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文章 中职生在求职中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心态

中职生在求职中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心态

时间:2022-10-15 励志文章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中职生的求职过程中,良好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择业,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双向适合的状态,即自己适合的职业和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我们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做到“知己”,缺乏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与科学的自我定位,而是盲目地乱碰乱撞,失败与失望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我们在求职前一定要弄清楚的问题。橱窗1与2所表示的个人特征共同点是业已为自我所认知,故在自身认知中属已知范围。

三、转换角色,调整心态

要么你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拿破仑·希尔

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

———林肯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戴尔·卡耐基

同学们,弹指一挥间,我们即将结束自己在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离开老师,告别同窗好友,开始人生的一次“蜕变”。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堂走进职场。尽管每个人对未来工作都怀着不同的感情,但希望职业生涯有个良好开端的愿望是共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如何在第一份工作中与同事处理好关系,早日成为受欢迎,并能独当一面的职场新人呢?

学习的教室被工作的车间与办公室替换,学生的身份被现实的从业者身份顶替,“同学”被“新同事”的称呼所取代……课堂变职场,学业变职业,这一系列的改变对于即将毕业就业的我们来说是必然出现的,而我们的主动适应则是必须的,别无选择的。我们必须迅速确定新的社会角色意识,明晰社会对职业角色的期望,按照社会与职业岗位对角色的要求来塑造自己,转换角色,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对我们所担任的新的职业角色的认同,从而在新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

【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都是做生意的。大儿子卖雨伞,供人们遮雨使用;二儿子卖草帽,供人们遮太阳使用。天下雨的时候,老太太“忧心忡忡”,担心二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去;天晴的时候,老太太“心事重重”,害怕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

久而久之,老太太生了病,病得很严重,无论吃什么药都无济于事。

她的病被一个心理医生知道了,于是就对她说:“你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天晴的时候,您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的草帽会卖得很好;天下雨的时候,您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的伞会卖得很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这位老太太的心态调整过来,病也慢慢好了。

你能说出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吗?

这是一个近乎笑话的寓言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用的东西:正面心态或积极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我们中职生的求职过程中,良好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那么,我们中职生在求职中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心态呢?

(一)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

择业的过程既是一个寻找与选择职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择业,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双向适合的状态,即自己适合的职业和适合自己的职业。有的职业有许多人羡慕或有许多人适合,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因此在择业前有必要从多方面了解自己,对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职业兴趣、价值观、角色兴趣等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从自我评价出发进行准确的自我职业定位。如果我们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做到“知己”,缺乏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与科学的自我定位,而是盲目地乱碰乱撞,失败与失望是可想而知的。

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职业兴趣、价值观、角色兴趣如何?自己的择业倾向是怎样的?自己在哪些职业方面有潜力?这是我们在求职前一定要弄清楚的问题。为此,我们先来测一测。

职场小贴士

认识自我———橱窗分析法

在自我认识坐标系中,横轴正向表示别人了解,纵轴正向表示自己了解,负向则反之,这样就把自己和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划分为四个部分:

自我认知橱窗

img31

橱窗1表示自己与他人都了解的部分,称为“公开我”,意即自我展示在外、为大家所了解的各种特征。

橱窗2表示自己了解、但他人不知道的部分,称“隐私我”,意即属于个人隐私而不为他人所知的特征。

橱窗1与2所表示的个人特征共同点是业已为自我所认知,故在自身认知中属已知范围。

橱窗3表示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部分,是自我的潜在特征,称为“潜在我”,是尚待开发和发掘的部分。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对“潜在我”的认识是自我认知的重点之一。

了解“潜在我”的主要方法有积极暗示法等。积极性暗示就是通过语言、表情、环境等暗示手段调节自己的心态,给潜意识输送积极的信息,增加自己对成功的期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这将使一个人能以高度集中的精力富有效率地工作。

橱窗4称为“脊背我”,表示自己不知道、但为他人所了解的个人特征。对一个人来说,能否尽量减少“脊背我”是对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一个标志。只有“脊背我”越少,人对自我的认识才会尽可能与社会、与他人的看法相符,才能更真实地认识自己。

请对以下的题目回答“是”或“否”。这个测试的答案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了解你的倾向。

(1)当你看一本有关谋杀案的小说时,你是否能在作者未告诉你之前便知道谁是嫌疑人?

