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收复金厦_关于康熙的事迹

收复金厦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收复金厦_关于康熙的事迹知道清军即将攻来的消息后,郑经确实胆怯了。金厦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施琅分析的那样,军事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抵御清军的进攻。火罐纷纷,矢石如雨,马得功战船上的兵士伤亡惨重。施琅水师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收复了厦门。金门和厦门的收复,使清廷大受鼓舞,遂决定一鼓作气收复台湾。施琅等人知道,这次是收复台湾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来自于清廷领导阶层的斗争。

收复金厦_关于康熙的事迹

知道清军即将攻来的消息后,郑经确实胆怯了。

金厦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施琅分析的那样,军事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抵御清军的进攻。为了安全起见,郑经将家人先迁到金门,后又迁到了台湾。同时,他又在康熙二年(1663)七月三十日颁发告示,限令厦门百姓自八月初三至初十内,移往他处躲避。他想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让百姓迁移?因为他想集结更多的军需物资,包括船只在内,尽最大的力量抵御清军。

他虽然并不看好这场仗,但还是想要全力一搏。

此时的清政府是四大辅臣代康熙处理朝政,四大辅臣皆是满人,所以对于郑氏集团这伙反清势力格外痛恨,他们是铁了心要收复台湾,要打败这群乱臣逆党。为了增加胜算,他们甚至邀来了荷兰侵略者帮忙。(www.guayunfan.com)十月份,清军和荷军联合起来,向郑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福建提督马得功率领,会同荷兰水军,从泉州港出发前往金门;另一路由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和水师提督施琅率领,从漳州出发前往厦门。两支舰队浩浩荡荡地向前挺进,途中都遇到了郑军的阻击。

郑军将领周全斌率领战船二十余只,同来自于泉州的清军水师和荷兰舰队在金门沙港展开了一场激战。荷兰战舰虽然船坚炮利,火力强大,但是由于船身过大,反倒不如郑军的小战船灵活。周全斌熟悉海战,知道荷兰战船船大,只能在深水中作战,于是带领船队在浅海地区同荷兰战舰周旋。清军提督马得功眼见战况不利,指挥着船队也冲了上去,不料却遭到了郑军船队的围攻。很快,马得功所在的战船就被郑军包围了。火罐纷纷,矢石如雨,马得功战船上的兵士伤亡惨重。清军其他船只欲赶来救援,但由于船只过多,彼此挤在一起互相阻挡,始终无法赶来。马得功眼见救援无望,且败局已定,不甘心被郑军俘虏,遂投海自尽。这一战足足打了一天,清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另一边战场的局势刚好相反。施琅率领数百只战船打头阵,在鸡屿附近遭遇了郑将黄延,双方展开了激战。其时海上风急浪高,而黄延船队刚好处于逆水逆风之中,形势十分不利。眼见这种情况,黄延急令军队撤退。施琅指挥清军乘胜追击,大败郑军。据守厦门的郑军原本就军心不稳,黄延船队吃了败仗,更使得这种不稳定因素扩大起来,军心溃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投降,守卫高琦的郑军将领陈升首先投降清军,紧接着陆续有将领投降。施琅水师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收复了厦门。

收复厦门后,施琅等人指挥清军水师,又急速向金门攻去。在金门附近,两路清军合为一路,向金门发动了猛烈攻击。在军力上清军远远超过了郑军,船舰阵容上也比郑军优越,更有一大批熟悉海战的将领加入,所以在绝对实力面前,金门也被清军夺回。

郑经见金门和厦门相继失守,只得带着洪旭、王秀奇等将领撤到了铜山,并以铜山为据点继续抗击清军。因连番溃败,郑军内部开始人心惶惶,靖南王耿继茂和总督李率泰趁机在铜山、镇海等地四处招降。他们当然知道郑经不会投降,这样做只是为了瓦解郑军军心。这一招果然奏效,郑军内部果然乱了,甚至又刮起了一股“投降热潮”,很多将领纷纷投降清军。

