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_拓荒与耕耘_人文

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_拓荒与耕耘_人文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邵 鹏中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近年来可谓是刚刚起步,面对媒体领域对于融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开始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国融合新闻教学改革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路径与规划。融合新闻生产者不再是按照单一路径和模式完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

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_拓荒与耕耘_人文

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

邵 鹏

【摘 要】中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近年来可谓是刚刚起步,面对媒体领域对于融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开始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改革进程。然而,融合新闻对于人才培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如何应对挑战?中国融合新闻教学改革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路径与规划。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教学改革

媒介融合作为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但引起了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也引发对传统新闻教育的反思与革新。在200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坦纳(Andrea Tanner)和杜赫(Sonya Duhe)两位研究者的报告中显示,在美国已经有“80%的新闻学教师开始讲授媒介融合的课程内容,四分之三的新闻教师认为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二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媒介融合内容应纳入新闻教育课程,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需要让学生掌握媒介融合的技术”[1]。而国内的新闻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郑州大学新闻学院董广安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浪潮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并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传统新闻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而形成的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强烈的变革诉求。”[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也表示:“应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具有丰富知识积累和跨媒体思维的‘宽’‘厚’基础上,掌握专业媒体工作的技能。”[3](www.guayunfan.com)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受众的期待,也才能与时俱进地担负起为媒体输送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融合新闻生产挑战传统新闻教育

埃里克·牛顿(Newton)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4]然而,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文化娱乐的方式将变得面目全非,新的呈现技术、传播方式、表现手法层出不穷,这就使得现有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

(一)集约融合式新闻生产与单一化人才培养

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新闻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单一路径向高度集约化的融合生产过渡。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媒体平台之间人、财、物、信息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协同生产使得采编人员、客户、设备和新闻资源实现集约化使用,实现媒介产品的广度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达到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经济规模化”[5]。融合新闻生产者不再是按照单一路径和模式完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他们消息灵通,知识丰富,素质全面,是技术上的多面手、思维上的整合者。

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学教育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学科门类、教育体系和媒介类型,专业设置基本按照媒体平台类型来划分。如网络新闻方向、财经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等。这种专业划分明显倾向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结果是不管哪个专业、哪个方向的学生,当他们面对融合新闻生产的工作特点和具体需求时,都有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显得无所适从。

(二)开放共享式新闻生产与独立化人才培养

融合新闻生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所有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新闻生产者不仅可以向媒体资源库中不断地上传和添加新的信息资源,而且也可以不断地下载和调用其中的各种资源。这种高度开放、高速交换的海量信息空间,为不同媒体平台的记者与记者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建立了一套数字化、大流量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的传播体系,编辑部可以直接参与新闻信息的策划、采集、编辑、报道、反馈的各个流程。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独立战斗的个体,而是整个新闻生产链条中的一个活跃分子,在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个人主观因素在逐渐减少和稀释,高端决策、集体智慧、金点子等复杂因素随时随地介入其中。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语境下,媒介对新闻生产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传统新闻教育中虽然也强调记者的沟通能力,认为:“沟通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新闻业原本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沟通与倾听能力,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才能完成自己的资源积累。”[6]但沟通并不是团队协作,这正是目前传统新闻教育体系中所缺乏的,尤其是在以报刊印刷媒体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基本就不涉及团队化新闻生产的内容,更强调记者的独立性和个体意识。

(三)全民参与式新闻生产与专业化人才培养

这是一个全民新闻生产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诞生使得信息大范围传播的门槛变低了。新媒体中的舆论领袖、独立撰稿人、评论家、公众人物等,都可以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他们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分享体会,他们甚至一呼百应直接左右舆论的走向。这使得传统媒体中新闻生产者面临严峻的挑战,没有真正的好新闻、没有独创的新观点,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声音将被淹没在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之中。因此,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性需求并没有因为全媒体、多技术而下降,恰恰相反,记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在全民参与的新闻生产中变得尤为重要,进而成了新闻媒体融合化发展之下的核心竞争力。密苏里大学的孙志刚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范围的普及之前,美国报业对招聘新的记者和编辑是这样要求的:40%的新闻素养,60%的非新闻素质。而有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后,这个比例倒过来了。现在,美国报业对新的记者编辑要求60%的新闻素质,40%的非新闻素质。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当记者,人人可以做编辑,反而要强调新闻的一些基本性的东西。”[7]

因此,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新闻的专业素养教育,也应该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和延伸,双专业甚至多专业的记者人才是融合新闻生产所迫切需要的。经济记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法律记者深谙法律系统的运作,国际新闻记者不仅掌握语言工具而且有跨文化的研究背景。这样的专业记者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可以是新闻的采集者、新闻的生产者、新闻的评论者,甚至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二、中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的路径与可能

