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彝族_唐宋民族史

彝族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彝 族_唐宋民族史一、大理国统治下的爨部滇东地区原来居住着以叟人为主的许多部族,两汉以来,随着郡县的建立,大批汉人到此屯垦戍边,不少人落籍滋生,井涌现出握有地方武装的大姓势力。东爨乌蛮及其他民族被徙居西爨故地。先后迁至拓东地区的诸蛮部与爨部错杂而居,共同生产、生活,逐渐融合为彝族。滇东、黔西的昆明蛮,为“木耳夷”,与“爨蛮”同一族系,为今彝族的先民。

彝 族_唐宋民族史

一、大理国统治下的爨部

滇东地区原来居住着以叟人为主的许多部族,两汉以来,随着郡县的建立,大批汉人到此屯垦戍边,不少人落籍滋生,井涌现出握有地方武装的大姓势力。当地人户便有夷汉之分,由土著的酋长统领夷户,大姓统领汉户。自爨氏称雄、独霸一方后,所有居民皆受其统治,夷汉融合,称为爨人,亦称爨蛮。爨氏统治地区称为爨地。

隋代及唐初,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生产在南中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水田有灌溉之利,土壤肥沃,产量可观,户口殷实、邑落相望,为富饶之区。畜牧业也相当发达,牛羊被野,盛产名马良骏。

唐朝于天宝元年(742年)在安宁筑城,以加强对爨地的控制。爨氏对拥有盐井之富的安宁城,视为经济命脉之所在,遂袭杀了唐朝筑城使者。唐廷招南诏东进协助平息,南诏皮罗阁利用爨氏内讧之机,出兵各个击破,直接占领了爨地。(www.guayunfan.com)南诏政权建立后,阁罗凤派遣昆川(今昆明)城使杨牟利,以武力强迫西爨白蛮二十余万户迁往永昌地区,使滇东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人口减少,耕地荒芜。东爨乌蛮及其他民族被徙居西爨故地。

唐广德元年(763年),阁罗凤到昆川巡视,决定在此建城,镇慰滇东爨蛮诸部。永泰元年(765年)春,阁罗凤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作为统治爨部的重镇。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破吐蕃,迁施蛮、顺蛮、麽些蛮数万户于拓东城从事生产;徙永昌的望苴子、望外喻等千余户分隶城傍;将河蛮移居拓东城与爨蛮杂处。太和六年(832年),南诏劫掠骠国(今缅甸),虏其众三千余人,配隶拓东城附近地区。先后迁至拓东地区的诸蛮部与爨部错杂而居,共同生产、生活,逐渐融合为彝族。

南诏灭亡后,长和国对爨部的统治未加改变,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爨判的外甥,当杨干贞兄弟迫害他时,即得到爨部的保护,并依靠爨地三十七部力量攻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政权。明政三年(971年),段素顺遣三军都统布燮段子等人,与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刻石纪事,进一步确定大理对爨部的统治。

大理后期的八府、四郡,在爨部区域内有鄯阐府、河阳郡、秀山郡、石城郡、东川郡。爨区部落林立,见于记录的主要有三十七部。部一为行政区划,相当于县;一为部落、部族。可知爨地有许多支系。

大理政权对爨地诸部的统治形式主要是与三十七部首领盟誓,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允准世袭为长,但要臣属于大理国,并定期进呈贡纳。大观二年(1108年),各方领主和部落酋长向大理国贡献的物品有金、银、罗、绫、犀、象、珍宝,数以万计,牛、马遍布点苍山。

大理政权的残酷剥削,遭到爨部的反抗。宋政和元年(1111年),三十七部联合掀起反抗斗争,高泰明率军镇压起义后,派其子高明清居鄯阐镇守。宋宣和元年(1119年),三十七部又一次举起义旗,攻陷鄯阐城,杀死高明清,给大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二、罗甸

汉晋时期,分布在今滇东北、黔西南的民族统称为蛮、昆明蛮。、昆明为同一族系,故史籍常称作“昆明蛮”。这里的“昆明蛮”与洱海地区的昆明蛮,名称相同,但族别不同。滇东、黔西的昆明蛮,为“木耳夷”,与“爨蛮”同一族系,为今彝族的先民。[10]汉在此地设置郡统领、昆明诸蛮。郡汉时领有十七县,地域很广。蜀汉时分七县入兴古郡,分四县入建宁郡。至东晋时又分郡为、平夷、夜郎三郡,仅领两县。唐宋时期的之地,仅限于汉时所设且兰、毋敛两县,约为今贵阳、都匀地区。

据彝文《西南彝志》卷十《水西祖代的兴起》记载,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彝族先民在首领勿阿纳的率领下从东川(今云南会泽)迁入贵州,其五世孙火济(亦写作“济火”,《西南夷志》作妥阿哲)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时,通道献粮,立下功勋,被封为“罗甸王”,建立“慕俄格”地方政权。“慕俄格”为其都城,在今贵州大方。

