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时间:2022-06-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将功成万骨枯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晚唐诗人曹松的名气不大,但他有一首诗却十分有名,那就是《己亥岁二首》中的一首:“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由于大藤峡地形高峻险恶,瑶民生性彪悍不驯,为了打通峡江,陈金首先解除了大藤峡的封禁,同时对瑶民做出让步。

一将功成万骨枯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晚唐诗人曹松的名气不大,但他有一首诗却十分有名,那就是《己亥岁二首》中的一首:“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仅“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就深刻地写出了战争的悖谬和它对社会、对人的巨大伤害,同时也揭示了那些功成名就的战将功臣的业绩,往往都是靠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大藤峡瑶民起义付出的大量鲜血的代价,也成就了大明王朝某些官吏的大名。

早在明朝初始的洪武年间,大藤峡瑶民不满于明王朝的压迫剥削,就已揭竿而起,奋勇反抗明王朝的残酷统治。洪武十九年(1386年)罗渌山起义,瑶民杀死了广西布政司参议汤敬恭,控制了大藤峡一带,揭开了旷日持久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序幕,垄断了桂平至武宣的水路达数十年之久。

关于大藤峡瑶民起义的连环画书影(www.guayunfan.com)明王朝对大藤峡起义的瑶民十分震怒,开始对那里频繁使用或剿或抚的策略,只是一直收效甚微。成化元年(1465年),兵部尚书王竑向明宪宗皇帝推荐了浙江左参政韩雍督理军务,他说:大藤峡的贼乱由来已久了,但到那里当官的书生们都以为能以招抚立功,结果就像对一个娇惯已久的孩子,你越是可怜他,他越是哭闹不止,那就非得流血鞭打不可。韩雍这人文武全才,用了他就一定可以定大藤峡之乱!——作为“国防部长”的他当然希望用兵越多越好,那样军费开支就可大大增加,他的作用也会突显出来。皇上同意了王竑的建议,还给了韩雍以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三司以下官员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可以军法处置,朝廷不予干预。

于是在这年夏天,韩雍统率了十六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向大藤峡地区杀来。兵到荔浦,半路上来了一群当地的乡亲父老,说是平时深受藤寇扰掠之苦,现在愿当大军的引路先锋。韩雍却勃然大怒,叫官兵立即捆起这些人,说他们都是贼寇,要就地处决。大家正怀疑这样会不会错杀了良民,那些被绑的人怀里纷纷露出兵器,这才知道他们真的是瑶人派来的间谍。韩雍把这些人杀后,全部大卸八块,钩挂在竹梢树顶,血淋淋的挂得到处都是,他的血腥手段确实吓坏了不少人。

光绪版《浔洲府志》关于韩雍镇压瑶民起义的记载(潘大林摄)

韩雍带兵来到梧州,为了给自己的征剿染上正义的色彩,他晚上偷偷跑出总督府,来到一座桥上,自己买了一把利剑,回来后编了一个神话,说自己遇见了仙人吕洞宾,吕洞宾将一把利剑赠予他,还传授他带兵打仗的秘诀,帮助他领兵剿平大藤峡蛮贼。此后,韩雍在众人面前反复讲述他遇仙的故事,经常炫耀他的那把仙人宝剑,在官军中大肆宣扬这种奇遇,还授意地方官员将那座桥改为“会仙桥”,在不远处修建了吕仙祠。

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设计包装,官兵们都信以为真了。韩雍便集中优势兵力,一路上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无情镇压,残酷打击,步步推进。起义瑶人的力量毕竟相差太过悬殊,最后终于被残酷镇压下去了。瑶民的核心据点是九层楼山区,这里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那年腊月,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将九层楼围个水泄不通,然后纵火烧山,烟火遮天蔽日。官兵再用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等工具,鱼贯而进,战斗一直从早上持续到下午。瑶民们的排栅被焚毁了,滚木、毒箭、镖枪用尽了,于粮尽弹绝、孤立无援之中,官兵终于攻陷了九层楼,先后有7300多名瑶民被斩首,间接死于兵祸的不计其数。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

