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浮沉在历史幽暗处的大藤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浮沉在历史幽暗处的大藤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时间:2022-06-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浮沉在历史幽暗处的大藤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大藤峡位于黔江中下游,是从武宣的勒马至桂平的弩滩这一段长约50公里、蜿蜒穿过崇山峻岭的江道,山势险峻、江流湍急,是天设之险,有“珠江流域第一峡”之誉。大藤峡的入口位于广西武宣县东南隅勒马村附近的勒马滩,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滩,全长41公里。这是一般读者都能很方便查到的关于大藤峡的比较完备的资料。其实早在300多年前,那根大藤就已消失在历史的幽暗处了。

浮沉在历史幽暗处的大藤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大藤峡位于黔江中下游,是从武宣的勒马至桂平的弩滩这一段长约50公里、蜿蜒穿过崇山峻岭的江道,山势险峻、江流湍急,是天设之险,有“珠江流域第一峡”之誉。如果你乘船顺流而下,会时而看到危机四伏的险滩,时而看到翻滚着巨大漩涡的深潭,时而看到嶙峋嵯峨的巨石峭壁,时而又看到树影沉碧的明媚秀色。

关于大藤峡,网上的“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

百舸争流的大藤峡江

大藤峡: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峡谷,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道峡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滩险、景美的景观特色,有广西“三峡”之美誉。大藤峡的入口位于广西武宣县东南隅勒马村附近的勒马滩,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滩,全长41公里。传说原有大藤横跨江面,昼沉夜浮,可以渡人过江,故名大藤峡。

峡谷系大瑶山脉与莲花山脉所夹黔江水道而成。入峡口的左边是大瑶山脉的大藤山,右边是莲花山脉的勒马山,两山对峙,状如天门。由此往下是明显的峡谷地形,丛山夹一水,滩多竟流急。由此往上则属台地平原——武宣平原,地形开阔,河流平缓。

峡谷上段风光绮丽秀美,青山翠竹,郁郁葱葱,壮乡山寨散居在山间林里。沿江两岸有三个村委会,因峡而取名为上峡江村、中峡江村、下峡江村,村民称为“三峡村”。这里江面百舸争流,竹筏搏浪,景色迷人。

峡谷下段奇峰耸峙,悬崖峭壁,危岩奇突,支流相间。夏日浪涛翻滚,洪波击浪,涛声如雷;秋天碧波荡漾,江山辉映,极为壮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崇祯十年(1637年)曾放舟大藤峡,他在游记中写道:横石矶(即红石滩)“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满澒洞之势”,“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了大藤峡雄伟壮观之景象。

这是一般读者都能很方便查到的关于大藤峡的比较完备的资料。从资料中我们得知,大藤峡,其实是一段长达40余公里的大峡谷,它的得名,就来源于曾经浮沉于黔江两岸的那根大藤。这根大藤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这种描述,一直让人怀疑它存在的真实性。其实早在300多年前,那根大藤就已消失在历史的幽暗处了。关于它,前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的只是民间的传说和一些二手的历史资料。

清代谷应泰所著《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峡盗》中,关于大藤峡有这样的叙述:“广西浔州之境,万山盘矗,中有水曰浔江,发源于柳、庆,东绕至浔,带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乐诸郡县。夹江诸山,皆含牙截嶪,其最险地为大藤峡,盖有孤藤渡峡涧如徒杠也。南截浔水为府江,自藤峡至府江约三百余里,地惟藤峡最高,登藤峡巅,数百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也。诸蛮以此为奥区,桂平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东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

集毛泽东书法字体的大藤峡题壁

——谷氏著此书时,正在浙江学政任上,时间比官修的《明史稿》《明史》还早,迄今已370年,其中“盖有孤藤渡峡涧如徒杠也”一句,是明确的叙述句。据说当时两岸山民过江,多攀缘这条大藤蚁附而过,头顶是一碧蓝天,脚下是滔滔江水,尽管危险得令人心寒,但毕竟省却了绕道寻津、长途奔波的艰辛。由于人们长年的攀爬,大藤成了山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山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又据清代光绪年间的《浔州府志》纪地志记述:“大藤峡,县西北五十里,旧志引通志作六十里,红石矶之下、弩滩之上地界,象州、永安、桂平、平南县之间,四山环绕,绵亘数百里,北通罗渌、三洞、紫荆、罗运等三十六巢,岩洞以百计,而九层楼、仙人关、三妹洞尤险,沙湾两岸间江水激驶,向有藤大如斗,势若徒杠,昼沉夜浮,瑶贼度以行劫,径通龙山八寨。明成化间,襄毅伯韩雍斩之,名断藤峡。”——这里更明确地说本有大藤横于江上,是韩雍平瑶民之乱时斩断了大藤,并易名为断藤峡。

