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恐龙的神秘绝灭

恐龙的神秘绝灭

时间:2022-01-2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四十一 恐龙的神秘绝灭6500万年前的地球,在物种激烈的竞争中,植物首次开出了艳丽的花朵,一代新的被子植物正在茁壮成长。6500万年前发生的这场规模空前的谋杀案,如同神秘的恐龙本身一样,正在激起科学工作者的强烈思索。科学上称的“恐龙”与传说中的“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乡村医生曼特尔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恐龙发现者和研究者。
恐龙的神秘绝灭_朔方科普夕拾

四十一 恐龙的神秘绝灭

6500万年前的地球,在物种激烈的竞争中,植物首次开出了艳丽的花朵,一代新的被子植物正在茁壮成长。

伴随着百花争俏,落英缤纷,硕果累累时代的到来,称雄地球1亿多年的一代霸主——恐龙却迎来了它最黑暗的死亡岁月。

这是一场株连九族、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屠杀场遍布地球各处,坟墓望不到尽头。一个个重逾几万公斤的庞然大物,一只只躯长十几米的彪形怪兽,仿佛是事先约好了似的,成群结伴地来到死亡地点。它们在走完了死亡前的最后一段痛苦路程,凄怆地凝视了一下阴霾的苍天后,便倒毙在地,无声地终结了自己的一生。从它们死亡后挣扎扭曲的身躯来看,推测它们死亡前经历了极度的痛苦,惨状目不忍睹。从此,长期盘踞地球的最显赫庞大的家族——恐龙,作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匆匆过客,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img60

人们不禁要问:是何种因素,酿成了恐龙被集体屠杀的神秘悲剧?谁是这场灭绝种族大屠杀的刽子手

6500万年前发生的这场规模空前的谋杀案,如同神秘的恐龙本身一样,正在激起科学工作者的强烈思索。当然,科学家感到不安的,并非苦于难以为恐龙的绝灭谱写一曲凄哀悲凉的“挽歌”,而是在焦虑,倘若今后的地球,再重演一幕使某一生物种族绝灭的大屠杀,人类该如何应付?

(一)传说中的“龙”

一提起“龙”,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个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披鳞挂甲、龙飞凤舞的形象。尽管人类中的任何成员谁都没有见过龙——世界上原本没有龙,但几千年来,龙的形象却是相当丰满多彩,并一直敬畏于人们的心目中。我国是有关龙的神话的发源地,也是有关龙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国家。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字体的“龙”字就有36个。不论繁写或简体,它们都象形于现实的蛇、蜥蜴或鳄等,由此可以推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有关龙的形象,也许源自这些动物。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山海经》中,首先出现了有关龙的传说。《管子》中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如蚕,欲大则无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深渊。”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则称:“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到了宋朝,对龙的虚幻则达到顶峰,宋朝的罗愿在他的《尔雅翼》中说,“王符言:龙有三停九似之说。”所谓“三停”,指龙身三部分的长度相等:“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所谓“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集“万兽之表”于一身的描述,使龙的神话色彩日趋浓厚。今天我们细察古代留下的龙的形象,似乎都具“三停九似”之态。

盗用龙作为迷惑人民、强化封建统治的工具,约始于我国汉朝,并一直延续了近2000年。皇帝自诩“真龙天子”,以示像龙那样庄严神威。皇帝的身体称“龙体”,脸色称“龙颜”,衣服称“龙袍”,睡床称“龙床”,坐椅称“龙椅”……皇宫中到处都装饰着各式各样的龙。天安门前华表上腾空升跃的龙,故宫大殿前云龙阶石上浮云遨游的龙,首都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则都是源自传说的艺术加工。封建统治阶级所以要大肆渲染龙的庄严神灵,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其反动统治。

“龙骨”一词亦源自《山海经》:“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三国时的吴晋说:“龙骨生晋地,山谷阴,大水所过处,是龙死骨也。”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龙骨的认识并没有掺杂进去更多的迷信,但自汉朝起,对龙骨的虚幻则日趋神异。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经过这样玄妙怪诞的神化,使人民对龙和龙骨的崇拜达到了坚信不疑的地步。

