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避乱矾清湖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避乱矾清湖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避乱矾清湖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弘光元年初,清豫亲王多铎占领潼关、西安,击败李自成军,三月,奉清廷之命,分路南下,开始了对弘光朝的进攻。史可法虽拼死抵抗,然终因少兵无援,不敌清军。吴伟业担心一旦乱起,襁褓中的幼女仓促中难以照料,便乘舟再次前往矾清湖,将妾浦氏和幼女预先寄托于吴青房家中。

避乱矾清湖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弘光元年初,清豫亲王多铎占领潼关、西安,击败李自成军,三月,奉清廷之命,分路南下,开始了对弘光朝的进攻。从此时起,弘光朝代替农民军成了清军首要的打击对象。

文恬武嬉、一心偏安的弘光朝毫无防备,皇帝照样在忙着选妃、淫乐,朝臣、镇将照旧在忙着争权夺利。清军席卷而南,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三月二十二日进入归德(今河南商丘),半个月后即打下军事重镇徐州,明总兵望风而逃。镇守淮海一带的刘泽清、刘良佐等尚未接战,已打定逃跑的主意。最要命的是形势本已如“燕巢危幕”的弘光朝此时又起了内讧。左良玉因不满马士英、阮大铖之流压制东林党和复社人士,以“清君侧”为名,四月四日自武昌举兵东下,挑起内战。马、阮不顾淮海、扬州防备空虚,急调黄得功、刘良佐等西去抵御左军。面对清军迅猛的攻势,督师史可法连连上疏报急,恳请选将添兵,一些朝臣也大声疾呼“淮扬最急”,主张调兵加强防御,连弘光帝也认为撤江北之兵去对付左良玉不妥。而把派系斗争看得高于一切的马士英却扬言“宁可君臣皆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他们在朝廷上瞋目大呼:“有异议者当斩”,[35]吓得傀儡皇帝和大臣们噤若寒蝉。清军乘机长驱直入,四月二十二日渡淮,“如入无人之境”,[36]二十四日即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虽拼死抵抗,然终因少兵无援,不敌清军。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被俘,不屈死。清军仇恨扬州人民的反抗,入城后,血腥屠杀十日,将一座富庶的名城毁为废墟。

当清军南侵的消息陆续传来的时候,吴伟业深知一场大乱已经不可避免了,决定早做准备,预先寻找避乱之所。经过打听,他寻访到一处有如世外桃源的幽栖之地——矾清湖。矾清湖,西连位于苏州府东南三十余里的陈湖,南接长洲县(今苏州市)东南五十余里的陈墓镇。当地人因湖水澄清,以为水下有矾石,于是称此湖为矾清湖;又有人说春秋时范蠡离开越国,取道于此,湖本名范迁,因音近而讹为矾清;还有人说此湖本为范家的田地,后来发大水,汇为巨浸,称为范青漾,后来也是因音近而讹。[37]这里离太湖不远,可并不像太湖那样风大浪高,而是浪细波缓,河道萦纡。烟村水市,散布于湖岸之上。沿湖土地肥沃,又有鱼虾菱芡之利,而且徭税也较他处为轻,是一个富足的鱼米之乡。最难得的是这里远离尘嚣,安宁静谧。吴伟业的远房本家吴青房兄弟居住在这里已有四代了,吴伟业就是去投奔他们。他一到这里,就被幽静美好的环境吸引住了,不久之后他写下《避乱》组诗,这样描写矾清湖:“百顷矾清湖,烟清入飞鸟。沙石晴可数,凫鹥乱青草。主人柴门开,鸡声绿杨晓。花路若梦中,渔歌出杳杳。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他不仅打定主意携家人到这“劫灰不扰”的地方躲避战乱,还萌生了在此隐居,“卜筑买田,耦耕终老”[38]的念头。

