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维雄_保安腰刀世家的后起之“雄”_少数民族

马维雄_保安腰刀世家的后起之“雄”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维雄_保安腰刀世家的后起之“雄”_少数民族马维雄,民间工匠,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马维雄就出身于保安腰刀世家,祖辈都是以打铁为生的匠人,父亲马尕虎更是有名。

马维雄_保安腰刀世家的后起之“雄”_少数民族

马维雄(1950~),民间工匠,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甘肃临夏积石山人,保安族。他出身于刀匠世家,跟随父亲学得了一手锻制保安腰刀的纯熟技艺,精于锻制漂亮的“什样锦”,并重现失传已久的“折花刀”绝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之后,一方面坚持传统手工操作,一方面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并开办网站宣传民族文化和技艺。

一、刀匠世家,青出于蓝

马维雄(www.guayunfan.com)

1950年,马维雄出生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一个保安族家庭

积石山位于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北临黄河。那里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隶属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我国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区。除了积石山县,保安族还有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2万人。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锻打刀具为主,保安腰刀历史久远,声名卓著。

马维雄就出身于保安腰刀世家,祖辈都是以打铁为生的匠人,父亲马尕虎更是有名。在保安族刀匠中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善家宝的鱼刀,马尕虎的腰刀。”说的就是保安族的两位杰出刀匠。

马尕虎是保安族地区非常有名的刀匠,擅长制作什样锦腰刀,与另一位有名的刀匠冶善家宝齐名。马维雄说:“抗战时期,父亲在西宁捡到日本飞机轰炸后残留的一些弹片,用它做了一把质量上乘的小铁锤,一直视若珍宝。他打制的腰刀外观精美,内质优良,在保安族地区很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前,驻扎在大河家的解放军战士也曾慕名来求购他的腰刀。”

马维雄在锻制腰刀

马维雄只上过几年学,迫于生计,1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在作坊里学做腰刀。起初,因为笨手笨脚,经常挨父亲的训斥,但马维雄还是坚持了下来。四年后,父亲因老眼昏花,便把家里打制腰刀的事业全盘交给了马维雄。此时,马维雄已经是技术熟练的刀匠。通过父亲的点拨和自己的琢磨,再加上特别能吃苦耐劳,马维雄的技艺越来越纯熟,甚至可以和父亲媲美。

据马维雄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约有120人。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建立了两个生产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革”期间,打刀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遭到禁止。新时期以来,保安腰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85年,马维雄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评比活动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意味着他的保安腰刀锻制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保安腰刀是本民族文化的闪亮名片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制品。长期以来,它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族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其源头还得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那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当地居民,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东征时,部分亦兵亦工的保安族先民被留置在青海同仁地区。定居在同仁保安城后,他们中的那些能工巧匠开始从事手工生产,包括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是制作土枪、弓箭等,但“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锻制起各种刀具来游刃有余。

起初,保安族制作的刀主要用于军事,也用来自卫。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刀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他们开始用刀交换牧民的牛羊以及其他的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人民依靠自己独特冶铁技术锻制的腰刀就与民族经济发展和家庭生计维系紧密相连起来。

对于保安族来说,保安腰刀意义非同寻常。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族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族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锻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

据马维雄介绍,保安腰刀从设计、打坯成型到加钢淬火,从刻花錾字、镶嵌磨光到砸铆,其工艺流程自成一体。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

长期以来,保安腰刀的传统制作方法一直是手工锻制。纯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马维雄指出:“保安腰刀与其他刀具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一把刀都是手工打造,连刀柄上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保安腰刀品种众多,有“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折花刀”等。其中最漂亮的是“什样锦”,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是“波日季”,而最难锻制的是“折花刀”。

美的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悲惨的故事。当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他傲视权贵、不畏强暴。有个恶霸命令他为其打制腰刀,被他断然拒绝。恶霸盛怒之下,活生生地砍去了刀匠的右手。从此,保安族刀匠便在腰刀上刻凿“一把手”的图案,一来纪念那位铁骨铮铮的保安族刀匠,二来寓意保安腰刀质量过硬。后来,这个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保安腰刀”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保安腰刀从此走上了大发展之路。据统计,在积石山,现在从事保安腰刀生产的工匠有近600人,2007年生产刀具20万把,年产值400万元左右,远销日本、印度、沙特阿拉伯、尼泊尔以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集实用、观赏、珍藏等功能为一体的保安腰刀,如今已经成为保安族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最闪亮的名片。以保安腰刀为题材、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陆续展演,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

三、精益求精,重现绝艺

马维雄打制的折花刀,上面有细腻的花纹

保安腰刀因精美、耐用,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与云南阿昌族户撒刀和新疆维吾尔族英吉沙小刀,并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在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里,云南户撒刀以刀口锋利而闻名,英吉沙小刀因手工精美而赢得口碑,而对保安腰刀来说,经久耐用才是它追求的目标。