光绪版《浔洲府志》关于大藤峡的记载(潘大林摄)

关于大藤峡,古人中记载描述得最为详尽的,其实还数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到大藤峡的时候,是1637年(丁丑)年,那年他已51岁了,在那医药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寿命普遍偏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50岁的人便已是老人了。这是他第三次出游,足迹遍及南方的湖广、云贵地区,这些地方山势雄峻,地势复杂,对人体生理是个极大的挑战,其实这时候,霞客先生的身体已不太好,长年艰苦的奔波劳碌,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300多年前,西南的交通还是很闭塞的,徐霞客凭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踽踽独行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大地上。直到3年之后,他走到云南,因长年累月的行走,不幸身患重病,“双足俱废”,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

徐霞客像

在徐霞客一生30多年的游历中,他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旅游日记,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少部分,约40余万字。如今这40万字的记载,成了许多地方炒热旅游最好的宣传词,即使是只言片语,已弥足珍贵,这自然是当时的霞客先生无法预见到的。其中侥幸能留存下来的《粤西日记》,就有关于大藤峡的约800字的游记——

(明崇祯十年七月)二十日,昧爽,放舟五里。下一滩曰大鹭滩,江右石峰复骈列而出。又南五里,为武宣县西门。县城在江之左,亦犹象州之西临江渚也。但隔江西岸之山,卓立岐分,引队而南,岩皆奇诡,若垂首引项,伛偻比肩,种种怪异。志谓“县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岩山”,当即所望诸异峰也。不似象州西山,以云气得名也。其附舟去五人,复更四人,舟人泊而待之,上午乃发。南五里,江折而东,又五里,乃东南折而去,两岸复旷然。又十五里,有溪自西来注。又东南十里,为勒马堡,堡江左。过此即为浔州之桂平界矣。又南十里,两岸山渐合。又五里,为横石矶,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洞之势。盖两崖皆连山逼来,至此为入峡之始。又南五里,转而东。南二十里,江左涯辟一坪,是为碧滩,设堡置戍,为峡中之界,名镇峡堡焉。又东南十里,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石峰悬峙。江至是转而东,其南回东转处,江左瞰流之石,有大书镌石者,土人指为韩都宪留题,然舟疾不能辨也。又东北二十里,有小溪自北破壁而出,其内深峻屈曲,如夹者墙。又东,为大藤峡,大江南北两崖,俱有石突江中。云昔有巨藤横驾江上,故南北之贼,此追彼窜,彼得藉为津梁,而我不能施其威武。自韩公雍破贼而断之。过断藤五里,下弩滩,遂南出峡口。有水自东来注,曰小江口。其水由武靖州来。至此,合并而南下,势甚涌急,盖出峡而恣其放逸也。北自横石矶入峡,南至弩滩而出,其中山势迥逼,正如道州之泷江,严陵之七里泷。但此峡相去六七十里,始入为东、西峡,中转为南、北峡,中无居庐,丛木亏蔽,两旁为瑶、壮窟宅,故为暴。便伐木开道,因泉置屯,则亦丹崖、钓台、胜概所丽矣。今碧滩之上,置镇峡堡,声势甚孤,恐怠玩之后,不足以震慑戌心也。出峡,又西南循山下,十五里抵浔州,已暮,泊于大北门。

大藤峡东抵府约三百余里,乃漓、柳二江之夹中也。两江瑶贼皆甚猖獗,屡征之后,今两江晏然。当其猖獗时,贼东西相结,盖中有力山焉。东助府江,西援藤峡,互相窜伏,所谓狡兔之三窟也。王新建讨定之后,当有布置,俟考之。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大藤峡的描述(潘大林摄)