为了将虚幻中的龙变成现实的“龙”,封建统治阶级竟昏庸可笑地把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吹捧为“龙骨”,进而再敬奉为“佛骨”“佛牙”。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曾奏折:“……为物尚多,不可识辨,问云守者,且云是为佛骨,是为佛牙,枯朽摧裂,奇离瑰磊,计不下千斤。”由此看出,皇宫中贮藏着大量“佛骨”“佛牙”。我国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曾指出四川峨眉山寺庙里被神圣供奉的“佛骨”是几十万年前广泛生活在华南一带的剑齿象的化石。他说:“韩愈阻止的佛骨也无疑是象一类的化石。”

韩愈是中唐著名诗人,仕至吏部侍郎。他对唐宪宗劳民伤财、奢侈盛行、大搞“迎佛骨”的宗教仪式深表不满,便上奏《谏迎佛骨表》折。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十四年(公元819年)春正月,丁亥,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官后,满怀悲怆,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流传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恐龙时代的到来

尽管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龙”的传说,但传说终归代替不了现实。科学上称的“恐龙”与传说中的“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恐龙”是一种曾经在地球上广泛存在过的爬行动物;而“龙”则是一个纯属虚构的形象,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史中,从未有过“龙”的存在。

人类知道地球上曾有恐龙存在的历史,还不到200年。1822年3月,英国乡村医生兼化石业余爱好者曼特尔及其妻子在英国南部兴修公路劈开的新鲜岩石面上,发现有一些奇异的牙齿和骨骼化石。他俩把这些化石寄给当时世界著名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鉴定。学术上保守的居维叶竟轻率地作出结论,断定这是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牙齿像犀牛,骨骼像河马,并且认为化石时代很年轻。

但是,曼特尔并没有因权威作出了鉴定结论而停止真理的探索。这位“小人物”在其他一些不十分出名的古生物工作者的帮助下,进行了3年的研究。他确信,这些化石应该是一种早已绝灭的、过去从未发现过的爬行动物的骨骼。1825年,在曼特尔发表的论文中,将这些化石所代表的爬行动物正式定名为“鬣蜥”。我国首次使用这个名称时,则译为“禽龙”。随着科学的发展,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特别是后来在英国、比利时等地陆续发掘出完整的禽龙化石,证明曼特尔的鉴定完全正确。乡村医生曼特尔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恐龙发现者和研究者。一股探索恐龙奥秘的热潮也随即出现。

经过人类近两个世纪的探索,恐龙真面目终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一般认为,2.4亿年前生活在南非的一种被称为“杨氏鳄”的小动物,可能就是恐龙的直系祖先。杨氏鳄的样子很像现代的蜥蜴,身子瘦长,四肢软弱,但却具食肉性。它出现后,又经几千万年的演化,约在1.8亿年前,地球上首次出现了真正的恐龙。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的“禄丰龙”,则是较早出现的恐龙的代表,它大小像一匹现代的马,从头到尾有6米长,站起来有2米高,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的头。

恐龙的出现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当时的地球气候温暖,植物茂盛,河湖遍布,陆地辽阔。这种优越的环境,成为恐龙得以繁衍栖息的乐园。相对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恐龙就遍布于地球各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家族和最有权势的统治者。人们将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即距今2亿年前~0.7亿年前的这段岁月,称为“恐龙时代”。当时的恐龙家族,究竟有多少成员,是几百万、几千万还是上亿只,现今已无法推知。不过从恐龙化石产地的分布情况看,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空中、在海洋、在沼泽、在湖泊、在丛林、在陆地……总之,在当时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恐龙及其远亲近邻的足迹。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科洛拉多州和东非等地发现了最大的恐龙。这些属于“腕龙种”的以植物为食的恐龙,估计其长超过30米,高18米左右,重80吨。这个巨大的动物站在那里简直像一列小火车,眼睛可以窥视到6楼房间内的动静。1957年,在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是我国已知最完整最大的恐龙化石之一。这是一条有四只腿的恐龙,因为两条腿已难以支撑它那沉重的身躯。推测这只恐龙活着的时候,长22米,高3.5米,重四五十吨,生活于1.3亿年前的浅水湖泊中。

img61

大多数恐龙虽然都是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但也有二三两重的“小不点儿”。1972年,在我国贵州省兴义县发现的“顶效胡氏龙”,全长只有10厘米,骨骼纤细得尚不及一根火柴梗粗,头像一粒黄豆。估计其最肥胖的个体也不会超过3两。