郑经亲信洪旭看到这种情形,就对郑经进言道:“金、厦新破,人心不一,铜山必难保守,况王、院差官仆仆前来,非为招抚,实窥探以散人心。今各镇纷纷离叛,日报无宁咎,当速赴台湾,苟迁移时日,恐变起肘腋。”洪旭一番话提点了郑经,他迅速带领军队撤到了台湾。

不过,在郑军撤离铜山前后,又有大批将领投降了清军,其中包括郑军威远将军翁求多、方安侯黄延和大将周全斌。

金门和厦门的收复,使清廷大受鼓舞,遂决定一鼓作气收复台湾。同年七月,清廷任命施琅为靖海将军,周全斌、都督杨富为副帅,左都督林顺、何义等为佐将,率领大军出兵台湾。施琅等人知道,这次是收复台湾的绝好机会。郑经新赴台湾,根基必定还没有稳健,准备也必定不够充分,所以攻下台湾应该并不困难。

也许此时攻下台湾是不困难,但困难的是天不遂人愿。

十二月,施琅统率水师大军起航往台湾进发,但是行至半途,海上骤起飓风,兵船难以逆风而行,只得无功而返。

康熙四年(1665)三月,施琅再次出师台湾。可惜的是,这次又出现了与上次相同的情形,行至半途忽遇大风,兵船难以前行。

四月,施琅第三次出师台湾。这一次,他留了个心眼儿,特意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出海,希望能够避开风浪。不过他又失望了,船队行至澎湖口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盖日,巨浪滔天———天又变了。这一次的风浪比前两次更大,把很多坚实的战船拍打出了裂缝,甚至还有一些小战船被巨浪卷走。原来整齐的船队被大风大浪冲散了,漂得到处都是,有的漂到了大担,有的漂到了镇海,还有的漂回了厦门。这次出师不仅无功而返,甚至还折损不少战船。

清军三次出征台湾,都被风浪所阻,这不仅引起了清廷的怀疑,而且还引起了清军水师的恐慌。古时人们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所以“三”不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更是事物整体的象征。很多清军兵士认为,出师台湾总遇风浪,这是上天不允许攻打台湾,让台湾有时间休养生息。而且事不过三,水师已经三次遇到风浪了,如果继续出师台湾,那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这种思想很快在军中蔓延起来,很快士兵开始恐惧出师台湾。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士气,仗还没打士气就先没了,这仗自然也就不用打了。施琅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上疏请求暂缓收复台湾。

清廷同意了施琅的请求。

其实,清廷是不得不暂停攻打台湾。康熙刚刚即位那几年,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虽然清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镇压各地叛乱,但国家经济肯定要受到影响。清廷调兵遣将攻打台湾,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做支撑,这就好像把钱投进了一个没有底的漏斗,只见进不见出。这样的战争一次两次还行,再多清廷就吃不消了。一句话,清廷这个时候是伤痕累累、精神疲惫,极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体力。所以施琅的奏章一上,清廷就顺水推舟地准了。

另一方面来自于清廷领导阶层的斗争。其时康熙还未亲政,每天的任务也就是读读书,练练弓马,但是以四大辅臣为首的领导阶层可就没有那么清闲了。他们除了管理国家大事外,相互之间还得忙着斗上一斗,尤其是鳌拜,正在到处安插党羽。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思,也就不完全放在这些事情上面了。

不管怎么说,台湾暂时是保住了。清军暂时停止进攻台湾,为台湾政治、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郑经利用双方休战的机会,着手开发台湾,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在经济上,他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台湾百姓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及一些经济作物。在文化上,他尊师重教,设立学校,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选拔制度。在军事上,他大力操练军队,并招募工匠制造战船。郑经是个不错的管理者,知道应该从哪些地方恢复台湾的“健康”。

在郑经的“精心调养”下,虚弱的台湾,渐渐变得健壮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