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了学生的一切_砥砺前行_西南科

为了学生的一切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学生的一切_砥砺前行_西南科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获得各级奖励和奖学金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违纪人数逐年下降。9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四川省助学贷款新机制的第一批受益者。

为了学生的一切_砥砺前行_西南科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学校组建十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积极创新、锐意进取,为学生发展与成才提供了优质服务,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十年拼搏,硕果累累

(一)创新机制,开辟学生成长成才沃土(www.guayunfan.com)

建设优良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重视学风建设,不断创新学风建设工作体系,成立了校院两级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风建设工作组和学风建设督察组;建立以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有人事、教务、研究生、后勤服务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以各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为骨干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大学工”平台。明确学风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了“勤奋、博学、务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2006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新生工作部。针对大一学生持续开展 “五个导航”活动,加强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校情校史专业教育、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开展了“名人名师讲座、每周升国旗仪式、征文大赛”、“文明修身”、“三早一晚”等特色活动,成立了新生自律委员会,开办了新生报刊,逐步提升了新生“三自”能力。

随着学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遵章守纪、勤奋学习的校园氛围日益浓厚(晨读、晨练、英语角、日语角、校园人文景点、艺术墙、文化长廊、励志橱窗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获得各级奖励和奖学金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违纪人数逐年下降。

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学校于1998年成立西南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1年4月更名为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6年更名为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设置为副处级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组建十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2005年,心理咨询中心出版了《心路历程》一书,荣获四川省2006年第十次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心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2007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心理咨询中心教育成果《立足引导与服务,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获得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由“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学院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心理委员”为主力的三级心理教育工作队伍;由“精神卫生专家顾问—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学院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力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同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无恶性事件发生。

(二)用爱心筑起坚强后盾,为贫困学生成长铺平道路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专门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效果显著。

1.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变“输血”为“造血”

2005年,创建学生“创业超市”,2009年,中国移动公司绵阳分公司在学校建立了移动电话营业厅勤工助学基地。截至2010年,校内勤工助学基地共提供勤工助学岗位855个,勤工助学上岗学生达5681人次,发放勤工助学金80.19万元。学校实现了资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化,开创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学校还广泛拓展校外岗位。自学校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和各学院分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为在校贫困生提供了6000多人次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从中获得勤工助学金64.25万元。同时,共举办三届大型校外兼职招聘会共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人次,学生从中获得勤工助学金近15万元。

2.加强银校合作,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2000年9月,学校与工商银行绵阳市涪城支行正式签订了银校协议,办理了首批国家助学贷款,17名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学生领到了学费贷款。

2005年1月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西南科技大学支行举行了助学贷款签字仪式。9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四川省助学贷款新机制的第一批受益者。

截至2010年,学校通过绵阳市农业银行和绵阳市工商银行帮助7428名贫困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合同金额达到12557.3万元,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均居全省省属高校之首。

3.聚合资源,形成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

学校组建成立十年来,不断集中国家、地方、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了奖、贷、勤、助、补、免等多元化的助困体系,全方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目前,社会各界在学校共设立了广州助学金、重庆四联奖学金、拉法基奖学金等30余项奖助学金,总经费80余万元。另外,学校还利用校友资源优势,设立了“地82级”助学金、“电89级”助学金、向东助学金、西科种业奖学金、耕耘奖(助)学金等校友奖助学基金。

(三)点滴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映射育人实效

1.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不断涌现

张京磊,200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荣获“全国三好学生”,成为学生勤奋刻苦、奋发努力的学习榜样。

宋坤宝,2006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志愿西部,奉献青春”活动中,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开发银行评为全国首届“十佳开发性金融志愿者”。

“春晖支教”泸沽湖分队于200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 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践活动优秀团队。

2.感人至深的故事广为流传

彭春林,200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放假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受到四川省政府表彰,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马宝成,2004级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他积极参加支教活动,用无私奉献诠释了自己的青春,荣获了“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

李建平,2004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干部,身患白血病,在住院接受化疗期间坚持刻苦学习,学期末回校考试没有一门功课补考,在学校的资助下,现已成功完成骨髓移植手术。

薛慧敏,2005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胆结石,病情十分严重并多次入院治疗,她在“不求与人相比,但愿超越自我”座右铭的鼓励下,坚持完成学业。