看上去,恐龙丑陋笨拙,凶恶无比,其实许多植物性恐龙的性情是颇为温和的。它们步履缓慢,出没于丛林、沼泽、湖泊中,以植物、小鱼和小虾为食。当然,也有许多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如霸王龙,长17米,高6米,重几十吨,头骨长1.2米~1.5米,大嘴张开宛似血盆,里面长着许多长20厘米的像短剑般的牙齿,即使对那些披鳞挂甲、外壳坚硬如钢的甲龙、剑龙等,也能将其咬断撕碎。毫无疑问,恐龙之间的相互残杀和生存竞争是极为激烈的。

应该承认,恐龙是呆傻愚笨的。如重达四五十吨的“合川马门溪龙”,它的头只有水桶那么大,脑子也只有0.5公斤。重约7吨的“青岛龙”,脑子只有0.2公斤,仅及体重的几万分之一。恐龙智力的发育程度是极不一致的。一些科学家测定了恐龙的“脑商量”,其值在0.2~5,差异达25倍。“脑商量”越大,恐龙的脑子就越发达。

一只几十吨重的食植物性恐龙,要维持生命,每天起码要吃几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植物。可是,恐龙的头那样小,即使分秒不停地咀嚼食物,也难以吃饱,因此恐龙必有吃食的奥妙。根据化石,科学家发现某些恐龙的牙齿结构十分巧妙和特殊。如鸭嘴龙,在其嘴的上下左右长着4个牙床,每一牙床上多的可长有500多个牙齿,满嘴共有2000多个牙齿,而且在其底下还隐藏着一层“准牙齿”。当外层的牙齿磨掉后,准牙齿就自动长出来替补。这种多排结构的牙齿,仿佛是一个高效切割机和研磨机的自动联合装置,可以提高咀嚼食物的速度。仿生学者还依照鸭嘴龙的牙齿结构原理,制成了一种由两排刃齿组成的“联动刃钻头”,比一般钻头提高工效0.5~1倍。

一般认为,恐龙是变温的“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美国哈佛大学巴克教授认为,起码部分恐龙也许是热血恒温动物。也有人认为,恐龙虽是冷血动物,但有的却具有“恒温调节功能”。如一种较原始的“异齿龙”,它长有脊椎式的长棘,长棘又支撑着沿背部隆起的薄而褶皱的皮膜,就像帆船一样,故又称为“帆龙”。当“帆”的最大平面对准太阳时,一小时大约可使体温上升4℃;当温度过高时,它就用“帆”的最大平面避开太阳。

最使科学家迷惑不解的,像恐龙这样高大的动物,它们是如何实现血液循环的?长颈鹿5~7米高,只及最大恐龙高的1/3,它有4个坚强有力的心室。恐龙究竟应发育一种什么样的心脏结构,既能使血液输至“相当遥远”的头、尾,又不致因血压过大而致肺部血管破裂。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恐龙也有4个心腔的推论:两个心腔产生高压,两个心腔则起减压作用。多数科学家认为,恐龙有两个心腔。

恐龙是爬行动物,无疑应为卵生。恐龙蛋皮薄娇嫩,难以保存,因此发现恐龙化石1个世纪以后,人类才找到了恐龙蛋化石。1922年,在蒙古发现了第一个恐龙蛋化石后,轰动了世界,恐龙蛋一时成为绝世珍品。有消息报道,国外某知名人士在参观他国古生物馆时,竟偷起恐龙蛋来,被当场逮住,丢尽了脸面。

我国是恐龙蛋化石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产地遍布十几个省区。特别是在山东、广东、江西等地,恐龙蛋化石常成窝产出,保存极好。一窝竟多至20~30个,重叠数层,作同心圆状排列,有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小的像苹果,只有50~60毫米,大的像小西瓜,可达150毫米。显然,这些不同的恐龙蛋化石,属于不同类型恐龙的卵。

