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

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雨湿神州望故乡——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许有成于右任,陕西泾阳县斗口村人,诞生在三原县河关巷,原名伯循,笔名关西余子、神州旧主、关中于氏、骚心、大风、剥果、于思、太平老人等,后以右任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报人、书法家、爱国诗人。经过8次审讯,因无事实根据,于右任终于获释。后多数干事或出国留学,或回原籍,仅余叶仲裕及于右任两人。

雨湿神州望故乡——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

许有成

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泾阳县斗口村人,诞生在三原县河关巷,原名伯循,笔名关西余子、神州旧主、关中于氏、骚心、大风、剥果、于思、太平老人等,后以右任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报人、书法家、爱国诗人。

风雨一生图救国

1903年,于右任登乡举,成为举人,受聘商州中学堂任监督。随后,因《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朝廷,遭清廷缉捕,陕甘总督升允有“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行正法”之语。其时,于右任在开封应试,得同学之父李雨田雇人日夜兼程报信,乃得机亡命上海。马相伯阅报知其在沪,遂派陕籍学生雷祝三招其入震旦学院就读,署名刘学裕(谐音:留学于),以避清廷耳目。

在校期间,于右任见某报刊登挑拨民族矛盾之谬论,于是著文驳斥,投寄该报,却如石沉大海。愤慨之余,他决心办报,赴日本考察新闻事业。经同乡康心孚引荐,他在东京认识了孙中山,随即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授于右任长江大都督之职,嘱其在沪相机行事。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在沪创办《神州日报》,主笔者多为复旦同学,报头由清末状元张謇题写,寓意良深。“神州”是中国古称,在旧诗文中往往与故国联系在一起,用“神州”作报名隐含反清之意。该报发行未匝月,销数激增,凌驾各报之上。后因人事纠纷,于右任退出,委托复旦同学叶仲裕主持。

不久,于右任另创《民呼日报》,取名“民呼”即为“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是时,甘肃大地,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右任关心桑梓,发起募捐,很快募到14万龙洋寄往甘肃;同时在报上撰文揭露陕甘总督升允只顾个人保官,3年匿灾不报,致田赋不能豁免。升允得知大怒,设下毒计,诬陷他贪污赈款,并与租界联手,将其抓捕入狱。《民呼日报》因此被封,发行仅92天。经过8次审讯,因无事实根据,于右任终于获释。

出狱后,于又创办《民吁日报》,改“呼”为“吁”,寓意人民两眼被挖,唯有吁叹而已。当时,乌云笼罩东亚上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侵朝变本加厉,《民吁》将其报道评论重点由国内转向国际,以引起国人对亡国灭种危机的重视。1909年10月26日,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刺死,《民吁日报》用显著版面刊登,把伊藤博文称为“土匪流氓头子”、“大浑蛋”,死有余辜。日本驻沪领事阅后暴跳如雷,立即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并持函向苏松太道蔡乃煌交涉,要求道台和租界当局查封该报。会审公廨屈从日方,联手封闭《民吁日报》,该报从问世到被封,仅存在48天。

于右任创办的第四份报纸,是《民立报》。这张报纸在辛亥革命前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的言论机关和行动的组织部;武昌起义后,它又成为组织上海民军起义的机构。起义爆发后,孙中山的行踪及革命军的消息,均由《民立报》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凡政府的文告和施政举措,也首在该报刊布,《民立报》实际上成为临时政府的机关报。孙中山在国外流亡16年返抵上海,首访《民立报》,并手书“戮力同心”的中英题词相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于右任为交通次长,因部长汤寿潜未到任,他代理部长。沪宁线开通夜车,即其任内所创。袁世凯攫取政权后,于右任回到《民立报》继续办报。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于为宋营葬,并撰长文《宋渔父先生遗事》追述他与宋教仁交往的情谊。“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阴谋家的面目暴露,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未几便告失败。《民立报》由此发行了1036号后,被迫停刊。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但其余孽北洋军阀尚存,于右任潜回陕西,播下反北洋军阀的种子。其后,耿直在西安首举义旗,张义安在三原发难,于右任返回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历时4年,以一隅之地抗击22北洋军阀8省之众,成为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中北方唯一响应的部队。他在连年苦战之余,还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造福桑梓。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当时他就提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观点。1926年,军阀刘镇华率兵围攻西安,于右任前往苏联邀冯玉祥回国,共组国民联军解西安之围。其后,他就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之职,忠实执行三大政策,使陕西成为大革命时期全国工农运动高涨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于右任几经彷徨,去留难决。蒋介石为了利用于右任“国民党元老”这块招牌,且于未自立派系,不会对其构成威胁,因此委以监察院长这一位高而无实权之职。于右任出任此职长达33年零9个月之久,直至在台湾去世。

危难三度援复旦

于右任是复旦大学早期校友中任职最高的官员,非常关心母校发展和复旦大学同学会(校友会),被许多老校友私下谑称为复旦的“孝子”。他闻后不以为忤,并以为母校出力为荣,他自己也曾说:“复旦大学是我的母校,我曾为它的复兴,费过不少力气。”(见《新闻学季刊》(重庆)第1卷第2期,1940年)于右任终其一生,除在西北和北伐期间因政务繁忙与复旦稍微疏远外,始终与母校休戚与共、甘苦备尝。每遇复旦危难之时,他必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计个人成败得失,全力以赴,其中有3次尤其值得大书特书。

