐性教学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对美育内容的全面开发;二是创设情感性条件;三是主隐文化的形成;四是形成鲜明的个性;五是学术性条件;六是民主性条件。我在此就第二点做些阐述。创设情感条件,在这个条件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平等的,和谐的情感是带领学生进入隐性课程最好的导师。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好的成材环境,这个环境中充满了理解、尊重和关爱,“普遍存在的尊重和关心将会提高学生心理需要的层次,这将使学生更愿意去体验生活,更愿意从深层次去感受、去虚心体会他人和环境。”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更广阔的胸怀,成为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的人。

“我们要广纳贤才,固然要十分重视技术型专家,应用型专家,但又决不可忽视某些庸人所说的‘吃不得’、‘用不得’的一些学科的专家,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基础理论的应用前景往往是很难预料的,某些看来似乎很偏、很古的学科。其价值有时也是很难预料的,有些学科的隐性文化价值一时是很难看出的,何况大学本身就有继承和发扬人文化的任务。”[9]解放后,学界差不多很少提起“国学”,而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发扬。解放后我国培养的第一位礼制博士陈戌国就被引进到湖南师大。

张校长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他说:“学校不应当只强调教育,还应当重视文化,有了文化,教育自然就在其中。”于是他不轻易大谈教育,空谈管理,而主张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他坚信文化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和管理。他希望通过文化建设的工作,让学生、教师、员工都喜欢进而都热爱自己的学校。

三、教学质量观

“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教学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中重申: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质量既是高等学校的生命,“质量之上”便是其合乎逻辑的推论。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或产业属性。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走上末路。企业如此,高校亦如此。坚持“质量至上”的理念,就是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其他要素与质量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鼎力维护和确保质量。一个学校坚持这一理念这所学校必将大大受益、蓬勃发展;一个国家奉行这一理念,这个国家的高教事业必然会少走弯路、蒸蒸日上。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培养人的途径很多,其中教学是主渠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是教师的生命历程,让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固然是师资队伍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但教学管理的任务不可低估。忽视管理、忽视效益、忽视正常秩序的历史已经结束。忽视的结束并不等于重视的自然来到。”[10]张校长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攀升,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培养人才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1993年下半年,湖南师大举办教学管理系统的干部研讨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研究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新举措,使教学管理真正成为优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可以说湖南师大对教学做到了“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

“在市场、下海、创收的高涨声浪中,我们党委通过各种渠道和新闻媒介向广大大学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靠什么?就是靠高质量的人才,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就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在教学上每个关口都要严把质量关,抓好教学管理和改革。”[11]“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永远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以质量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以质量第一为己任,以质量第一为荣。”[12]

要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还得靠制度来保障,用制度把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指标与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联系起来,使全体教职工都来关注教育教学质量,主动地、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如何保证质量,他提出了抓好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特别是专业师资)建设这三个重点。

评定职称时向教学人员倾斜。“在晋升上,教学、科研优秀的要上;没有多少科研成果而教学优秀的也要上。”如在1993年评定职称中,唯一一位个人并未申请而由学校直接提名晋升副教授的就是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活动中被评选为第一名的青年教师。这也是湖南师大首次行使副教授审批权后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这对于克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有积极意义。

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早在1987年,他就提出了四个75%的要求,“上面我们虽然讲了要保证足够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上主干课……,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必须保证让最好的教师担任主干课教学,保证主干课教学质量。对此,我提出四个75%,看恰当不恰当:我校教师应有75%的人上教学第一线: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有75%的人担任本科生教学;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中有75%担任基础课教学;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中应有75%的人担任主干课教学。”[13]这表明了他对教学的特别关注和远见卓识。

“在改革中,教学中心地位不能变。学校的改革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来做文章,教学是中心,在改革中教学仍然是中心,因此教学改革不能滞后,这并否认教学改革要考虑一定的条件,但不构成滞后的理由。”[14]教学质量反映了我们办学的宗旨,是学校的生命。对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使湖南师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大学生的元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和方法。于是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研究学生学会学习的新思想、新方法——元学习方法应运而生。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元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便成为学校,特别是大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人有着元学习的潜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元学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元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早日成才。学习者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并不是新的观点。早在古代,希腊人曾把“了解自己”看成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亦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说法。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元学习的方法。

“元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学习,对学习本身有明确的意识,并练习着去控制自己的学习,即对于学习,也去认识它,调控它,不断改善它。”[1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认知心理、自我意识、个性心理方面的发展。认知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感知、注意、记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领悟到自我存在,自我与周围环境及人们的关系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自我意识具有能动的作用。个性心理结构包含复杂的成分,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后者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据此,大学的教育教学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让他们学会学习。