战火越烧越近,硝烟味已依稀可闻。吴伟业担心一旦乱起,襁褓中的幼女仓促中难以照料,便乘舟再次前往矾清湖,将妾浦氏和幼女预先寄托于吴青房家中。一路上,风雨大作,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39]待他刚刚把浦氏和女儿安顿下来,就传来了南京仪凤门外的龙江关被清兵攻破的消息,这时候已是五月中旬了。[40]吴伟业赶紧又回太仓去接家人,祖母汤氏、父母、妻儿老小、还有兄弟们百来口人都靠他安排,一起仓皇出走。战火虽然还没有烧及,但都已如惊弓之鸟,慌乱不安了。沿途见到许许多多逃难的百姓,张皇失措地不知该到哪里去躲避,没有目的地乱跑,家人失散的,年老跑不动的,啼哭的,呼喊的,景象悲惨,给了吴伟业很大的刺激。他自己也体会到了从来没有尝过的担惊受怕、困顿劳碌、心力交瘁的滋味。大概是慌不择路,河叉又太多,船夫竟迷失了方向,更让他增添了几分焦虑。过了很久,才找到吴青房的家,多亏了吴青房兄弟热情接待,设酒杀鸡作食,将所有家人都妥当周到地安顿下来,吴伟业的心才稍稍感到宽慰[41]。

自此时起,经过六月,到闰六月中,吴伟业一家在矾清湖居住了两个月。此期间内,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来,有人说清兵打下江州等地,不像打下扬州屠杀那么惨;又有人说清军所到之处,强占民房,大肆掠夺财物妇女;[42]弄得人心忐忑,不知所措。吴伟业一想到自己人到中年,竟遇上这样一场浩劫,就禁不住悲从中来,“我生亦何为,遭时涉忧患。昔也游九州,今来五湖畔。麻鞋习奔走,沦落成愚贱”;[43]有时想到自己的家园距离此地虽不算太远,却不敢回去,他会望着湖雁发呆,“唯羡无家雁,沧江他自飞”;[44]有时在湖上泛舟散心,他又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致乱的原因:“天堑非不难,哀哉日荒燕。嗟尔谋国徒,坐失江山半。长年篙起舞,扁舟疾如箭。可惜两河士,技击无人战。”[45]拥有长江天险和骁勇战士的弘光朝由于荒淫腐败,竟不堪一击,等于拱手让出了半壁江山,每思及此,他就忍不住扼腕浩叹!(www.guayunfan.com)不过,矾清湖一带毕竟远离了人烟稠密的州府县城,初下江南的清军一时还顾不上这样的偏僻之地,因此这里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像是乱世中的一块绿洲,呈现出一种与扰攘鼎沸的神州大地似乎极不协调的宁静气氛,“葭芦掩映,榆柳萧疏,月出柴门,渔歌四起,杳然不知有人世事矣。”[46]吴伟业也有意不去多想多问,得过且过,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宁和,后来他在诗中追忆起这段日子:“军马总不来,里巷相为娱。而我游其间,坦腹行徐徐。见人尽恭敬,不识谁贤愚。鱼虾盈小市,凫雁充中厨。月出浮溪光,万象疑沾濡。放楫凌沧浪,笑弄骊龙珠。夷犹发浩唱,礼法胡能拘。东南虽板荡,此地其黄虞。”[47]简直像一幅太平之世行乐图,当然,他是勉强作乐,其内心其实是无比悲伤与苦涩的。

可惜,矾清湖到底不是世外桃源,“军马总不来”的局面并没有能维持多久,动乱终于还是波及到此地。

清军刚刚侵入江南时,每下一地,几乎都大肆烧杀掳掠,“子女玉帛”捆载以去。昔日的繁华之地被摧残为灌莽丘墟,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江南人民遭此浩劫,奋起反抗,各地燃烧起熊熊抗清烈火。而六月十五日,清廷又下达了严厉的剃发令,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梳辫,改服满族衣冠,企图彻底消除明朝影响,逼迫汉族人民承认清朝统治。清统治者竟然规定自法令传达到地方之日起,限旬日内尽行剃完,凡规避不遵者,一律“杀无赦”。在州县的告示上,更写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语。这一强制执行的野蛮法令激起了汉族人民更加汹涌激烈的反抗斗争。据无名氏《鹿樵纪闻·南国愚忠》和徐秉义《明末忠烈记略》载,闰六月,陈墓镇的富户、明诸生陆世钥在乡里率先举起了反剃发斗争的大旗,当地渔夫、农民纷起响应,声势颇大。明进士吴昜也几乎同时举兵,“与同邑举人孙兆奎,诸生沈自炯、自炳,武进吴福之等聚众得千余人,屯长白荡,出没旁近诸县,道路为梗”。长白荡即白荡,据《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昆山县》云:“白荡在县南三十六里……西接陈湖,南连朱沙港,汇为巨浸。”地望正在陈墓镇一带。这两支抗清义军曾合兵一道,一度攻入苏州城,在市民的配合下,拿下并焚烧了巡抚公署和县衙门。但这些匆促拼凑而成的军队缺乏严密的组织和坚强的战斗力,纪律性也较差。不久,就被清军轻易地击败。清兵大肆屠杀义兵和乡民,当时在陈墓镇和矾清湖一带肯定是十分混乱的,这就是吴伟业所说“陈墓之变”。[48]