当恐龙称雄陆地时,它们的远亲与近友则控制着天空和海洋。“翼龙”在空中飞翔,“鱼龙”“蛇颈龙”则浪迹大海。翼龙大小不一,有的像麻雀那么点,有的长达8米。在我国新疆发现的“准噶尔翼龙”化石,保存十分完整,安装后栩栩如生。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类型的代表,生活于1亿多年前。海洋中的鱼龙、蛇颈龙等,都属肉食性爬行动物。它们善疾游,过着远洋生活,能够迅猛、敏捷地追捕鱼类。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4500米的聂拉木县,发现了世界最高产地的脊椎动物化石,并发掘出一条巨大的鱼龙化石,推测其身长在10米以上。

1902年,一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沙俄上校,在我国黑龙江省嘉荫县的乌云地区窃走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1930年,这个恐龙化石被正式定名为“黑龙江东北龙”。1913年,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外国神父,在山东蒙阴县捡到了一些恐龙化石。1921~193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中亚考察团”在我国内蒙古、宁夏及张家口地区,又找到不少恐龙化石。1932年竟以《中亚的新征服》为书名,发表了所谓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恐龙化石的研究工作,是在帝国主义分子把持和欺凌下进行的。

可以想象,7000万年前的地球,生存着这么多体态笨拙、面貌丑陋、类型繁多的彪形怪物,“恐龙世界”该是一番何等奇异的景象。

(三)一场空前的屠杀

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发生过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剧变,使人类感到震撼。恐龙的突然绝灭,就是其中最神秘莫测的事件之一。

地质史上的中生代,即距今2.3亿年~0.7亿年前的这段时期,恐龙曾是主宰地球的爬行动物中最鼎盛兴旺的物种。但从距今0.7亿年前起,便突然衰落,累累残骨开始散落在地球各处。历时0.05亿年,竟从地球上彻底绝灭了,上演了一场“恐龙王国”凄惨灭亡的悲剧。

科学工作者作出这一结论的根据,主要来自对发掘出来的大量恐龙化石及其产出地点、时代的分析。恐龙化石只发现于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在以后时代的地层则基本上没有发现恐龙的遗骨。这就表明,6500万年前的这个时期,就是恐龙生存的界限。在此以前,恐龙生存在地球上;在此以后,恐龙就消失了。

当然,所谓恐龙突然绝灭于6500万年前,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事实上,恐龙的死亡过程大约持续了500万年。相对说,500万年与地球悠久的历史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正是从这个含义出发,才得出了恐龙“突然”绝灭的结论。综观爬行动物的演化历史,伴随着恐龙的绝灭,整个爬行动物也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摧残。经过这场严酷的浩劫,爬行动物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昔日的显赫地位,虽有部分种属苟延残喘至今,但毕竟已成秋风落叶之势。

昌盛一时的恐龙,究竟出于何种原因而突然绝灭,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自然之谜,已折磨人类百余年了,至今仍不得其解,成为许多科学家正在苦苦探求的课题之一。许多不同专业的科学工作者,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假说,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7000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导致大地构造发生了极大变化,引起气候变冷、植物枯萎,断绝了植物性恐龙的生路。以草木为生的恐龙饿死后,食肉性恐龙即随之丧失食物来源,也只好坐以待毙。有人推论,恐龙长得太离奇、太庞大了,稍有风吹草动,就无法适应,环境微变,就是死路一条。还有人说,恐龙的身体结构当属畸形病态,其寿命自然不会长久。也有人说,恐龙繁殖太快,超过了地球的容纳量,既吃不饱,又找不到冬眠之所,整个家族只好同归于尽。

有人猜测,当时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宇宙射线突然增多,而将恐龙杀死。有人则说当时大气中的氧突然减少,致恐龙窒息。还有人坚持认为,大气中骤然增多的放射性是杀绝恐龙的凶手,因为放射性剂量过大,会诱发生物遗传基因突变,使生物产生畸形,发生紊乱性变化,结局只有死亡。如美国在太平洋岛上试验核武器,就使许多生物变成畸形,出现了三条腿的青蛙、没有翅的昆虫,等等。

有人提出,恐龙之死在于它的“遗传密码”用完了,由于缺少了指令系统,恐龙变成了鲁莽无知的“傻大汉”,智力下降为零,连吃食也不知道了,只有悲惨死去。还有人说,那时的地球磁场发生了变化,从而搅乱了恐龙的生理状态,恐龙被迫死去。甚至有人认为,恐龙得了一种人类至今还不清楚的传染病,像鸡瘟那样统统死去了。

