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临的问题_课题研究在中学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临的问题_课题研究在中学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参赛项目的水平不高我国每年选送最优秀的项目参加在美国举行的ISEF,但总体成绩还无法说优秀。很多美国学生拿来参赛的作品可能是他的第二、第三个研究项目,而我国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拿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参赛。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功利化倾向严重,出现了假、大、空的趋势,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诚信问题。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临的问题_课题研究在中学

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已有数十年办赛经验的美国ISEF,我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非常年轻,在办赛的规模、评审专家的层次、参赛项目的水平、赛事理念的认可度、管理机制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还无法与之相比。具体来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参赛项目的水平不高

我国每年选送最优秀的项目参加在美国举行的ISEF,但总体成绩还无法说优秀。如果剔除所有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单纯把我国的创新大赛一等奖和ISEF的项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很多研究项目水平还非常低,缺乏真正原创性的成果。不是太过于成人化,就是研究太过肤浅,没有理论深度。这与项目研究者的投入有关,也与原创能力的不足有关。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上浮夸、抄袭之风蔓延,难免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现在的学生都忙于各种功课和考试,很少有学生愿意走进自然界,极少人愿意为一个研究项目花上大量的时间,也没有家长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毕竟,搞课题研究从某个角度来说还是会对学业有一定影响的,而这是家长无法容忍的。相比而言,美国的中学生可能在初中就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学校可以花费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专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恨不得把所有的暑假寒假都用来上考试课程,所以,我国中学生课题研究的平均起步时间要比美国中学生晚至少2年。很多美国学生拿来参赛的作品可能是他的第二、第三个研究项目,而我国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拿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参赛。尽管从项目数量看,我国学生提交的研究课题绝对数量也不少,但是,“数量的繁荣”无法掩盖一代人原创能力的不足。(www.guayunfan.com)

项目水平不高还体现在所提交的项目缺乏新意,很多课题看上去很难,但其实并不新,也就是说真正创新的成分不足。其实,创新大赛重在比新,而不是比难。近年来,不少项目看上去比一般的博士论文还要难,搞动植物都要深入到分子水平,把基因序列搞出来好像才算重大的成果,其实,这样的项目对中学生而言难度很高,对一个生化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就是复杂的体力劳动而已,没有什么重大的创意在里面,这样的项目让评委怀疑其真实性,反而不被看好。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中学生视野趋于狭窄,原创能力不强。

除了学生时间、空间不足制约项目的水平外,我国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也比较滞后。我国的绝大多数中学都没有专职的科技教师,而各学科的教师往往担负着考试科目的教学任务,无法专心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再往上追溯,大多数教师在大学期间缺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训练,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素养不高,指导的项目水平自然难以达到较高层次。同时,中学科技教师由于生存环境的压迫,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往往不是越位就是失位。再加上我国的很多中学实验条件不足,对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持不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取得更优秀的项目水平自然非常困难。

2.诚信问题日益严重

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应该是真实的,不应掺杂虚假成分,我们能容忍项目不完善,但不能容忍虚假的数据和建立在虚假数据之上的“创意”成果。

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功利化倾向严重,出现了假、大、空的趋势,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诚信问题。报载曾有人发帖愿意花10万元雇枪手帮助做课题的事例,课题的诚信问题可见一斑。更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参与率呈降低趋势,有的项目干脆就是家长或亲戚、朋友的科研成果,改头换面后包装成中学生的研究成果来参赛。另外,不少项目出现随意修改数据,扩大适用范围,隐藏参考文献,把别人的成果说成自己的,扩大个人在研究工作中的贡献率等问题,甚至有些集体项目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一个人的研究项目转身变成3个人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术品行不端等问题,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赛本身有百害而无一利。

3.成人干预趋势明显

由于功利目标的驱动,不少项目出现明显的成人化现象,比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就开始在指导教师和社会力量之间寻求课题,课题研究并不是在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使下开展的,而仅仅是按照指导教师或其他成年人的要求来进行,逐渐趋向成人化,不像孩子的作品,没有一点天真的气息,没有发自内心的迷惑,也看不出学生本身对科学或项目的热爱。

成人化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对大赛的过度关注。大赛自从与学生升学挂上钩后,就逐渐出现了过热问题。在本该纯洁的赛场上,我们越来越少看到评委与学生激烈的观点碰撞和友好交流,更多看到的是狂热的家长在赛场周围徘徊,临近入场时指导教师仍在反复叮咛、超负荷辅导的身影,以及没有获奖的学生的家长对评委会的不满和愤怒,等等。这个本该是青少年相互切磋、与科学家交流以获得极佳教育机会的会场,而今却变成了家长和学校的角力场,不再只是学生在比赛,而更多的是以家长和学校为核心的综合社会力量的比拼。

4.评委的裁判水平有限

评委的裁判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把握正确的导向,不能甄别真正富有原创性的成果,不能充分体现“三自”原则,这些问题将会传导到基层学校和学生。如果评委对于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是表现为高精尖的课题给予高分,就会给指导教师和很多后来者一种错觉,认为要想在创新大赛上得奖就必须做高难度的课题。有时候面对来自偏远地区的富有原创性的选题,但由于缺乏优质的实验条件和指导水平尚显得不够成熟,这时评委可能会因此把握不准,所以尽管大赛组织者和评委对于创新大赛要在“新”上做文章,而不应该在“难”上做文章已达到共识,但真正要判断这一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评委还要能通过问辩发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发现项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发现学生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这些都要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这对评委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创新大赛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评委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应赛还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大赛除了给予一定的入学优惠措施外,还缺乏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社会机制;教育部门对优秀人才苗子的后期跟踪培养机制也不健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这项年轻的赛事成长中所遭遇的各种烦恼,衷心地期待社会各界都能怀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共同努力解决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将该项赛事打造成培养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发现优秀科技人才苗子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