还在起义军初起的时候,吴伟业就感到事情不妙。他虽然痛恨清朝统治者,痛恨清兵,但从士大夫的立场出发,对这支由渔夫和农民军组成的军队却很看不上眼,对他们的缺乏纪律颇有微词:“晓起哗兵至,戈船泊市桥。草草十数人,登岸沽村醪……结束虽非常,零落无弓刀。使气挝市翁,怒气殊无聊……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君见大敌勇,莫但惊吾曹,”[49]在诗中把他们形容成乌合之众:“世事有反复,变乱兴须臾。草草十数人,盟歃起里闾。兔园一老生,自诡读《穰苴》(指《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渔翁争坐席,有力为专诸(专诸是春秋时吴国人,曾受吴公子命刺杀王僚。这里吴伟业是把冒险举兵的人比成专诸一流的莽汉)。舴艋饰馀皇,蓑笠装犀渠(这两句是说渔舟当战舰,蓑笠作盔甲)。大笑掷钓竿,赤手搏於菟(於菟,虎。这里比喻强敌)。欲夺夫差宫,坐拥专城居。”[50]他知道他们不会成事,只会引来清兵,打破矾清湖一带的宁静。于是为了避祸,大约在闰六月中旬前后,他携带着全家人离开了吴青房家:“予又出子门,十步九崎岖。脱身白刃间,性命轻锱铢。”[51]在又一次经历了“流离转徙”[52]和惶恐不安之后,回到了太仓。

两个月的避乱生活给了吴伟业很深的刺激。古人说“宁当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而这两个月中,他和老百姓一样成了乱离之人。亲身经历的一切使沧桑之变、亡国之痛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而成为一种切身的感受,他加倍感受到了亡国的苦难与屈辱。多少年以后,他对这一段日子仍然记忆犹新。

有材料说,清兵初攻打太仓州时,吴伟业曾与王时敏商议,召集了地方父老一同出城迎降。[53]这与事实不符。清兵刚下江南时,吴伟业就已到矾清湖避乱。五月末,清军进驻苏州,同时分兵占据太仓,那时,他尚未返乡,故不可能有迎降之举。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动乱中,他躲过了两次可能必须直接面对生死名节的考验,一次是在清兵攻破南京时,一次便是清兵攻破太仓之时。当时,如果他在场的话,要么像赵之龙、王铎、钱谦益一样主动迎降,成为遭时人唾骂的失节之臣,要么为了民族气节不屈而死,恐怕难以有其他选择。从后来他的表现来看,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之时,他极有可能舍义取生。好在当时他不在场,好在严峻的考验是八九年以后才降临到他头上的,这使得他在顺治十年之前可以坦然地做前朝遗民,保持了清白的名声,可以充满真诚、心无愧疚地写出大量追念故国、抒发亡国之恨的诗文。入清以后,他在文人心目中的声望与地位迅速上升,代替死去的老师张溥,代替钱谦益等等老宿而成为文社党魁、文坛宗主,应该说,同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南京群臣议立福藩》。

[2]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南京群臣议立福藩》。

[3] 《明季南略》卷一《史可法请设四镇》。

[4] 《清世祖实录》卷五。

[5] 徐鼒《小腆纪传》卷六。

[6] 《明季南略》卷一《马士英特举阮大铖》。

[7] 谈迁《北游录·纪邮上》。

[8] 《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

[9]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辞职疏》。

[10] 陈子龙《兵垣奏议》上。

[11]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

[12]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辞职疏》。

[13] 《明季南略》卷二《诏选淑女》。

[14] 《明季南略》卷二《朝政浊乱》。

[15] 《明季南略》卷二《陈子龙寒心》。

[16] 《梅村家藏稿》卷四《读史杂感十六首》其二。

[17] 《读史杂感十六首》其六。

[18] 《读史杂感十六首》其四。

[19] 《有感》诗见《梅村家藏稿》卷五。

[20] 见顾炎武《圣安本纪》卷四。

[21] 蔡亦琛被薛国观案牵连事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复社纪事》。

[22] 《乞假养亲疏》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

[23] 谈迁《国榷》卷一○四:“乙酉弘光元年,正月酉朔。壬子(二十八日),少詹事吴伟业、都督杜弘伟各引去。”

