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促进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大致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四个环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必须多管齐下,发挥各个利益主体的合力。

四、促进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大致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四个环节。涉及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农村组织,农民个体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等。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必须多管齐下,发挥各个利益主体的合力

(一)增强应用研究能力,增加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

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为:继续保持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改良种子、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继续培植高产优质品种,科学合理使用农业化学的科学成就;在研究农业生物化学性技术的过程中,重视继承和发挥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艺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同精耕细作密切结合,从而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同动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相结合,努力将病虫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中国不同地区的特殊条件出发,培育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适宜技术。

(二)采取多种措施,充实和优化农技推广队伍

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解除其后顾之忧。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收取技术服务费等经济手段,吸收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有志青年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建立科学公正考核制度与考核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技术推广考核制度与考核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水平。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和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咨询、推广、服务工作,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把懂技术、善经营、肯吃苦的同志选派到科技特派员工作岗位上,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优化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手段

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界线,构织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按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划实行综合开发,配套服务,遵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实行技术、资金、物资、资源等方面的联合,采取赶科技大集、进村入户指导、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热线电话、网络远程指导、举办系列现场观摩和展览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科技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的巨大作用。根据地域经济的特点,以建立商品基地和发展“拳头”产品为目标,建立各种层次的行业科技协会,把国家技术员、农村技术能人、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广大农民网络在一起,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缩短时间差和空间距。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起,形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三大主体,解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站在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上的作用,构建地方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国家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接,利用电话语音技术和媒体融合技术等,为农业信息服务终端提供多渠道的实时信息服务。彻底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疏通农业新技术到达农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的渠道。

(四)构建系列化全程社会化推广服务模式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必须彻底改变“单打一”的传统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以技术服务为中心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的全程的社会化服务,走科技—生产—贸易—科技的路子。即在产前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同时还要组织提供种子、种苗、种禽畜及原材料等等服务;在产中要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有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产后就是要把一家一户的产品组织推销出去,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五)扶持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扩散和应用

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由于吸纳新技术的边际成本较高,抑制了农户利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放慢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涉农企业社区性服务组织及农民自己领办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是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三大推广主体和农民群众联结在一起的有效环节,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壮大发展,鼓励其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之间加强联合。在构建以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六)大力推进科技示范户建设,发挥其有效的技术带动和辐射作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让这部分农户先获得新技术,先使用和受益新技术,然后再发挥这些示范户的技术传播点、信息辐射源、群众领头雁的作用,对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扩散应用和改善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促进科技示范户发展,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保证示范户拥有长期和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示范户负担,免除示范户不应有的税赋负担,保证示范户基本收益和一定的资本积累。进一步完善对示范户的社会保障程度,化解示范户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解除示范户的后顾之忧。为示范户健康发展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为示范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七)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认识和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

农户和涉农企业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要对象,其中农户是最大和最终的需求群体。因此,必须调动农户和企业吸纳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在推广实践中,农民有权决定是否采用新技术或采用何种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尊重农民的选择。推广机构必须转变工作思路,从主要由国家计划负责推广技术向围绕农户的技术需求方向转变,技术人员在向农民推广技术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仅要进行中间试验,还要进行成本收益指导。农业技术推广要从服务方式、推广内容、推广方式多方面适应农户的技术需求特点,根据农户的具体需求开展技术推广,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主动意识。要根据农民自身素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段,提高直观效果,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进行实地指导,鼓励农民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随时按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培训内容,包括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急需的新技术、市场经营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应结合定点咨询开展培训,定期了解农民技术推广的需求与问题,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由农业专家做出答复。要把农民培训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有计划、大规模、多层次的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八)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农业技术应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步伐,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缩小剪刀差、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等多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此外,国家农技推广组织的改革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需要政府的投入;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流转、农业技术应用的风险规避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社会保障、涉农企业的扶持等,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按照WTO《农业协定》相关的“绿箱政策”,运用立法、行政等手段确保政府对农业技术应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力度持续增长,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技术应用资金投入机制。

【注释】

[1]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与实践[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朱希刚.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九五”、“十五”两项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十一五”(2006-2010)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60%是规划值。

[3]潘鸿.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