从物种之间的激烈竞争考虑,有人认为,当时远比恐龙聪明优生的哺乳动物已相当繁盛,在与恐龙的“武斗”中,把恐龙打败了。有人则不同意这种分析,认为哺乳动物势单力薄,凭“武斗”打败不了彪形“大汉”的恐龙,而是依仗哺乳动物远比恐龙足智多谋的优势,机智地偷吃了恐龙的蛋,使其断了后。古生物学者已经证实,在恐龙兴盛的末期,地球上确实出现了一种专吃母龙蛋的“嗜蛋龙”。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这种“嗜蛋龙”就是杀绝恐龙的祸首。

最近,有的科学家提出,杀绝恐龙的是7000万年前一颗“超新星”发生的大爆炸。

……

迄今为止,任何人都没有目击过现生恐龙的确凿证据。传说在非洲的刚果和扎伊尔交界处,可能有一种“雷龙”存在,但也未得到正式证实。除了部分古生物工作者认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外,大多数人都确信恐龙是彻底绝灭了。这是一场真正的大屠杀,人类无法想象出,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无数只恐龙被击毙、被杀戮的悲惨景象。

(四)谁是杀戮恐龙的凶手

对恐龙绝灭的原因,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除前面所谈的一些认识外,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

1.灾祸来自宇宙间的一次撞击事故

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流言,而是一些严肃的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所得出的结论。美国《科学》周刊和英国《自然界》周刊,对此见解做了报道。

首先提出这一看法的,是瑞士苏黎世理工科综合学校地质学家肯尼思·许。他认为,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重几十吨的彗星,突然跌落古地中海中,促成了一场无法估量的大爆炸。爆炸促使大气温度骤然升高,但气温上升的幅度又未达致恐龙速死的地步,而是既可以活,又处于难熬中,直至恐龙无法承受这种折磨,整个家族才慢慢死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教授路易斯·阿尔瓦雷斯,提出了一个更为可信的假说。他指出,屠杀恐龙的凶手是6500万年前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由于它猛烈撞击到地球上,从而酿成了一场空前的惨案:不仅恐龙绝灭了,就是遍布各大洋的菊石、箭石、软体动物、藻类和单细胞生物也绝灭了。美国航空和航天局顾问委员会赞同这一看法。阿尔瓦雷斯是这样描述这一行星撞击事故细节的:当飞速疾坠的小行星撞到地球的刹那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顿时使小行星化为灰尘,灰尘升腾高空,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层浓浓的尘雾,遮住了阳光。这样,整个地球就陷入黑暗中,并持续了若干年。在漫漫的长夜中,植物和动物都受到了致命的摧毁,像恐龙这样笨拙的庞然大物,自然就首当其冲。

在地球外围空间,分布着许多小行星和无数犹如野马般到处横冲直撞的“自由岩块”。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深空中大约有800颗小行星和几十万颗更小的行星,当它们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交会时,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阿尔瓦雷斯在提出这一见解时,还引用了天文学家的资料。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推论每隔0.3亿~1亿年,地球就要与某个直径为几十公里以上的宇宙小行星相撞,相撞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宇宙小星体化为灰尘,形成一层浓密的烟雾笼罩在地球周围。

img62

提出这一假说的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还找到了6500万年前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遗物:在意大利古比奥附近的博塔乔内洼地里,发现了厚约1厘米的奇异黏土层。这层黏土像一层隔板那样,沿着水平方向把恐龙生存时代沉积的红色石灰岩“切断”。在黏土层以下的石灰岩中,含有代表与恐龙同时的小型贝壳动物化石,表明这层黏土沉积生成的时代与恐龙绝灭的时代同时。科学家发现这层黏土中某些稀有元素,特别是铱的含量,比周围岩石竟高出30倍。元素铱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地壳中极为罕见,但在陨石中的含量却比较高。