描写瑶民起义的连环画《血溅九层楼》

韩雍为了阻断大江两岸瑶民的联系,放火烧断了跨江而过的大藤,并把峡名改为断藤峡。据说韩雍斩断大藤后,发现大藤干老硬而中空,便锯成三截,蒙上牛皮,制成三只大鼓,分别放在总制府、总兵府和梧州府,陈列于府衙门前,敲击之声浑厚沉闷,可传到十里之外。没想既历经官军镇压起义,残杀瑶民的暴行,自身也惨遭火烧肢解厄运的大藤已深有灵性,每到阴晦的风雨之夜,即自己发出咚咚咚咚的沉郁之声,还渗出腥气逼人的血水来。官府视之为不祥之物,只好把它们烧成了灰烬。就这样,韩雍成了朝廷眼里平乱剿贼、维护稳定的功臣,也成了瑶民目中滥杀无辜、满手血腥的刽子手

韩雍以为,经过这么一番大规模的扫荡诛杀,大藤峡地区便会“共享承平永安好”,其实不然,他身后的200余年间,大藤峡的瑶民反抗一直未停止过。

多年之后,大藤峡又不通了,瑶民们利用两岸的优势地形,对峡江形成强有力的钳制和控守,以致本来的水路交通要道都被完全阻塞了,大小航船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瑶民们控制大藤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这里来获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住在高山大岭中的瑶民,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挂上盛盐的竹筒,家里竹筒的多寡就成了财富的象征。

那时,柳州、庆远一带的农民起义也已如火如荼,势力有十数万之众。朝廷派了右佥都御史陈金总督两广军务,负责带领十几万官兵,全力进剿广西的农民起义,而军队的日常所需,除了粮米军饷,也有大宗的食盐。这些食盐的来源地都是广东,都要通过船只溯江运来。

由于大藤峡地形高峻险恶,瑶民生性彪悍不驯,为了打通峡江,陈金首先解除了大藤峡的封禁,同时对瑶民做出让步。他派人与瑶民谈判,几经商讨,双方订立了如下合约:往后官船和商民船经过大藤峡,瑶民必须转相护送,不得拦截;商民船只载货过峡,必须按照船只大小、货物多少,向瑶民缴纳一定数量的食盐和瓦器,否则不得过峡。合约还算公平,船主也乐于接受。从此,过往大藤峡的船只越来越多,“数月之间,两江晏然,帆樯络绎不绝”。

对于这个互利双赢的合约,陈金很是得意,他高兴地将曾被韩雍更名为断藤峡的大藤峡再改名为永通峡,自认为经过他这一番整治,大藤峡真的就可永远太平无事了。为此,他还专门给那位十分热衷兵事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上了一道奏疏。朱厚照曾自封为大将军,又好大喜功,贪玩无度,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亲笔御书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陈金让人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内的峡壁上。

大藤峡能够永远通畅,当然是政府、瑶民和过往商民的良好愿望,但事与愿违,“汛舟者恃官府兵威,而爽鱼盐之约”,他们不向峡中瑶民缴纳鱼盐,强行过峡,致瑶民因缺少食盐而再次陷入困境。此事激起了瑶民的义愤,他们重新举起义旗,再次堵死峡江,永通峡又不通了。其时,陈金刚刚从江西回来,发现了藤峡不通,了解事情真相之后,也觉得商船确实是太无赖了,他对同僚们说:这样怎么能够只怪罪于瑶民们呢?于是,他再次请来了义军代表,双方商谈再依前约,“不崇朝而旧观复,众利兴矣”!不久,大藤峡的江面上又恢复了商船如梭、皆大欢喜的局面。

陈金找来当州文人张杰,让他写了大藤峡从通到不通,又从不通到通的经过,刻成《永通峡碑》立于峡江北岸。尽管如此,写碑文的张杰对大藤峡能否永远通畅,还是有着自己的疑虑,他于碑文的末尾慨然叹道:希望“后之来者尚继我公”!