唐龙朔三年(663年),罗甸首领阿哲必额莫(亦译作“比六”或“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七千户内附。总章三年(670年),唐于其地设置禄州、汤望州,由必额及其弟阿七分治。禄州在今毕节、大方,汤望州在今六枝、织金、水城等地。到火济的十世孙甫纳志时,其势力扩大到黑羊箐,彝族称之为“古糯”,即今之贵阳。唐代黔州都督府在地区统辖、炎、庄、充、应、矩、蛮七个羁縻州。在昆明蛮地区设置明(今贵州贞丰)、普宁(今普定)二州。开成元年(836年),昆明蛮鬼主阿佩(亦作阿更、阿外)率部内属于唐。会昌二年(842年),阿佩入唐朝贡,唐武宗封阿佩为“罗甸王”,并世袭官爵,治今贞丰罗王亭,辖有今贵州安顺、晴隆、贞丰、大方一带。其后,唐德宗又封昆明别帅为滇王(今贵州晴隆境有山名滇池),治所在普宁州,后改为普宁郡王,占有今普定、安顺、镇宁等地。天成二年(927年),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至后唐朝献。所谓“普露静王”当即是“普宁郡王”。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矩州(今贵阳)石人部落王子普贵(濮叶)以所辖领地内附臣属于宋,太祖大为嘉奖,封以王爵,命为矩州刺史,因土语“矩”音读如“贵”,宋廷就其所语;称为“贵州”,授以敕书。宣和元年(1119年),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田恭,加贵州防御使。这是贵州作为行政区划,委官统领的开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矩州石人部落与水东宋氏斗争失败,返回大方,称“罗施鬼国”(又作“罗氏鬼国”“罗施国”)。其首领得盖(又作“德盖”)多次派遣使臣入宋请求设州赐名,以统领诸夷蛮部落。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以其地设置姚州(今贵州大方),铸印赐予得盖,命其为姚州刺史。不久,又应得盖之请,颁给敕书,准其子孙世袭其职。咸淳二年(1266年),宋廷任命罗施鬼国首领为化州刺史,颁给大印及敕书。罗施鬼国是罗甸国的继续,一直与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

罗甸国(罗施鬼国)的农业生产在唐代已较为发展,每年稻粟两熟。到宋代,在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地区良田万顷,“积谷累万”。[11]畜牧业虽已在经济中不再占主要地位,但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牲畜以马、牛、羊居多,以产善马而闻名。南宋在邕州招买的“广马”,其中一部分即来自罗甸。与此同时,还向内地输出白椹、茶、麻、酒、米、鹿皮、豹皮、毡等土产,并换回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

罗甸国(罗施鬼国)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是“苴穆”,其兄弟统称为“峨”。“峨”的爵位以其部众多寡有高低之分,有“穆濯”“玛裔”“奕续”三级爵位,均世袭相承,由正妻“耐德”所生长子继承。罗甸国的封建宗法组织是依照血缘关系建立的。

“苴穆”把土地分成大、小不等的若干块,分授给他“十二宗亲”和“四十八目”,以及“九纵”和“九扯”的职官。所谓“九纵”就是九品爵位,即:更苴、穆魁、穆濯、补木、器脉、备所、玛写、貊拔、黑乍。所谓“九扯”,就是司理具体事务的九种官职,即:阿牧扯(总务)、补突、濯苴(礼仪)、拜苏、拜顶(门户)、扯墨(祭祀)、项目(器物)、园约(护卫)、苏文(军务)、慕施(诵读)、诚慕(祠祭)。

“苴穆”辖区内的基层组织是“则溪”(彝语,仓库所在地)。每一“则溪”有“官庄”,耕种者名为官户(佃户),收获物除一部分留给佃户外,其余全部上缴“则溪”。每一“则溪”设一专管军事的官员,称为“写”,由穆濯担任,设一专管钱粮的官员,称为“穆魁”。由于人户聚散不一,还分别设置“写”、“奕续”以领其地。对于境内的其他民族,凡寨大丁强的,也委命当地首领充当“写”“初”等军职。