他们断定,这层黏土正是这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所产生的灰尘的遗迹。这些灰尘原飘逸在高空,后来便渐渐降落,在地表沉积了这层特殊的黏土层。如果这一推论得以成立,那么,在世界各地都会找到这样的黏土层,因为这些弥漫地球周围的灰尘,不可能唯独只降落于意大利一地。阿尔瓦雷斯领导的研究人员,目前已相继在西班牙、丹麦、新西兰等地发现了同样的黏土,从而更加证实了这一假说的可信性。

经过这次行星撞击的毁灭性灾难后,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没有全部死绝,而还有一些植物和动物生存下来呢?提出这一假说的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灰尘遮住阳光几年后,靠光合作用维持生命的植物肯定枯萎死亡了。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灰尘层趋向变薄,阳光得以透过灰尘的阻隔。这一线生机使残存下来的植物种子、芽孢和根系等就可能重新生长、孕育起来;靠这些植物为食的小动物,尤其是以腐败植物为食的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得以幸存下来,并重新安排劫后余生。

回溯46亿年来地球沧桑巨变的历史,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坚信:任何严酷的自然灾害,是无法摧毁全部生灵的,伴随着旧事物的送葬钟声,新的一代必将崛起。

2.一场大规模的中毒性死亡事件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应归罪于食物的中毒,但对致毒因素却存有不同的认识。

化石证明,大约4亿年前,陆地上开始出现蕨类植物。进入“恐龙时代”时,地球上的植物空前繁荣,用种子繁殖后代的裸子植物再度兴起,只是还不能开花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也在不断演化,到了距今大约1.2亿年前时,能够开花结果的植物终于诞生。那多姿绚丽的花朵把地球打扮得更加俊俏,花朵散发出来的馥郁芬芳随风飘荡。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生物化学家斯韦因指出,这些美丽的开花植物,正是无情地杀害恐龙的凶手。

科学家已经揭示,出现于1.2亿年前的这些有花植物,常常含有剧毒性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种不挥发的结晶体,吗啡、烟碱、古柯碱等毒品都属生物碱之列。恐龙食量特别大,当它们庞大躯体内蓄积到的生物碱足以使它们有所反应时,想挽救也来不及了,中毒产生的生理失调终于导致它们的死亡。斯韦因指出,人们发掘恐龙骨骼化石时,发现其身躯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呈痉挛扭曲状,这是中毒身亡最典型的征兆。现生动物吃了过量“马钱子碱”中毒而死,都是这个样子。

人们认为,斯韦因从生物化学观点来探讨恐龙的绝灭,有一定科学道理。但是,他的观点无法解释根本不吃有花植物的恐龙,如天上飞的翼龙、水中游的鱼龙以及肉食性的恐龙,为什么也与食植物性恐龙同时绝灭?化石资料显示,当富含生物碱的有花植物出现后,某些种族的恐龙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出现繁盛景象。对这一点,斯韦因的观点也不好自圆其说。

提出小行星碰撞地球假说的阿尔瓦雷斯认为,生物碱中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铱化合物也有毒,行星碰撞地球时,爆炸形成的灰尘中相对含有较多的铱,它们落到植物或水中,恐龙吃了也可能导致中毒死亡。还有人检测出,恐龙开始死亡时,地层中的汞特别多,因此怀疑是否系汞中毒所致?

苏联地质矿物副博士叶利谢耶夫提出了“饥饿性钙中毒”的观点。他指出,饥饿是动物死亡之源,但恐龙之死并非因一般性的饥饿,而是出自缺钙造成的饥饿性中毒。1.3亿年前的地球,海洋面积扩大,淹没了大片陆地,并且当时气候潮湿多雨,水流冲走了土壤中的大量钙盐。到了距今7000万年时,土壤中的钙已经变少。恐龙的骨骼主要由碳酸钙组成,钙不足,必然会使恐龙得“软骨病”,而无法支撑其沉重的体躯,最后只好坐以待毙。他指出,发掘出来的这个时代的恐龙蛋的蛋壳变薄,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img63

由于恐龙化石往往成堆出现,于是人们认为,恐龙具有自发性聚群死亡的癖性。叶利谢耶夫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描绘的原因是,因缺钙,恐龙得了软骨病后,只好长期呆在水中,以便借助水的浮力来减轻它们沉重躯体对骨骼的压力。当它们死于水中后,水流就把它们的尸体或尸骨冲到湖里、海边,汇聚在一起。这样,表面看去似乎是一个集体死亡的墓地,其实却是水流冲积的结果。