目前,中国媒介融合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媒介要求记者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交新闻文本,甚至还鼓励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新闻。新闻媒体对于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新闻学院校开始思考如何更新思想观念、优化师资队伍、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以适应融合媒体时代下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创新升级教学理念

融合新闻生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级。而教学理念的提升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方向的创新上。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校早在2000年就开设了“网络新闻”方向,之后又于2007年在“新闻学”专业中增设“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来重新规划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其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华中科技大学也设立了“传播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方向,武汉大学则设置了“新闻学(网络传播方向)”本科专业,专业体现了融合媒体背景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专业课程中不但设有“网站策划”“动画设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类课程,还包括“电视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技术课程。

当然融合新闻教学的理念创新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置方面,更应该将媒介融合渗入这个新闻传播的教学培养当中,让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新闻实践都能够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融入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中去,形成真正符合融合新闻生产需要的教学实践平台。

(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融合新闻教学改革除了增设专业方向以外就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国内新闻学院系往往是在传统新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融合新闻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移动信息传播”“新媒体管理”等课程,作为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

还有许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系)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在现有课程基本不变或适当微调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方面的课程。如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就根据要求和具体实际增设了“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体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本科课程。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网络传播、新闻报道和广告设计的前沿案例,最后在实验室或媒体独立完成至少一项网络新闻编辑、融合新闻报道或广告设计方面的作业。

但是,融合新闻生产所需的从业者能力培养并不仅仅在于多媒体技术上的不断叠加,也包括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提升。譬如,《东方早报》前首席记者简光洲就认为:“非科班出身的新闻工作者,往往在其自己专业的领域会有很好的新闻报道,但相对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上手会比较慢。”[9]尤其是对于法律、金融、科技等一些新闻报道的专业领域,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往往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上的提高也解决不了知识匮乏的本质问题,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在跨文化、跨学科的专业报道领域中投入更多的教学力量,或者以双专业等形式来丰富和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未来竞争力。

(三)整合和强化师资力量

“媒介融合使得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仅仅靠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课程,已不能适应变化,只有在知识层面实行完全的科际整合,让各学科在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公共论域’中建立融合,使学生能对新闻传播现象和问题做出多学科层面的分析和综合,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变化与知识创新的要求。”[10]单波、陆阳的这一提法就意味着,新闻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有跨文化与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但我国目前新闻学教职人员的培养方式,往往是一种从高校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就说一般高校的教职人员都是从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一直读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生,最终进入一所高等院校讲授新闻传播专业方面的课程。他们或许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功底,但是往往缺乏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甚至也缺乏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因而要想实现融合新闻教育中的“宽专交”知识面,从师资上来讲变得尤为困难。

因而,对于目前我国的新闻类高校而言,应该鼓励现任教师拓展个人的专业领域,尽可能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要求。

(四)融合新闻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融合新闻生产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支笔一张纸的新闻报道,计算机的辅助报道、互联网新闻学、新闻图片的数字化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网站的策划设计等,都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学单纯课堂的讲授模式。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机会,将书本中的知识变成真正的技能技巧。在过去,国内大多数的新闻传播院系都是以培养纸媒应用型新闻人才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当下高校的实践实验平台还不能满足网络新媒体和数字化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需要。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采购大量的传媒和新媒体设备,成为当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但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往往又存在着重复投资、盲目堆砌、忽视自身需求、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奚路阳、王哲平两位学者就认为:“在推进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中,不能盲目地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首先要增强其教学效果的体验性,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内容,课后学生就能在实验室里转换成自己的成果,刺激其学习热情和实践感知。其次也要满足教师的科研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设备、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11]在高校投入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新闻传播院系也要主动同主流新闻媒体、新媒体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合作将最先进的前沿性的传播技术、实践方法、研究课题、技术人才等引入教学实践中,为实验室的设备更新、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造升级、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创造良好的平台条件。

【注释】

[1]Andrea Tanner,Sonya Duhe:Trends in Mass Media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Preparing Students for Careers in a Convergening News Environment,Studies in Media&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2005,5(3).

[2]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战线》2009年第3期。

[3]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4]Newton E.:Four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rend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http://www.Knightfoun-dation.org/blog-s/knightblog/2010/9/14/journed/.

[5]石长顺、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

[6]陈忠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不可或缺的四种能力培养》,《今传媒》2010年第5期。

[7]潘祥辉、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8]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9]赵琪、陈小莹、方可成等:《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件相去有多远?——一场新闻业界与学界的对话》,《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10]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1]奚路阳、王哲平:《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的改革》,《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