[24] 俱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

[25] 《升任请养疏》有“皇上录旧兴贤,海内人才,弹冠踊跃”语,且述崇祯朝事则称“往年”,故知此疏断不为崇祯朝所作。疏中又有“乃臣母沉痼缠绵,微臣复清羸憔悴,幸蒙拔擢,奉母东还,义急王程,心忧母恙,以致夙疾再作,百沴交侵。春初呕血数升,精神耗消,肌肤瘦削……入夏以来,寖增寖剧,母子同患,阖室惊危,正尔彷徨,再闻除目”等语,考吴伟业入清后之行迹,并无“奉母东还”“再闻除目”等经历,故知此疏又断不为入清后所作。此疏只能作于弘光朝。所谓“幸蒙拔擢”,当指弘光朝征之为少詹事之事;所谓“奉母东还”,当指弘光元年正月伟业乞假东返太仓之事。由“入夏以来”句,知此疏作于弘光元年四月后,而五月中弘光朝即已灭亡,故此疏似即作于四月。

[26] 《自陈不职疏》有“事先皇帝十有四年”和“遭遇皇上中兴,优加齿召”等语,知此疏当作于弘光朝。疏中又有“仰荷天恩、准臣请假省母归里以来,感念生成,誓图报称,惟是母病未能即痊,微臣积疴仍剧,王程难赴,方切屏营。于本月初十日接读邸报吏部一本,为特请鉴别事,奉圣旨云云。臣家居僻远,沉疾沉迷,缮疏上闻,已迟日月,心神战灼,益用悚惶”等语,此恐是伟业“请假省母”,久不还朝,致朝廷疑忌,欲鉴别其情真伪,伟业遂作此辩解。故此疏之作时距其“乞假”之时当为时不短,恐即作于《升任请养疏》之后不久。

[27] 《明史》卷一○四《田贵妃传》和吴伟业《绥寇纪略·虞渊沉中》。

[28] 如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就把《永和宫词》系于崇祯十五年。

[29] 例如《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已临瓜步。”其中的“南内”均指南京明皇宫。

[30] 诗题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见《全唐诗》卷一二八。

[31] 《绥寇纪略·虞渊沉下》。

[32] 魏宪《诗持三集》。

[33] 《明诗平论》。

[34] 上海图书馆藏过录袁子才录本。

[35] 《明季南略》卷三《议御北兵》。

[36] 《明季南略》卷三《史可法扬州殉节》。

[37] 见《梅村家藏稿》卷九《矾清湖》诗序和吴翌凤《吴梅村诗集笺注》卷一引王鏊《姑苏志》。

[38] 《矾清湖》诗序。

[39] 见《梅村家藏稿》卷一《避乱六首》其二。按,据《矾清湖》诗序,吴伟业是在携家人百口往投吴青房途中遭遇“风雨大作”的,而据《避乱》诗,则是在他预先将襁褓中的幼女寄放吴青房家的路途中遇到风雨的。《避乱》诗为当时所作,所记当不误,而《矾清湖》作于十几年后,可能是吴伟业误将两次去矾清湖混为一次了。

[40] 据吴翌凤《吴梅村诗集笺注》卷一引墙东先生《识小录》载,清兵于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初九日渡江,十一日抵达龙江关,逼近南京。

[41] 见《避乱六首》其三和《矾清湖》诗。

[42] 《矾清湖》:“或云江州下,不比扬州屠。早晚安集掾,鞍马来南都。或云移民房,插箭下严符。囊橐归他人,妇女充军俘。”

[43] 《避乱六首》其五。

[44] 《避乱六首》其四。

[45]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辞职疏》。

[46] 《矾清湖》诗序。

[47] 《矾清湖》诗。

[48] 《矾清湖》诗序。

[49] 《避乱六首》其六。

[50] 《矾清湖》诗。

[51] 《矾清湖》诗。

[52] 《矾清湖》诗序。

[53] 汪曾武《外家纪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