教学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大多习惯采用填鸭式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启迪思维,启发能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使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输入”更通畅,更有效果,而且这种输出与输入不是过去单向的流动,而是双向的交流。“教是为了不教”,这种教学思想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优秀的老师不仅在专业方面出色,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策略,这样他的教学方能富有成效。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学生的元学习就成为必不可少。“元学习的地位更突出,因而这也赋予知识传授以新的内涵。”[16]元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保障和基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最急切希望的是首先让学生弄懂,让学生明白自己之所授;然后,还希望学生认识得更深刻些,把握得更牢靠些;高水平的教师进而会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有所讲究。”[17]

钱伟长教授到上海大学后,一直在树立“拆掉四堵墙”的观念,这“四堵墙”分别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各系科、专业、部门之间的墙;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他们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使大学生学通、学会学习;使研究生能汲取新的、活的知识,从而改善知识结构,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把学生当人看待,最主要的还得要学生自强自立,事实上,做学问和做人都不能全靠他力。自我的探索,孤独中的沉潜与攀登,在群性中把握个性,都是“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张先生对元学习的论述体现了他的人本思想,那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五、教务处的重要地位

教学是大学中的一项基本活动,作为大学教学管理机构的教务处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它处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沿,它自身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张楚廷校长特别强调教务处的重要性,这和他一贯重视课程和教学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认为:“教务处工作的重要性应第一(比别的部门更重要);它的队伍的水平应第一(比别的部门的教学思想更先进,水平更高);它的地位也应第一(比别的部门的地位更高)。由此,教务处应该是学校第一处。”[18]教务处的地位如何?这取决于教学的地位,教学地位高了,教务处的地位就高,教学被重视了,教务处才真的会被重视。所以张校长认为:“教务处不必为自己争地位,而必须为学校争地位,这似乎就是在为自己争地位,可实际上是在为学校争地位。”归根到底,教务处在学校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教务处自身建设。

他把教务处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归结为七个方面:国家教育方针、学校教学目标的首席执行者;学校宏观教学工作计划的拟订者和实施者;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处理者;教学质量过程的评估者和管理者;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者;优秀教师经验的总结者、推荐者和传播者;教学文件的制订者、学生学籍的管理者、教学信息的提供者。

“我们在机构调整与改革中不仅不削弱而且加强的第一处就是教务处;我们在全校各部处的部处长中唯一挑出一位与副校长享有同级的校内工作津贴的就是教务处长;我们在1992年晋升一级工资的六名职工中有4名是教学系统的人员;在1993年评定职称中唯一一位本人未申请而由学校直接提名晋升副教授的就是在教学艺术研究活动中获得全校第一名的青年教师;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的措施,包括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广泛的评估与指导。”[19]

教务处代表学校管理教学,进行教学建设。张楚廷对教务处的工作极为关注,强调教务处一方面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显性课程上,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和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教务处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的职能部门,要在大学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必须突出教务处的地位,必须把教务处建设好,使教务处能够真正把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抓好了教务处的建设就等于抓住了大学教学工作的“牛鼻子”。这也反映了张先生在管理工作中善于抓关键,以点带面的工作风格。

校长要获得崇高权威就必须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地将教职员工的个人志向与学校的基本目标结合起来,其“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也才有可能结合起来,并形成巨大的感召力,这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大学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大学教师对学科的忠诚是要大于对学校的忠诚。大学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这是大学教师的特点,这也反应了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与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重要区别。问题的关键是,大学校长如何用自己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好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张校长的成就就在于成功地把每位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和献身,把他们对学科所作出的每一点贡献,汇聚起来,就决定湖南师范大学的学术地位与形象。

张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角色。而他最钟爱的角色还是大学教授。他是一位“多产高产”的人。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平凡中创新,在泥土中淘金”。

他讲课,讲授的不是教材,而是传达思想。主要不是传达别人的知识,而是讲授自己生命体验的、深思熟虑的、自己确信无疑的东西。思想与知识的区别是,思想是包含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的意识。这种讲授还要根据听者的反应,讲授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生命去讲授,使学生感动、感悟,激起他们去思考人生,反省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拷问自己的灵魂。

多年来,张楚廷先生就像一位“夸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学领域里永远发光的“太阳”。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思索的习惯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与勤奋使他成为引领“教学潮流的人”。在他看来,未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要与时共进,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不断“立”新的东西,“破”传统的东西。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在他的脑子里,教育教学改革就像一盘高水平的棋,每走一步都是通盘考虑的。教学上的成功源于他对科研的执著追求。他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来自于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与思考。

【注释】

[1]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2]张楚廷.中国大学教学.2004(9)

[3]]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4]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5]]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6]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7]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3、175、307

[8]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3、175、307

[9]]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10]]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3、175、307

[11]]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12]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13]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14]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15]]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16]]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17]]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18]]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28、139~141、48、55、310、377

[19]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奋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5、370、350、366、340、80~81、334、3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