3.应归罪于地壳变迁吗

这一观点所依据的事实较为充分和朴实,因此受到了较多人的赞同和拥护。

一般认为,恐龙出现于地质史上的“三叠纪”,即距今2亿多年前。通过古地理的研究,得知那时地球的景观与今日的地球迥然不同。当时,地球上的全部陆地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泛大陆”。泛大陆以其宽阔的胸怀,孕育了恐龙的诞生,又扶持了恐龙的昌盛。在泛大陆上,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草木繁盛,温差适宜。从赤道到南极的温差变化较小,大约不会超过25℃。这样的环境真是恐龙生活的理想乐园。

正当恐龙得意于自己的霸主地位、尽欢于舒适之中时,大陆漂移的速度空前加快了。北美从欧洲分离;南美大陆一劈两半,分裂产生了非洲;南极洲与澳洲隔断……到了距今7000万年时,海水又一次退却,陆地进一步扩大。素有“地球自动调温器”之称的海洋范围的缩小,终于影响到了气候,南北两极开始变得更加寒冷,其他地区的温差也开始剧烈波动,远离海洋的大陆甚至出现了大陆性气候。恐龙最得意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无情的破坏。

这种外界条件的变化,作用于恐龙种族的过程是缓慢的,如果恐龙能够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进、演化自己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也许不会发生灭顶之灾。但不幸的是,恐龙和其他一些已经绝灭的爬行动物,其身体结构太原始了,它们的智力也过于愚笨,从而无法“随机应变”,自然辩证法以铁一般的事实宣告,凡是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它的命运只有死亡。形畸智愚、娇生惯养的恐龙,在严峻的物种自然选择法则面前,终于被逐出自然历史的舞台,遭到彻底淘汰的厄运,让位于一代新生的哺乳动物。

尽管许多人对这一观点置信不疑,然而科学家还是发现了许多不利于这一观点的事实。譬如说,当时气候变冷的证据至今尚未找到,反而发现了显示气候更趋炎热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物理学、数学博士沃罗比耶夫提出了一种修正假说,他认为地壳强烈的活动,使大地电场强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经常发生电流或闪电冲击,恐龙就是遭电击而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

骄横称霸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之死,正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新陈代谢规律的客观反映。尽管人类对其致死原因至今还未找到科学答案,但认识已大大深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就是探索这一问题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恐龙绝灭已过去几千万年了,侦破杀害这个庞大家族的凶手,无疑是非常困难和棘手的。今天,科学家所以大费脑筋,想对这个历史悬案搞个水落石出,固然与这种神秘的灭绝种族大屠杀的吸引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则在于预防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既然6500万年前恐龙可以被杀绝,谁又能保证在今后无尽的岁月中,这类惨案不能再重演?查明恐龙的绝灭原因,必将增加人类对自然事故的认识深度和预测能力。正是出于这一考虑,许多科学家才献身于这个千古之谜的探索中。

如果说,恐龙之死确因小行星碰撞地球所致,而且这种灾害今后还会降临,那么,人类就应该及早防患。美国航空和航天局顾问委员会在最近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小行星碰撞地球,能毁灭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绝大多数生命,更小的行星能撞毁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要避免发生碰撞,唯一的办法是及早发现这种可能性,并用氢弹拦截临近的天体。他们建议先搞一个空间监视项目,用一台大型望远镜监测所有与地球轨道交会的,直径大于9~18米的小行星和流星,跟踪它们数年,注意它们的行程是否有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以后,再扩大观测范围,用望远镜、雷达和卫星组成一个监测网。这个委员会还建议,当发现某一行星可能要碰撞地球时,就发射一艘携带氢弹的飞船靠上这个天体,由地球上发出一个无线电信号把它炸毁,以消除灾难性的事故发生。

人类无须对恐龙的绝灭大奏哀歌,相反的,应当高奏一曲进化论的赞歌。可以设想,如果恐龙没有绝灭,而一直繁衍至今,现在的地球该成何状?哺乳动物怎能这样快地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

安息吧,恐龙!你的灭绝正是自然辩证法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