平心而论,陈金与瑶民之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解决藤峡问题的一条好办法,后来者却没能再继承他的这个思路,过往商船也没能坚守向瑶民缴纳鱼盐的约定,导致瑶民们只好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将商船击沉江中。只习惯于暴力的刀枪棍棒、不习惯于和平的契约谈判的人们,再次将大藤峡的矛盾激化到了极致。

这一次,朝廷方面轮到一位大儒出场了。

他就是王阳明,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宣扬“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开创了可以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阳明学派”,属于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大儒。

王阳明像

与韩雍重在残酷剿灭的做法相比,王阳明采用的是剿抚并用的两种手段,应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嘉靖六年(1527年),他奉调广西的主要任务,本来是剿平田州、思恩等地的土官作乱。他到梧州经过一番调查,看到了“大藤峡蛮贼屡剿不灭,今又蠢蠢欲动”,局势依然十分紧张,且广西“军政日坏,上无可用之将,下无可用之兵”,加上省库空虚、粮米奇缺,真要进剿,所余钱粮还不足所需的十分之一。他马上上疏朝廷,建议先招降田州、思恩之叛,再转调两处的官兵进剿大藤峡盗。

在王世贞所撰《新建伯文成王公守仁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守仁意不欲多杀,既抵南宁,即上疏请一切抚绥,而以便宜悉散其众,而仅留楚兵数十自卫。使使招谕,卢苏、王受皆大悦,率众扫境叩南宁为四营,而各挟其心腹数百人以入见,守仁为谕谕,仗之一百……卢苏、王受皆弗诛,因苏、受兵以攻断藤峡。断藤峡者,即大藤峡,其中诸瑶上连八寨,下通仙合、花相诸峒,逋络数十余巢,盘桓三百里,数出流劫郡邑,自韩雍大征之后,无能平者。”

王阳明墓

田州、思恩作乱的土官卢苏、王受愿意接受投降条件,囚首自缚到王阳明跟前,受到了解衣受杖的惩罚。王阳明大度地对叛而复降的卢、王二人说:“今日宥你一死者,是本朝廷天地好生之仁;杖你一百者,乃我人臣执法之义。”他的话恳切得体,轻而易举地化解了田州、思恩之乱,把一切能用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招抚起一支17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大家纷纷表示:“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皆以死报,且乞即愿杀贼立功赎罪。”

光绪版《浔州府志》关于王阳明镇压瑶民起义的记载(潘大林摄)

这批招降的士兵如此感恩戴德,王阳明当然很高兴,但他却不动声色,对外声称要撤散湖广兵,土司兵也不再操练,还在南宁兴办书院,亲自前往讲学,给了大藤峡瑶民一个不再想打仗的假象,使义军放松了警惕。

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初一,王阳明突然秘密带领所部官兵6200多人,兵分两路,一路从黔江上游顺流而下,一路从桂平溯江而上,同时扑向大藤峡地区。义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峡江两岸的据点相继失守。官兵仗着人多势众,猛烈进攻,义军和瑶民节节败退,因船少人多,在抢渡黔江时溺死了500多名义军和瑶民。此后经过多天的血战,义军和瑶民被杀者达3000多人,瑶民们的鲜血再次染红了大藤峡的山山水水。面对着这些英勇顽强的瑶民义军,素来标榜“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的王阳明,终于也成了屠杀瑶民的刽子手。

