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义乌木活字排印宋本《骆宾王集》序

浙江义乌木活字排印宋本《骆宾王集》序

时间:2022-05-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义乌木活字排印宋本《骆宾王集》序中华民族有个优良传统,常常在先贤往圣出生之地、经行之所、过化之区为他们修建祠堂、树立牌坊或重刻文集,以彰显他们的嘉言懿行,表达时人的尊崇纪念,并借以教育后辈子孙。义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此次重印《骆宾王集》,盖即这个传统的继续和发扬。此次义乌重印《骆宾王集》,底本就选用了宋蜀刻唐人文集本。

浙江义乌木活字排印宋本《骆宾王集》序

中华民族有个优良传统,常常在先贤往圣出生之地、经行之所、过化之区为他们修建祠堂、树立牌坊或重刻文集,以彰显他们的嘉言懿行,表达时人的尊崇纪念,并借以教育后辈子孙。义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此次重印《骆宾王集》,盖即这个传统的继续和发扬。

骆宾王(619?—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人。他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特别是他的卒年,历来歧说并出,莫可确认。1978年1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杨柳、骆祥发合著的《骆宾王评传》,说他生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卒于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享年六十八岁。其说考证详实,推理有据,似可取信。

《旧唐书·骆宾王传》说他“少善属文,犹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文明(648)中与徐敬业于扬州作乱。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新唐书·骆宾王传》说他“七岁能赋诗。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裴行俭为洮州总管,表掌书奏,不应,调长安主簿。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弃官去。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两者大同小异。骆宾王因七岁能诗,故有神童之誉。骆诗取材宏赡,立意整肃,构思精审,言志缘情,义归风雅,有血有肉,独具艺术风格。骆文则雄奇恣肆,挥洒自如,抒情强烈,叙事明晰,议论酣畅,与其诗风相一致。与当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号“初唐四杰”。

骆宾王因参与徐敬业谋反,并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而获罪。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皇帝宝位,改年号为神龙元年,史称大唐龙兴。中宗复位后,对武则天时的很多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对二十一年前徐敬业谋反作乱之事也重新做了处理:“扬州构逆徒党,唯徐敬业一房不在免限,余并原宥。”(《旧唐书》卷七《中宗纪》)骆宾王亦在宽限之内,并降敕搜访宾王诗笔。而承担搜访骆氏佚文任务者,即山东兖州的郗云卿。郗云卿与骆宾王可能有桑梓之谊,熟悉骆氏为人及著述情况。骆宾王在“四十九仍入”之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齐鲁,所以在诗文中一再称自己是“淹中故俗”、“稷下遗甿”,把齐鲁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大概是朝廷派郗云卿负责搜访骆氏遗作的内在原因。郗云卿到底搜集到多少骆氏诗文,史未明书。郗氏只在原序中说:“所载者即当时之遗漏,凡十卷。”这大概是传世最早的骆氏文集的篇帙。《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骆宾王文集》,也都是十卷,可见在唐代骆氏文集的传本就是十卷本的规制。

《骆宾王文集》在唐代以什么形式流传,难以稽考。北宋曾经有过刻本,但早已亡佚,难以言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著录有《骆宾王文集》十卷,并谓“又有蜀本,卷数亦同,而次序先后皆异”。显然陈氏据以著录的底本不是蜀刻本,而是另一个宋刻本,所以才特意说明“又有蜀本,卷数亦同,而次序先后皆异”。但陈氏当年所著录的那个版本,今亦久不存世。现存最早的《骆集》传本,就是南宋初年四川眉山地区所刻的《唐六十家集》本。此本第一卷收赋三篇;第二、三、四、五卷收录的都是诗;第六卷是表启;第七卷是启书;第八、九、十卷是杂著。

四川眉山地区刻梓的《唐六十家集》,完成于两个时间段,形成了两个版本系统:一为十一行本,约刻于南北宋之际,今存骆宾王、李太白、王摩诘三集;一为十二行本,约刻于南宋中叶,今海内存孟浩然、李长吉、郑守愚、孟东野、元微之、欧阳行周、皇甫持正、许用晦、张承吉、孙可之、司空一鸣、刘文房、陆宣公、权载之、韩昌黎、张文昌、刘梦得、姚少监、杜荀鹤等十九集。此本《骆宾王文集》,即属南北宋之际眉山地区所刻唐人文集中的十一行本系统。宋讳缺笔至遘、沟等字,表明其刻已届南宋初年。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入明以后,《骆集》版本迭出,各有短长。晚清陈熙晋作《骆临海集笺注》,最为通行,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此次义乌重印《骆宾王集》,底本就选用了宋蜀刻唐人文集本。而印刷技法则是采用本地固有的木活字进行排印。义乌旧属婺州,婺州所属几县在宋代就是刻书出版重镇,有悠久的版印传统。而义乌、浦江、永康、东阳一带,明代隆庆以后用木活字排印书籍,尤其是印制家谱,则是很普遍的现象。那时常有集刻字、排版、调墨、印刷、装订于一身的工匠,肩挑一担,满装刀、笔、墨、砚、活字、字盘、纸张等,走街串巷,为各家印制家谱,时称谱匠。这些谱匠虽是最普通的手工业者,但为中国的谱牒文化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迄今仍健在的义乌市佛堂镇光明村的王益均(1926— )老人,就是这种技艺的承传人。

出生于清咸丰年间的义乌人王孚魁,大约在同治初年就开始跟随祖上学习木活字的印刷技艺,到王益均这一代已传承五世。他的木活字印刷继承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能完整地再现古代活字印刷从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到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二十多道工序的作业场景。目前除了王益均及跟他学习木活字印刷的儿子之外,再无别的传人。为了保存这门传统工艺,义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利用王家旧有的木活字,采取有则用之,缺则刻之、讹则正之的办法,重行排印唐代乡贤《骆宾王集》,从而既光大骆宾王的诗风文韵,又继承发扬义乌木活字印刷的固有传统,坐收一举两得之效。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