“许多其他地方制作的刀具,都是不加钢的,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但正宗的保安腰刀,都要求必须加钢,这是为了使硬度和韧性合理平衡。”马维雄说,“普通的民用刀具,基本上只加一层钢,加钢的关键在于火候。如果钢加得不好,钢线太靠近刀背,则刀刃即使磨得锋利,也非常容易崩口;而如果钢线太靠近刀刃,磨过两三次之后,刀子就不能用了。所以,对于保安腰刀来说,实用是最大的考验。而保证实用的,则是加钢的经验和手法。”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刀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同时也有了审美的要求,耐用、美观都需要兼顾。马维雄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刀做起来外观不太漂亮,就是实用得很,现在的刀讲究实用和美观融为一体。”

马维雄打制的腰刀品种,主要为“什样锦”双刀和“西瓜头”。马维雄尤其擅长打制“什样锦”腰刀,这是保安腰刀中最漂亮的一种,属于方头直刀。刀柄一般是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出梅花、“一条龙”等图案,装饰效果璀璨夺目。2000年,他特意为保安族艺术节赶制了300把五寸“什样锦”双刀,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

折花刀上细腻的花纹

在种类繁多的保安腰刀中,最著名、最神秘的要算折花刀。马维雄说:“那是一种刀身上布满花纹的刀,坚韧而且锋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一直磨到刀背的部分,仍然锋利如昔。能做折花刀在刀匠中是种极大的荣耀。”折花刀的锻制技艺原本已经

失传20多年,2008年,马维雄经过精心揣摩和反复实践,与儿子一起打出了黄河流水纹折花刀,使折花刀重现人间。

说起父子俩使折花刀技艺复活,马维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你看看,它外观上看起来普通得很,特别之处体现在刀刃上面,叫折花刀是因为它是钢和铁揉出来的花纹。先把钢和铁放火里面烧红,烧红以后再拧出来,拧出来以后再打磨出来,相当漂亮。折花刀的暗纹便是钢与铁融合的钢线,这是经过反复锻打之后达到的钢与铁的水乳交融,这样才能保证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

锻制折花刀的用料、工艺都极为讲究,费时费力。一把普通的折花刀要用40片钢和40片铁,经过数千次反复锻打之后达到钢与铁的水乳交融,才能达到制作折花刀的标准。锻制一把9寸的折花刀,从选料到锻制,全部工序完成起码要20天左右的时间。经过反复打磨和折花,折花刀刀身上就出现了青白相间的流线型花纹。马维雄介绍说:“折花刀的暗纹便是钢与铁融合的钢线,是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每一把折花刀刀身上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马维雄精心打制的折花刀,在阳光的照耀下,刀身上显出一条条的细腻花纹,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让人叹为观止。

四、坚持传统,重视传承

2007年,马维雄凭借其精湛的制刀技艺,成为仅有的两名保安腰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保安腰刀的商业繁荣与传承断代,让马维雄喜忧参半。他担心的是:现代化机械设备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和影响,使保安腰刀的质量大打折扣;公安机关对刀具的管制,导致许多刀匠改行,打刀的人越来越少……

令马维雄高兴的是,“现在政府很重视,保安族正在走向世界,保安腰刀也正在走向世界”。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自己肩上的担子,马维雄十分清楚。近年来,他带着工具和腰刀,先后到北京、西安、成都等地进行了多场展演。

保安腰刀主要产于临夏积石山大河家、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马维雄在离家乡刘集乡不远的大河家镇开办了马维雄刀铺。刀铺临街,几十平方米的铺面分为两层,一层打刀、展示、销售,二层吃饭、睡觉。马维雄说:“很多人一开始不了解保安族和保安腰刀,现场看了后,非常喜欢,有的还专门来定做。”

随着与外界不断接触和交流,马维雄逐渐认识到,“正统的才是民族的,保安族腰刀要传承和发扬,首先要保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护的关键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通过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保护保安族腰刀的知识产权。如今,马维雄已经为自己的独门绝技“黄河流水纹”“蜘蛛纹”锻制技艺申请了专利,注册了“马维雄保安族腰刀”商标,他锻制的每一把保安腰刀上都錾刻有“雄”字。

马维雄和他的刀铺

马维雄还在儿子马尕住麻的协助下,创办“保安腰刀传人——马维雄”网站,借助这一电子商务平台,开始传播保安族腰刀文化,销售这种民族技艺手工制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网站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保安腰刀文化,也带动了保安腰刀的销售。

正如马维雄所说,保安腰刀的历史其实就是保安族的历史,而手工技艺是其精髓所在。马维雄不希望这项技艺失传,仍然坚持用传统工艺打制腰刀,平均每天做两把“西瓜头”腰刀。

历史上,保安腰刀的传承一般有两种方式:师徒传承和父子兄弟传承。旧时由于腰刀生产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很少雇工,一般是招收学徒,师徒关系一般也不出亲属范围。徒弟拜师学艺,一般需三四年时间,头一年只干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以后才慢慢传授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由于少数刀匠有所保留,因而一些关键性的手艺历来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

现在,马维雄已经开始不断指导并把技艺传授给儿子,希望这种技艺以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流传下去。他还表示:“我们还会开学习班,让更多的保安族人民都掌握这个技能。我相信我们的文化会一代代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