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管共用开放共享_砥砺前行_西南科

专管共用开放共享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管共用开放共享_砥砺前行_西南科专管共用 开放共享 建设高水平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工作巡礼分析测试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2006年10月,经学校批准成立的为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校级公共平台,同时是分析测试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教学和实验基地。“中心”已完成了分析测试平台运行机制建设工作,完善了“大型仪器专管共用”的相关管理措施,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

专管共用开放共享_砥砺前行_西南科

专管共用 开放共享 建设高水平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工作巡礼

分析测试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06年10月,经学校批准成立的为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校级公共平台,同时是分析测试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教学和实验基地。近年来,中心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让大型仪器资源充分共享”为宗旨,以“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为目标,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公正”的工作态度,在分析测试平台建设、高水平分析测试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科研与学科建设、实践教学、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卓有成效。

一、明确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心”在建设和发展之初就明确了指导思想,即遵循“三个有利于”、“三个密切联系”、“五个积极服务”和“五个努力提高”的原则。(www.guayunfan.com)

三个“有利于”:中心的建设要有利于整合学校公共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建立资源共享、全校开放(教学、科研)的运行服务机制和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使用水平和开发程度;有利于统筹规划、综合集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个“密切联系”:中心的建设与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相联系;与新材料、电子技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资源与矿产工程、精密加工、法学鉴定等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相联系;与学校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及人才培养相联系。

五个“积极服务”:积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积极为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和绵阳科技城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五个“努力提高”:中心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实力,努力提高学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开放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二、构建多学科分析测试公共平台

“中心”以日元贷款项目和省部共建项目为契机,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购置了近20余台套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及配套运行设施。目前,中心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2011年搬至新区综合实验大楼后建筑面积将达5000平方米,至2011年底实验设备总价值将达4700余万元。设置了化学分析室、晶体结构分析室、微区成分与微区结构分析室、色谱—质谱分析室、谱学性质分析室、物化性能分析室、颗粒特性实验室、生化分析室,能够从事物质的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物相分析、性能分析等分析测试工作。

“中心”已完成了分析测试平台运行机制建设工作,完善了“大型仪器专管共用”的相关管理措施,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协作共用及运行规章制度,采用可靠、先进、高效的网络管理技术,为各学院教学、实习和教师科研、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提供良好的分析测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仪器使用与开发水平,提高利用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全校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由于规划思路正确、实施到位,“中心”多学科分析测试公共平台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已具有一定特色,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省市领导、教育部评估专家、兄弟院校同行的普遍赞誉。近年来,“中心”共接待各级来校考察访问的领导、专家50余批次,约300多人,为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三、加强高水平分析测试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中心”成立后,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组建了一支专业搭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共引进博士6人,硕士5人,送培博士2人,目前“中心”共有教师及管理人员17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高5人,讲师7人,助教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含在读)9人,硕士6人,学士1人。在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到76%,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8%。同时在各分析测试室设专兼职学科带头人1~2人来指导“中心”的规划建设、分析测试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等。

师资队伍建立以后,积极对教职工进行学历培养和业务培训,通过短期进修、参加仪器公司组织的专项操作培训、去其他高校、研究单位参观学习与技术交流等方式,使所有教师和技术人员对相应的设备达到了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能不断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为每台设备交叉配备了技术考核合格的专门从事仪器操作和维护的技术人员2名,同时负责该仪器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工作、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和仪器的开发研究工作等;通过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发挥实验室的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与科研能力;通过发挥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着力提升教师的分析测试能力。建立仪器开发与维护组,负责分析测试中心的维护与维修等工作,并与专业人员一起开发仪器的新功能,设计研制新型仪器使用软件与小型仪器等。通过加强高水平分析测试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确保了“中心”教学、科研和日常建设工作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四、科研与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为提高“中心”教师整体的科研实力和服务科研的能力,积极引导、组织教师申报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着重申报分析测试类(仪器功能开发或方法开发)项目,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中心的学科建设工作。注重分析测试技术研究,鼓励教师发表分析测试类科研论文,逐步凝练“中心”科研方向与特色;加强学术与技术交流,通过开展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强“中心”的学术氛围,推动分析测试学科的发展;在学校的规划下与相关学院联合或通过自身的建设与提高,开展在分析测试理论与技术方面设立硕士点的建设。四年来,共获得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立项20余项,总到校项目经费187万元。“中心”教师以第一作者或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篇,三大检索收录13篇,超额完成了科研工作任务,名列全校平均水平前列。除此以外,“中心”教师参与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同时,为加强分析测试仪器功能的开发和分析测试方法的探索,“中心”启动了“分析测试中心科研项目”,培育和凝练具有“中心”特色的科研项目。

“中心”积极参与学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贡献力量。以分析测试平台为基础,与相关学院配合,加强综合性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对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提高科研平台管理水平,为学校相关学科建设提供充分的支撑和保障;围绕环境与资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重点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突出分析测试特点的研究方向。如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低维材料属性研究、高性能节能材料属性研究等,努力构建“科研项目有特色,科研成果水平高,科研团队能力强”的科学研究体系,有效提高“中心”的科学研究实力。

五、积极参与研究生、本科生实践教学

“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学生开放使用的机制,努力搭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共享的实践平台,使其成为全校多数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

“中心”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支持,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与实践》、《物质成分分析》、《物质结构分析》、《环境检测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及应用》、《谱学分析及应用》及《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等系列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培养的选修课,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面向全校接受环境类、材料类、化学类、地矿类、生科类综合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为提高毕业生的论文水平,在学生毕业论文实践中,“中心”根据仪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模块,供学生选择。结合学校相关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其学生的实际需求,中心提供了如:样品的成分分析、微区结构分析、色谱质谱分析、波谱分析、样品的性质分析、生化分析等为模块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践强化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方法和数据解析培训,丰富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验数据,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

为了满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中心还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开设自由选题实践训练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供学生选择,由校内各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科研型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中心”教师结合学生的选题及实验方案给予指导和帮助。

“中心”以多学科公共分析测试平台为依托,以学生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为标志性成果,创新完善优秀大学生教育培养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组织实施了两届“大学生科研训练班”。

六、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中心”的分析测试一直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公正”的工作态度,加强宣传教育,规范业务活动,实行质量管理。贯彻落实国家“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质量认证的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样品测试的程序,保证了服务的质量。

在做好接受全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服务的同时,努力提高分析测试的能力,为师生科研提供准确及时和高质量的测试结果;围绕绵阳科技城建设,积极主动为企业及董事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人员培训、样品测试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构建合作研究平台,努力提高“中心”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参与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硕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同时举办了面向全校教师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操作培训”,来自全校的6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了培训。

2007年以来,“中心”秉承“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质量方针,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密切关注本行业检测技术发展动态,以保证“中心”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错漏检率小于1%,重大分析质量事故为零,重大投诉事件为零;强化质量管理,维护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确保量值的统一和数据准确可靠,分析测试内、外检合格率大于95%。通过努力,2008年9月“中心”配合学校通过了军工系统管理体系质量认证;2009年5月配合学校通过了军工产品生产许可证评审;2010年7月“中心”首次通过了资质认定现场审核;2010年8月获得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已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可以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

“中心”将继续以整合为主线,共享为核心,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更加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专管共用,提高管理水平和仪器使用与开发水平,提高利用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校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先进的、配套较完善的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多学科公共性综合性分析测试平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贡献更大的力量。

(执笔人:彭同江 郑 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