(2)你很少写错字、别字?

(3)你宁愿参加音乐会而不待在家里闲聊?

(4)墙上的画挂歪了,你会想着去扶正吗?

(5)你宁愿读一些散文或小品文而不去看小说?

(6)你常记得自己看过或听过的事?

(7)宁愿少做几件事,但一定要做好,而不愿意马马虎虎多做几件事?

(8)喜欢打牌或下棋?

(9)对自己的预算均有控制?

(10)喜欢学习,明白能使钟、开关、马达发生效用的原因?

(11)喜欢改变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惯例,而使自己有一些充裕的时间吗?

(12)闲暇时,比较喜欢参加一些运动,而不愿意看书?

(13)对你来说数学难不难?

(14)你是否喜欢与比你年轻者在一起?

(15)你能列出五个你自认为够朋友的人吗?

(16)对一般你可以办到的事是乐于帮助别人还是怕麻烦?

(17)不喜欢太琐碎的工作?

(18)看书看得快吗?

(19)你相信“小心谨慎,稳扎稳打”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吗?

(20)你喜欢新朋友、新地方或新的东西吗?

评分:

1.圈出全部答“是”的答案。

2.算算前十题中有几个“是”的答案。(第一组)

3.算算后十题中有几个“是”的答案。(第二组)

4.比较这两组答案。如果第一组中的“是”比第二组中多,那么表明你是个精细的人,能从事须具有耐心、缜密的研究工作,诸如医生、律师、科学家、机械师、修理人员、编辑、哲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等。

如果第二组中的“是”比第一组多,表明你是个知识广博的人,最大的长处在于与人交往。你较适合从事的工作包括人事、顾问、体育教练、计程车司机、服务员、演员、推销员及广告宣传的执行者等。

如果你在两组中的“是”大致相等,那就表明你不但能处理琐碎的事,也能较好地和别人共事相处。适合你的工作包括护士、教师、农民、建筑工人、秘书、商人、美容师、艺术家、讲师、图书馆管理员、政治家等。

在自我评价中,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一下自己的能力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推理决策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创造能力、忍耐能力、体力等。

其次是确认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特性一般有以下一些类型:领导型、科研型、艺术型、安全保卫型、机械型、服务型、营销型、生产型等等。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使你既能干又有奔头。

再次是角色兴趣。每一行中有多种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角色。分析一下自己对哪些角色感兴趣,是对人的兴趣(以人为工作对象);还是对物的兴趣(以具体物为工作对象);是对数值的兴趣(处理具体数字资料);还是对观念的兴趣(考虑抽象观念的工作,如艺术家、文学评论家等)。在了解了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再了解自己对工作角色的兴趣,就可以解决自己到底最想干什么的问题。

【案例】

有一个青年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会计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为了考取会计师资格夜以继日地读书,但是考了几次,都没有通过,他非常苦恼。实际上,该青年并不喜欢当会计,每次学习时都心不在焉。他喜欢从事富有创意性的工作,因此他接受了别人给予他的建议:“试着转换人生的方向。”

img32

后来,这个青年以园林建筑师的身份进入了一家园林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设计就在比赛中获了奖。

现在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园林设计师,备受公司的器重,事业蒸蒸日上。

要想成功,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特别卖力,特别有激情;而被迫做事,则无法产生干劲,更不会有创造性,因此要想事业有成,就一定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心情愉悦地去工作。

职业定位反映了求职者对未来职业的理想,包括对职业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接受培训、个人发展等的期望。职业定位应综合职业的多种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到人职匹配,即定位于适合自己、自己也适合的工作。切忌盲目地以工资收入高低、工作是否轻松、工作环境优劣等作为定位的标准。在职业定位方面,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当前的身份和当前的能力现状:我们是职业学校学生,我们是初出茅庐的求职者,我们工作经验匮乏,我们学历不高,我们专业知识不厚,我们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才能增加我们就业的成功率。

【案例】

在大学期间表现优良的小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成绩优秀,在大三时入了党,可以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他性格比较外向,热情开朗,充满朝气。在毕业择业时,小陈作出了一个选择———进国家机关。因为当时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进入党政机关做一名公务员,小陈主要是受同学的影响而将机关当作自己择业的首选。几经周折之后,小陈终于进入某部委机关工作。但严谨而有些刻板的机关工作和生活与小陈的性格格格不入,他自己也未能及时调节好心态。两年下来,自己觉得身心俱惫,郁郁不得志,只好辞职另谋事业———与此同时,他的大学同学多数已在单位成为骨干或中坚。所以说,小陈在职业、事业上的第一次选择是失败的。

你知道小陈的第一次选择为什么失败了?