帮助王阳明完成剿平大藤峡盗的,还有一位浔州府下属的贵县人,名叫沈希仪。沈是个世袭军官,十八岁袭父职当上了奉义卫的军事长官,曾率部在永安、府江、古田、龙山等地参加过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嘉靖六年(1527年),因计杀叛乱土官岑猛有功,擢升为思恩参将。《沈希仪墓碑记》中说他“公为人精悍,其临敌目光逆射,两颧色,挺刃一呼,人马辟易。其平居嬉怡谑笑,臧获与庖无不欢然。处族人,虽仇至相贼杀不记,更厚施之。与人交,重然诺,肠胃如直绳,一视可尽。至于临敌应机,腹裹溪谷,飞网纲络,神鬼不能测”。——这里说他为人正直善良,不记仇,重诚信,平时喜欢玩笑戏谑,打仗的时候却能智勇双全,机智多变得神鬼难测。王阳明到广西不久,就将沈希仪调到柳庆府,让他扼守住大藤峡的上游,后来又派他到弩滩驻兵。沈希仪因为是本地人,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十分了解,加上他平日待人和气,经常与当地的民众联络感情,同几十个小商贩交上了朋友。这些小商贩到处贩运货物,深入四乡八寨,沈希仪通过他们和他们的老婆,再与瑶族的头面人物交朋友,请他们喝酒,掌握了大量大藤峡的情报。

瑶民头领侯公丁,曾为沈希仪放养过六只山羊。一次,沈希仪到梧州拜见两广总督,正值左江参将孙继武带领官兵千人,押送往柳州的八十艘盐船被瑶民拦截,总督就将押送盐船的任务转给了沈希仪。沈希仪来到桂平,以取羊为名,让侯公丁将那六只山羊送到他的船上,沈希仪则宰羊备酒,热情地款待了侯公丁和他的手下,说侯公丁是为护送盐船过峡而来的。

侯公丁出于对沈希仪的感激,只好做了个顺水人情,将盐船平安护送到了柳州。到了柳州,参将孙继武便偷偷和沈希仪商议,想趁机将还在沈希仪船上的侯公丁擒杀。深谙儒家忠信礼义的沈希仪却不答应,他严正地敬告孙继武:“人信我,而我诈之,是不详也。……且杀一人而疑诸夷,将焉用之?”最后他还是将侯公丁放了,这让侯公丁感激不已。

光绪版《浔州府志》关于沈希仪的记载(潘大林提供)

沈希仪的做法获得了两广总督的赞赏:“孙参将千人仍不如沈参将一班首。”这话引起了孙继武的不满,心中升起了一股强烈的念头,必欲除掉侯公丁而后快。

后来,武靖州土目黄贵、韦香因垂涎侯胜海、侯公丁兄弟的房屋田产,在浔州卫指挥使潘翰臣的同意之下,借故引诱侯胜海入城,几名歹徒在市场上一拥而上,杀死了侯胜海,激怒了侯公丁和瑶族百姓,大家揭竿而起,又一次大规模的瑶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就在这翻来覆去地起义、镇压,再起义、再镇压的过程中,瑶民人口不断减少,生存范围不断萎缩,最后,大多数瑶人只好离开大藤峡地区,转往了山更高、林更深的大瑶山深处,大藤峡的瑶民起义才算逐渐平息下来。

1974年春节,在广西艺术学院工作的贵港姑娘岑云端到北京探亲期间,经批准进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历史烂熟于胸的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与她谈起了明代广西桂平大藤峡的瑶民起义,谈到了带领农民起义的侯大苟,随手用笔在纸上写下了“大藤峡”三字。临别时,岑云端经请示同意,拿起那张字纸,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广西。

毛泽东手书的“大藤峡”

岑云端回到南宁,马上将此事向时任区政府主席的韦国清做了汇报,韦国清感到此事非同小可,意义深远,即指示时任区文化局局长贺亦然同志牵头,组织区博物馆等有关同志前往大藤峡实地调查寻访,后来完成了《大藤峡农民起义》(历史资料汇编)油印本,为大藤峡瑶民起义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