第一次,义助马相伯,兴学创复旦。

光绪卅一年(1905年)二月初二,震旦学院新学期开学之际,外籍教师制造事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呈验缴费单,裁去英语课,强迫学生学法语,还将马相伯强送医院“养病”,由耶稣会神父南从周总揽学院管理权。校内一时大哗,由学生干事召集同学集会,说明教会逐马(相伯)夺权之阴谋,认为目前解决之办法,唯有退学另创新校一途。于是,学生摘下校牌,搬走教具,愤而离校。

退学学生推叶仲裕、于右任、邵力子、王侃叔、沈步洲、张轶欧、叶藻庭为干事,筹备创办新校。后多数干事或出国留学,或回原籍,仅余叶仲裕及于右任两人。叶与于本拟出国学习,后以兴学之故,宁愿牺牲负笈国外之机会。经过半年的努力,学校初见端倪,于右任从《卿云歌》中撷“复旦”两字为校名,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恢复中华之意。是年中秋节,复旦公学在吴淞开学。

第二次,上书孙中山,重续复旦脉。

辛亥革命时,吴淞校舍为光复军所占用,复旦实处存亡危机关头。于右任担任临时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后,乃邀集复旦校友邵力子、胡敦复等,以复旦旧学生名义,上书孙中山,请拨上海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复校。后经临时政府批准,并拨一万元作复校经费,离散一年的复旦师生,终于1912年9月在徐家汇李公祠复校开学。

第三次,申请改国立,保留复旦名。

抗战后,复旦先迁江西庐山,再迁重庆北碚。当时,私立复旦以学费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当时学生大半来自沦陷区,断绝了家庭接济,不仅不能交学费,还需学校救济,复旦在经济上实在无力承受,因而只好考虑改为国立一途。

其时,教育部因抗战前复旦多次在沪带动上海学生赴南京请愿,早存取消之意。此刻趁复旦经济不支,拟将复旦与江苏医学院合并,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后经于右任等多方奔走,在政府主管部门与复旦校董之间协调疏通,才解决了改国立后仍保持复旦校名等问题。1941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蒋中正、教育部长陈立夫联名发布命令:私立复旦大学改为国立复旦大学。如果当时没有以于右任为首的校友大力促成复旦改为国立,也许它跟震旦一样,在半个多世纪前早就不存在了。

从创立、复校到改为国立,每每复旦陷入危难、难以为继之时,于右任总能以母校危难为己任,协助母校度过一次次难关,使复旦百年名校的命脉得以延续。

诗书传神祭国殇

于右任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现代“草圣”。他的书法,植根于北魏,宗法于章草,融合四体(篆、隶、楷、草)之妙,博采众家之长,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于跌宕中见俊逸,于疏放中见规范,晚年更臻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于右任与一般书法家不同,不以个人掌握了书法艺术的奥秘为满足,而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系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因此,中年后他广征草书法帖,积20年的研究与比较,取百家之长,创立了标准草书。他的《标准草书》,在大陆时印行了6次,在台湾印行3次,从不支稿费。该书低价出售,供广大书法爱好者练习,以节省时间。

作为复旦出身的著名书法家,他为母校题写的有“国立复旦大学”校名牌(北碚和江湾各一块),上海同学会会刊刊名“复旦”,“复旦精神”立轴,“仙舟图书馆”(江湾)、“相伯图书馆”(北碚)、“登辉堂”(北碚)等门额,“复旦中学”校名牌(台湾),“勇往迈进 复旦精神”的题词,台湾复旦校友会会刊刊名“复旦通讯”、“复旦大学旅台校友通讯录”等。1962年患病时,他还支撑病体,为复旦题写了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至于为校友们的题词和书赠条幅,那就难以计数了。

于右任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从1903年讥讽朝政的《半哭半笑楼诗草》到临辞世前传诵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60年间他继承了从屈原开始的我国诗人关心祖国命运、体察民间疾苦的优秀传统。于右任的诗,多表现其嫉恶如仇之愤,感时忧世之痛,故国山河之恋,民生疾苦之呼,而其逸趣豪情,始终以爱国为中心。诗词学家吴宓在20世纪40年代论及于右任的诗时曾说,其诗“苍凉悲壮,劲直雄浑,而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在今自成一格,可比昔之辛稼轩、陆放翁”。在台湾的老学人胡秋原则认为,于诗“沉郁豪放,其锤炼杜陆而来乎?痛生民之多艰,而无一语自伤,而喜道从军之乐,尤似放翁。‘持节求民瘼,寻诗访战场’。此二语殆先生全部精神之写照”。

诗人晚年,体弱病多,心绪不佳,自知在世之日不会太久,今生不可能重返大陆,回归三原故里。1962年1月24日,一夜未眠的老人,在晨光曦微之时写下了一首摧肝裂肺的爱国绝唱——《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