小陈为什么会遭受人生事业的重大挫折?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他对自己没有正确而恰如其分的认识,他在既不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又没摸透自己能力水平的情况下,随大流地迈出了人生事业第一步。

客观评价了自我后,请记住美国名人卡耐基的名言:“你若不能做一条大路,那就做一条小径;你若不能做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不能以大小决定你的输赢,但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你。”

(二)摒弃不良的择业心理

【案例】

春萍落选的原因

春萍是某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品学兼优,不但仪表仪态好,而且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都非常突出,获取了普通话、英语导游员资格证、英语三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乙)证书,并多次在学校的各项学生活动竞赛中获奖,她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在选择工作时,春萍凭着自己的优越条件,每次去面试,必先向单位提出自己的要求:月薪1500元以上,岗位至少是部门经理等。结果每次她的要求还没有提完,就被用人单位委婉地拒绝了。

找一份工作环境优美、收入高、工作轻松的好工作,是人人都向往的,在择业时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这对于即将步出校园,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经历积累的我们是不现实的。我们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主要从事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最基层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立足基层,从最底层做起,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

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我们可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产生很多不良的求职心理。

1.功利心理

有的同学在就业选择时,一味看重薪水酬劳、经济收入、行业地位,追逐功利,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自己所学的专业,牺牲自己的人格。这种心理虽然能够使自己得到部分眼前利益,甚至是炫目的收获,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渴望和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当意识到事业才是人生永恒的支柱时,烦恼便会产生。贪图优裕和享乐而放弃事业,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2.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当断不断、患得患失,只会错过机遇。很多同学在选择职业时,没有专一的定向,不现实地期盼“鱼与熊掌兼得”,或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还有更好地在后面。因而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能果敢地选择,结果错失良机。

3.从众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走,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忘记了自己的择业准则和职业生涯目标,“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一个劲地挤向人气旺的用人单位或者是所谓的“热门”行业。

4.依赖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一些中职同学受“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的庸俗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为此,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时根本不做认真的准备,疏于对求职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也没学习到择业技能,眼巴巴地等着自己的父母和亲友的关系发生作用,把自己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或者说完全被动地等待学校就业办的推荐,自己不主动出击,积极竞争,而是消极坐等。这种依赖的心态对择业是有害的。即使是少数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谋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如果不作个人努力,迟早也会“兵败城亡”。

5.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焦虑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在择业过程中,有些同学由于他人不客观评价的无形压力以及对自己缺乏信心,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同学,尽管具备一定的实力与优势,但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过于保守,面对激烈的竞争,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特别看到现在就业大军中高学历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后,更是丧失了竞争的勇气,总是临阵退缩,放弃了许多很好的机会;或者一到笔试或口试的现场,就心里发憷,先被自己打败了,神情紧张,心神不安,面红耳赤,举止拘谨,谈吐失常,最后在求职中一败涂地。

6.挫折心理

求职择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笔试和面试,而选择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暂时被淘汰和落选是很正常的。有的同学缺乏这种心理准备,在经过精心准备的应聘后未能被用人单位选取,或者被主考官的评价打击后就一蹶不振,完全丧失自信心,陷于深深的挫折煎熬中,没有勇气再去面试。

7.攀比心理

同学,你有这样的不良心理吗?

在中职生中有许多同学怀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怎么也不能到这样的单位去,我们班某某都到什么样的单位去了,我在校时总比他们强得多吧,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在最后关头比他们差。”这种想法强烈地反映了同学之间就业时攀比嫉妒、强求平衡的心理。在他人不知的情况下,一些同学已经强行地将某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就业标准,对平时考试成绩不如自己,或者证书没自己多的同学找到了比自己好的工作尤其不能平衡。在相互攀比中一点点延误时机,丧失了一次次就业的大好机会。

这些不良心理或多或少在我们同学中存在,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现出来,就是它们在制约着我们的选择,延误着我们的行动,影响着我们的就业,我们应毫不迟疑地摒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