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元济与通讯员汪志清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张元济与通讯员汪志清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时间:2022-05-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元济与通讯员汪志清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1926年,张元济先生从商务印书馆退休。然后将张元济要寄出的信件带回馆里。张元济哲嗣张树年先生告诉笔者一个故事。由此可见汪志清的邮包分量不轻。张元济对于这位忠于职守的通信员十分关心。张元济的关心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张元济书赠汪志清联1949年末,张元济突患中风,偏瘫卧床,经过治疗,所幸右手尚能书写,思维也逐渐恢复正常。张元济欣然答应。

张元济与通讯员汪志清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1926年,张元济先生从商务印书馆退休。其实“退”而不休。他除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外,还主动揽下商务古籍印行一摊子事情。馆里为方便联系,特派遣一位通讯员,在公司与张宅之间传递各种信件、书稿或校样,几十年未曾中断。1939年,张元济迁居至上方花园,新来了一位叫汪志清的通信员,汪一干就是16年。

汪志清一早从河南路公司出发,将馆里馆外给菊老的信函或书稿、印件收罗完毕,骑上自行车送到上方花园张宅。然后将张元济要寄出的信件带回馆里。如有急件,他在楼下等候,有时也会等上个把小时,张处理完毕当即交还。每天上午下午各一班,年复一年,风雨无阻。通讯员与董事长及其家人都相当熟悉。张元济哲嗣张树年先生告诉笔者一个故事。有一次,汪志清在清点菊老要他带回的一批信件时,发现有一封他刚才送来的信,以为菊老误入其中,于是登楼询问。张指着寄信人名字旁两个△记号说:“我已看过,快送去。”汪志清恍然大悟。张菊老节约用纸,办事讲求效率是出了名的,部下无不钦佩。

上海“孤岛”时期,张元济主持校印不久前惊现沪上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选择144种,排印出版,定名《孤本元明杂剧》。每天由汪志清送来或带回的文稿、印件数量倍增。当时物价飞涨,生活艰辛,张又为家里的佣人争取来折叠书片的活,补贴生计。1940年9月3日,张在致商务平版厂厂长丁英桂的信中写道:“昨日又送还折成书片二千页,想已收到。以后请属该订书作每隔一日发二千页。近礼拜日多发一千,均由汪志清君带下。费神吩咐,至感至感。”由此可见汪志清的邮包分量不轻。

张元济对于这位忠于职守的通信员十分关心。1944年的一天,他在致丁英桂的工作指示信末说:“闻汪志清在敝处厨房言,有辞去之意。缘所用脚踏车系私人所有,每月修理费甚贵,公司又不承认。苦于赔钱,故有去意。去后有人接替否?故奉告备核。”后来也许公司解决了自行车修理问题,汪志清继续留下工作。张元济的关心显然起了重要作用。

张元济书赠汪志清联(www.guayunfan.com)1949年末,张元济突患中风,偏瘫卧床,经过治疗,所幸右手尚能书写,思维也逐渐恢复正常。每天经手的信函虽则减少了许多,商务馆方一如既往仍派汪志清上门传递,直到1955年商务印书馆机构变迁,汪被安排新的工作为止。一天汪向菊老辞行,毕竟为老爷子服务了十多年,提出希望得到菊老一件墨宝留作纪念。张元济欣然答应。那时他已不能起床,在床榻之上书写小字尚可,写大字对联毕竟不方便。有一天,天气好,张菊老精神也好,让男佣人扶身起床,在左边支撑着,站在方桌前写下一副对联:

志清仁兄雅正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张元济 年八十九

联句并非张的创作,字迹有些歪斜,远不如病前铁画银钩般的书法作品,但那是他中风以后少有的一幅站着书写的对联啊。

张人凤兄告诉我,汪志清不久也退休了。1959年8月,他祖父去世,遗体送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追悼会之前几天,家里人白天守灵,晚上就请汪志清师傅在那里值守,到开完追悼会遗体火化为止。张人凤说:“记得我去他家,请他帮忙,他一口答应。我母亲问他是否害怕,他以浓重的绍兴口音说,跟老先生几十年了,一点也不害怕。那时他住在北京西路成都路西首的一条石库门老式里弄里。”谈起这50年前的往事,张人凤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原载2010年9月13日《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