3.学生励志的楷模层出不穷

李青刚,2003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虽家庭经济困难,仍自强不息,练就一手好文笔、好书法。在校期间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10项,市级奖励6项,校级奖励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核心1篇);于2007年5月举办了“岚清亭下恋丹青——李青刚书法艺术展”。

毛根宗,200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泸沽湖达祖社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他家境贫寒,入校后,依靠学校的助学金和著名影星周迅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在校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立志努力服务于自己的家乡,并发起“春晖支教”活动支援家乡教育,毕业后他毅然志愿回到家乡,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他用实际行动感动大家,也带给母校的师生无比的骄傲。

二、十年风雨,不离不弃

2003年4月,非典来袭。西南科技大学组建之后第一次面临无形的巨大的考验。学校制定了一整套防治非典的工作预案和处置疫情应急预案,拨出100万元作为防非专项资金,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报刊和印制的宣传资料宣传非典预防知识,配备了专门的防疫医生,设置了发烧门诊,给每个学生寝室配备了温度计,每天每位学生的体温都会汇总到校医院。并把友谊楼作为隔离区,学校先后有师生190人次接受隔离观察。通过共同努力,学校经受住了考验,无一例非典病例出现,各项工作均未受到影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惊中外的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刹那间,曾经美丽的校园变得千疮百孔。

灾情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西南科技大学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在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学工系统的领导、辅导员和同学们始终在一起,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稳定,校园内外,到处是感人至深的场景。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黎万和,亲人在重灾区安县茶坪乡,在亲人尚无音讯的情况下,始终和全院师生在一起。随后,在得知大哥在地震中遇难,家中房屋倒塌,老母亲还未转移到安全地带等情况后,他强忍痛苦,坚持工作……

信息学院年近花甲的辅导员朱爱荣老师,身患高血压等疾病,但她始终坚持在苦难时刻照顾学生,安慰学生……

操场上,身怀六甲的辅导员张婷老师和张小京老师在以最快速度寻找着她们所带班级的学生;漆黑的夜晚,寒风冷雨中,她们陪着心爱的学生,与学生们同吃同住。事后,张婷老师因过度劳累而流产……

2009年9月,甲流感肆虐。2009级新生在进入军训第三天就有学生开始发烧感冒,接下来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已经累计有100多名学生因发烧送往医院。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学校将疫情严重的北四栋男生公寓全体学生实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间,为了保证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学校免费为被隔离学生提供营养可口的饭菜。在为全栋1000多人分发食品时,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戴亚堂总是带头把食物往楼栋里扛,并把女老师分配在相对安全的A区,自己包揽了感染威胁严重的B区的送餐任务。

为了避免学生在楼道走动而造成病毒交叉感染,材料学院辅导员每天带着双层口罩,为学生宣讲甲流感防空措施。由于本楼栋AB两区又各自错开分为2个比较独立的区域,于是他们一层楼需要宣讲4次,6层楼需要重复24次。每次宣讲时,辅导员们为了让其他同事多休息一会,总是你争我抢着去拿喊话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确诊的几例病例都及时接受了治疗并且康复。

……

这就是大学精神,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的老师,在每一次危难时刻,总是默默地用朴实、简单的行动,诠释着对学生无限的爱。

三、十年凝练,彰显特色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是有力保障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一名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责任,并狠抓落实,大大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是有效途径

学校搭建了由教务处副处长、团委书记、保卫处副处长、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兼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的“大学工”平台,建立了信息畅通、相互配合、反应灵敏的学生工作联动机制。

依托“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争取校友、企业等有效资源,拓宽了贫困学生资助渠道,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外,还创建了由“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中心、关工委学生工作公寓组、学院学生工作组织、学生党支部、学生自治组织”构成的“五位一体”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实践证明,整合各类资源,创建学生工作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是不竭动力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必须不断的创新工作观念、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学生工作载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主体。

学校以“新生入学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新生工作部,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推行导师制等一系列举措,为学生工作注入了活力。

(四)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发展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情系学生,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学校不断改进与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十年奋斗,十年艰辛,十年成就。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工作者们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踏实前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始终秉承着这份信念,载着执著且无私的爱,奔向未来……

(执笔人:王 姮 曹好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