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师夷长技_关于康熙的事迹

师夷长技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师夷长技_关于康熙的事迹三藩平定之后,他更加勤奋地学习欧洲文化。当然,这只是康熙运用所学,为百姓做的很多事情中的一件而已。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康熙认识到,一个人学习再多,力量也是有限的。无论是对于梅文鼎还是对于康熙来说,两人都有遇到知音的感觉。而对于梅文鼎来说,他与康熙聊了三天,更是获益匪浅。后人多有指责康熙没有接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致使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师夷长技_关于康熙的事迹

三藩平定之后,他更加勤奋地学习欧洲文化。他让传教士住在京城,住在顺治帝曾经住过的地方,以方便自己就近学习。他什么都有兴趣学,西方算术的应用,数学仪器的应用,欧几里得几何学等,都是学习的目标。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皇帝而目中无人,也不因为“老师”是外国人而羞于开口,而是确确实实做到了不耻下问。他极有耐心,往往听上一天的课也不觉得厌烦,一点儿也没有年轻人的毛糙好动,更像是一个老成持重的老年人。

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他甚至在皇宫里建立了实验室,让人准备了一些瓶瓶罐罐作为实验仪器,边学习边做实验,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有一段时间,皇宫里的侍卫、大臣,甚至是皇子,都能“享受”到他的劳动成果。把那些自己实验得来的丸、散、丹、膏等药物赐给别人,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在清代史料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无论是在北京的皇宫中,京外的御苑里,或者万马奔腾的围场里,都经常会出现康熙让侍从带着仪器随侍左右,当着朝臣的面专心致志地忙碌着。他其实是在做研究,研究天文学或者几何学。他喜欢当着朝臣的面做实验,获得正确的结果后,再昭示大臣们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能用四分象限仪观测太阳子午线的高度;能根据太阳,计算一座山峰的高度;能不用尺子计算出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而且极为精确。他的这些能力,让满朝文武大臣称羡不已,年轻贵族子弟更是争先效仿,由此掀起一阵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热潮。

有一次,他患了疟疾,病情来势凶猛,宫中御医方法用尽却都束手无策。不得已,清廷只好四处张挂皇榜,满城地求医问药。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两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了京城,他们带来了金鸡纳。事情也巧,正好有人介绍他们给皇帝治病,他们就给康熙服用了金鸡纳。结果,无数御医束手无策的疟疾,居然很快被治好了。这件事让康熙感触极深,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决心更坚定了。(www.guayunfan.com)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知识的渴求,甚至超越了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古代中国人迷信,皇帝也不能例外,但是他却能克服这种思想,让人翻译了《人体解剖学》一书。他说:“身体上虽任何微小部分,也必须详加多译,不可有缺。朕所以不惮麻烦,命卿等详译此书者,缘此书一出,必大有造于社会,人之生命,或可挽救不少。”通过学习,他已经深知科技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他想要让科技知识造福更多的中国百姓。

事实上,康熙本身就在运用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为百姓造福。他曾经花费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主持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这就是《皇舆全图》的测绘与完工。说白了,《皇舆全览图》实际上就是一本地图册,上面汇集了大清朝的疆域地图。一本地图册的测绘与制作,放在现代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过去就非常艰难了。康熙自小留心地理,博览图籍,而且还经常向边疆官员求教地形,然后运用所说到的地理测绘知识,做了整整三十多年的前期准备工作,才主持了这项工作。康熙四十六年(1707),这项工作正式开始,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8),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方始完工。这册地图非常详尽,全国总图、各省地图、关外满蒙地图,应有尽有。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这册地图“关门塞口、海汛江防、村堡戍台、驿亭津镇,其间扼冲据险、环卫交通,荒远不遗,纤细毕载”。有了这册地图,全国百姓尽皆受惠,外出商民更是方便了很多。这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然,这只是康熙运用所学,为百姓做的很多事情中的一件而已。

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康熙认识到,一个人学习再多,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地注意培养和发现国内的科技人才,融合中西学说。

梅文鼎是清代最有名的数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之为“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后人都知道他的成就光耀后世,却不知道这与康熙的帮扶密不可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南巡到了德州。大学士李光地给他看了梅文鼎的手稿《历学疑问》一书。李光地知道康熙学贯中西,想要听听他的意见。康熙一拿到这部手稿,便极感兴趣,遂带回皇宫慢慢研读。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再度南巡,将这部手稿还给了李光地。他对李光地说,这部书写得确实不错,可圈可点,但是却“算法未备”,希望作者能详加补充。李光地大为钦佩,这部书还没有完成,皇帝只是参阅了一部分,却知道还需要补充什么了。他其实明白,康熙虽然是皇帝的身份,但在数学领域的造诣却不输给任何一个数学家。

两年之后,康熙趁着再次南巡的机会,召见了梅文鼎。无论是对于梅文鼎还是对于康熙来说,两人都有遇到知音的感觉。他们就数学问题,一连谈了三天,十分投机。临别之时,康熙还特意写了“积学参微”四字相赠。而对于梅文鼎来说,他与康熙聊了三天,更是获益匪浅。他从康熙那里学到了许多西方数学知识,这对他的研究大有帮助。

后来,康熙为了编撰大型的数学、天文、乐律百科全书《律历渊源》,特意下诏叫梅文鼎的孙子梅谷成到北京入侍。梅谷成继承了祖父的数学知识,又从康熙那里学到了“借根法”,中西结合,数学造诣突飞猛进,为中国数学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梅文鼎祖孙只是康熙发现、培养的科学技术人才中的一例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才因此而光芒大放,例如泰州的陈厚耀、大兴的何国宗、蒙古族的明安图,等等。这些人原本只能算是民间的才子,但是康熙发现以后,把他们网罗到了身边,大力培养并委以重任。结果,他们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大放异彩,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后人多有指责康熙没有接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致使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他们认为,康熙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但是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却害怕国民广泛学到科技之后,会危及清朝的统治。正因为如此,他只愿意自己学习而拒绝他人学习,致使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同西方国家越来越远。

是这样吗?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首先,康熙学习的对象只是一些外国传教士,他们毕竟不是当时一流的科学家,所以他们本身就不具备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他们来中国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教,科技知识只是辅助手段。所以,康熙虽然极爱学习,但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的科技知识也非常有限。而这样有限的知识,自然也无法真正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其次,康熙已经在尽量学习科技知识了。他废寝忘食、竭尽所能地学习,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利国利民。对于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统治者来说,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总而言之,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融合和推广,康熙的所作所为足以让世人称道。他排除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封建传统观念的干扰,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外,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剔除了一些无用的哲学知识和宗教理论。这些做法,对清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