三、邛部川蛮

邛部川蛮,亦称“大路蛮”。早在秦汉时期,“邛都”就是西南夷中滇北最大的部族。西汉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邛都居住地设置越郡,下有邛都、会无、台登、定、卑水、苏祈、三绛、大八县,即今四川泸沽以南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昭觉、米易、盐源等地。后来增设马湖、新道、安上三县,在今雷波、屏山等处。东汉末年夷叟渠帅高定元据此称雄,其势力所及,包有这一区域。隋及唐初曾在此设州,置总管府,其后改都督府,领越(今西昌)、苏祈(今礼州)、台登(今泸沽)、西泸(今德昌)、会川(今会理)、和集(今黎溪)、邛部(今越西)、昆明(今四川盐源)、昌明(今四川盐边)等县。南诏曾多次攻掠州,并占据大渡河以南地区,在此设立会川都督。得势于云南的郑、赵、杨、段氏家族,都以大渡河为其北界。段氏在此置建昌、会川二府,曾派官员世守此地,仅只羁縻而已。当地的蛮夷诸部中,邛部最强,其酋长称“都鬼主”,又称“百蛮都鬼主”[12]或“邛部川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13]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邛部蛮都鬼主阿伏遣其子入宋朝贡,开宝四年(971年),宋驻黎州(今四川汉源)的兵士哗变,阿伏令其弟卑吠等率众协助宋廷平定了这次哗变,太祖诏赐阿伏银带、锦袍,封为归得将军。开宝六年(973年),阿伏与山后两林蛮首领勿儿因语言相失而发生械斗,宋黎州官员出面予以调解,令各守疆界,不准相互侵犯骚扰。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邛部首领牟昂,诸族鬼主副使离袜入宋朝贡献方物。雍熙二年(985年),都鬼主诺驱遣其子阿有率一百七十二人入宋贡献名马、方物土产,宋封诺驱为怀化将军。端拱二年(989年),诺驱又派其弟少盖入宋朝贡,献御马、良马、犀角、象牙、莎罗毯、合金银饰蛮刀、金饰马鞍、鄕羊、睺牛,宋封少盖为归德郎将。淳化元年(990年),诺驱亲自带马二百五十匹至黎州与宋互市。第二年,又遣其子牟昂,其叔离袜入宋献良马、睺牛及方物,宋廷封诺驱为怀化大将军,少盖为怀化将军,牟昂为归德将军,离袜为怀化司戈,又封诺驱的母亲为归德郡太君、热免宁远郡太君。其后朝贡不绝。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诺驱卒,其子阿遒继立。景德二年(1005年),阿遒派其子率一百九十二人入宋朝贡,宋廷诏授阿遒为安远将军。天圣八年(1030年),邛部川都鬼主黎在遣使入宋朝,第二年宋封黎在为保义将军,又命其部族为郎将、司戈、司侯,共三十余人。明道元年(1032年),黎在请求三岁一贡,宋廷以道路遐远为由,允准五年一贡。景年间(1034—1037年),黎在又要求每年入贡,宋廷仍未允应。黎在死后,忙海继为百蛮都鬼主,于宝元元年(1038年)遣使入贡,请求三岁一贡,宋依然不许,坚持五年一贡。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苴鮨遣使入宋朝贡,自称“大渡河南邛部川山前、山后百蛮都首领”。[14]同年,苴鮨死,其子韦则立,宋廷封韦则为怀化校尉、大渡河南邛部川都鬼主。宋朝建立后的约二百五十年间,邛部川一直与宋朝保持臣属纳贡的关系,为宋捍御边陲。[15]至嘉定九年(1216年),邛部川蛮在大理政权的压力下,臣属于大理。

邛部川蛮在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邛部蛮首领招徕汉人耕种田地,收取十分之一的实物作为地租,称之为“蕃租”。当时大渡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十分之七八的蕃田是由汉人租种,封建地主经济在这里已逐步发展起来。与之相适应,政教合一的政治统治形式已朝着“毕”(宗教祭司)、苴(君长)、“莫”(臣)分立的趋势发展。

家庭手工业中,用木棉制成的“莎罗毯”是向宋朝贡献的主要特产之一,莎罗幔、莎罗鞍、白莎罗、白毡等也为贡品,足见纺织品种类不少,抽纱纺织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游牧业仍是经济的主要部门,牲畜有牛、马、羊等,其中的“良细马”贡献宋廷充当“御马”。宋朝招买的“川马”,大部分来自邛部川诸蛮,仅淳熙八年(1181年)黎州市马就有三千三百八十匹,共支绢七万六千余匹。汉人多以绸、绢、茶、布交易,邛部川诸蛮则以马、红椒、药材为大宗。

邛部川蛮为今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的先民。两宋时期,在政治、经济诸方面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宋末,他们曾主动与宋军一起抵抗蒙古军队自云南对四川的进攻。

为黎州羁縻的蛮夷尚有山后两林蛮、风琶蛮、保塞蛮、乌蒙蛮等,并为彝族先民。

两林蛮分布在今四川省普雄县一带。自后唐天成年间(926—929年)即与中原王朝有朝贡关系。开宝二年(969年),其首领勿儿遣使入宋朝贡,被封为怀化将军。开宝八年(975年),首领勿尼亲自率六十余人入宋朝贡,被封为归德将军。其后一直奉宋朝正朔,保持臣属朝贡关系。

风琶蛮分布在今四川省昭觉县一带。咸平初年(998年),其酋长曩遣使入宋朝贡,被宋封为归德将军。从此一直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

保塞蛮分布在今四川省冕宁县一带。宋初即归附宋朝,时时朝贡、盛产善马,常至黎州等地博易。

乌蒙蛮有乌蒙、乌撒、易溪、易娘、畔、茫布诸部。乌蒙部,又称石门部,地广势强,主要分布在今云南省昭通市。乌撒部,分布在今贵州省威宁、水城一带。易溪部在今云南省威信县。易娘部在今云南省彝良县。畔部在今云南省东川市。茫布部在今云南省镇雄。乌蒙蛮诸部受大理国东川郡控制,同时又接受宋朝的封号。

分布在今四川雷波、屏山二县的马湖蛮,被称为两爨昆明之别种,也是今彝族的先民。

以上诸蛮,其社会经济状况与邛部川蛮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