——这一天,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随着滚滚的波涛,小舟就像一片随波逐流的树叶,时而穿过翻滚的漩涡,时而闪过嶙峋的岩石,时而滑下险峻的急流,时而漂荡在一片看似平缓的水面上。船老大显然经常走这条水路,尽管熟悉,但复杂的水情,仍然使他双手紧紧抓住舵把,眼睛紧盯着前方,生怕有什么闪失。徐霞客靠窗而坐,望着两岸逶迤而来的群山,一会支颐沉思,一会奋笔疾书。他面前是一沓雪白的纸,纸的反光,更使他的脸颊增添了几分清癯。

他还不时走出船舱,向船老大询问周围的有关情况,路程、山势、水向、居民、历史、风俗等,无一不在询问之列。船老大很是惊奇于他对本地情况的熟稔,问他:“你是第几次到大藤峡来了?”他笑笑,说:“哪有第几次啊?我这还是第一次到这里来呢!”“第一次?”船老大更惊奇了,“第一次就对这里的情况那么熟悉?奇了!”——他哪里知道,为了做好旅行的准备,徐霞客早就通读了不知多少前人的有关典籍!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啊!

因而就是这一天的日记,成了400年前的古人留给后人对于大藤峡最为详尽的描述和阐释。一是它记录了大藤峡的来龙去脉,二是描述了沿岸的山形地势,三是叙述了大藤峡的历史遗迹,四是分析了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地理因素,五是表述了自己对大藤峡形势的判断和忧虑。

对于传说中曾经横跨大藤峡上的大藤,审慎的霞客先生用的也是别人的说法:“云昔有巨藤横驾江上。”此后数百年以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无法眼见的事,就越来越不敢轻下断语了,叙述者只好使用一种比较含糊的策略,用“据说、据传”这类用语。

对这根曾经十分敏感地牵扯过大明王朝的神经的大藤,笔者以为,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证实这根大藤曾经存在过,但我们同样无法证实这根大藤在历史上的子虚乌有。对于无法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历史考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说有易、说无难,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还在利用这段大藤为这段险恶的江流确定了名字。

大藤峡的出现始于激烈的地壳运动,四亿年前的“广西运动”,使包括桂平在内的广西大部分地区开始升起,但到了三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陆地再次沉下海底。到了三叠纪末期,一次更强烈的印支运动,终于使八桂大地摆脱了海水的浸泡,上升成了陆地。

而到了侏罗纪末至白垩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广西这块土地上便出现了众多的崇山峻岭和河流盆地,刻画出了广西地形的大致面貌。此后形成的从贵州奔泻东来的黔江,纵情地切割着八桂大地,以数千万年的耐心和毅力,在武宣桂平一线雕琢出了鬼斧神工的大藤峡,奔腾的江水冲峡而出,激情迸发。或许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条形体巨大的藤蔓横在山间,当江水把山谷冲成巨峡时,这条大藤就成了一道天然的桥梁,横亘在峡谷之上,人们因之命名为“大藤峡”。

大藤峡所处的黔江,指的是从武宣三江口到桂平三江口的这段江流,全长122千米,流域面积196255平方千米,它又分成两段,上段为三江口到勒马段,河谷开朗,河宽300至600米。勒马以下的大藤峡,两岸有丹霞地貌,丛山峻岭,河床狭窄,河流迂回曲折,两岸高岩峭壁,河面一般只有200至300米,最窄处仅有百余米。河岸的突然收窄,使水如飞跑的怒马群,争相冲突奔涌,在此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激流,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成了红水河梯级开发电站最后一级的开发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广西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16090兆瓦,其中近71%集中在红水河段,红水河梯级开发河段从南盘江的天生桥到黔江的大藤峡,全长1050公里,总落差756.6米,可开发利用水能约13030兆瓦,建设的10座梯级电站中,装机1000兆瓦以上的有5座。红水河是我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被誉为水力资源的“富矿”,是水电开发、防洪及航运规划中的重点河流。梯级电站建成之后,将有效地改善华南、西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益,并拉开华南电网“西电东送”的序幕。全流域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最大且调节性能最好的关键性、控制性骨干枢纽——龙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已于2009年底全部竣工,标志着红水河这一中国水能“富矿”的开发利用步入高潮。

而大藤峡这个造福于数百万人的重大工程的建设,将为这高潮的结束画上一个圆满的大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