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第二节积表研究区地层序列

第二节积表研究区地层序列

时间:2022-01-26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四川省岩石地层和湖北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的基础上,以1∶5万、1∶25万、1∶20万地质图为底图,通过剖面综合研究、地层区域对比,参照最新国际地层表和全国地层指南,对三峡库区宜昌—重庆段的岩石地层单位和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
地层序列_三峡库区宜昌重

第二节 地层序列

除缺失下志留统上部—下泥盆统外,南华纪至白垩纪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长江三峡地区乃至华南地层古生物学及基础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另外,在黄陵背斜核部有少量前南华纪变质地层残留,宜昌以东地区出露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第四系则沿长江及其支流的两岸、山间沟谷及江汉盆地边缘分布。在四川省岩石地层(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7)和湖北省岩石地层(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6)清理成果的基础上,以1∶5万、1∶25万、1∶20万地质图为底图,通过剖面综合研究、地层区域对比,参照最新国际地层表和全国地层指南,对三峡库区宜昌—重庆段的岩石地层单位和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表1-1)。

一、前南华系

前南华系仅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的黄陵背斜核部,为中太古代—中元古代的变质岩系,该变质岩系被黄陵花岗岩岩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中太古代野马洞岩组(Ar2y)出露于黄陵背斜北部,多呈大小不等的包体群赋存于东冲河片麻杂岩、晒家冲片麻岩中,常见与交战垭超镁铁质岩共生。受后期岩浆作用及变形变质改造,这套变质岩系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连续,?较集中分布于圈椅岩体周边的野马洞、白果园等地。主要为一套混合岩化的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和黑云片岩。主要遭受角闪岩相变质,岩组内部层序受变形作用改造,不具原始叠置关系。原岩恢复为一套拉斑玄武质—英安质火山岩建造,成岩年龄在2 913±~3 166±25Ma(凌文黎等,1997)。

古元古代小以村组(Pt1x)因受后期岩浆侵入和构造改造,断续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西南缘,为一套由变质铝质沉积岩组成的类孔兹岩系。由富铝片岩-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类、长英质粒岩类、斜长角闪岩类、大理岩和钙镁硅酸盐岩类四类岩石组合而成。原岩主要为长英质细砂岩和黏土质粉砂岩及黏土岩,属于以花岗质岩石为蚀源区的细陆屑沉积,原岩建造中的夹层为含泥质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钙质粉砂岩及页岩、碳质页岩,夹少量铝、铁、硅质化学或胶体沉积。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滹沱纪。

中元古代庙湾岩组(Pt2m)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西南缘、东北缘(又称为力耳坪岩组),为一套厚度大、岩性单一、具条纹条带构造的斜长角闪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石英岩之地层体。原岩为基性岩类(基性超浅成侵入岩或基性火山岩)夹少量杂砂岩,产丰富的疑源类化石,另据庙湾岩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 605.5±81Ma,将庙湾岩组形成的地质时代归入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

神农架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中元古代郑家垭组、石槽河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

郑家垭组(Pt2z)为一套陆源碎屑—火山岩建造,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状杂砾岩、含砾砂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物;中部为深灰—灰黑色泥质碳质粉砂岩、页(板)岩、硅质岩夹灰绿色火山凝灰岩,为陆棚边缘—盆地相沉积;上部为深灰色中薄层碳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灰白色中层状石英砂岩,为滨外陆棚—滨岸沉积。

表1-1 研究区地层序列

img7

续表1-1

img8

石槽河组(Pt2s)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石组合,下部为白云岩角砾岩、含砾白云质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和角砾状灰岩、微晶灰岩及炭泥板岩,属台地-台缘斜坡相沉积;中上部为灰色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硅质条纹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纹层状细晶白云岩、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夹少量砾屑砂屑白云岩,为开阔台地相沉积;顶部以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粉砂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属局限台地-泻湖相沉积。

大窝坑组(Pt2dw)下部为杂色硅质砾岩、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紫红色粗-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碳泥质页(板)岩,属滨岸沉积;上部为灰-浅灰色薄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条带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含砾屑砂屑鲕粒白云岩、中厚层细晶白云岩等,属局限台地-台缘浅滩相沉积。

矿石山组(Pt2k)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下部为灰黑色砂岩、粉砂岩、碳泥质页(板)岩夹赤铁矿层,局部夹薄层硅质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巨厚叠层石白云岩、纹层状白云岩、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砾屑砂屑白云岩,属开阔-局限台地相沉积。

青白口纪马槽园组(Pt3m)仅见于黄陵背斜西北缘,主要为一套白云质砾岩;白竹坪火山岩建造群(Pt3b)仅分布于远安县白竹坪,下部为一套变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变沉酸性岩屑凝灰岩、流纹岩(或安流岩)、含黄铁矿绢云板岩、含黄铁矿钠长浅粒岩(变酸性凝灰质含砂粉砂表岩)和粉砂质板岩等浅变质或未变质的火山碎屑岩建造,上部为厚度较大的含碳绢云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岩石中可见变余水平层理、变余交错层理。原岩为海相陆源碎屑沉积的泥砂质岩类。

二、南华系—震旦系

南华系—震旦系主要见于研究区东部黄陵背斜和长阳背斜核部,自下而上为南华纪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和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其中古城组、大塘坡组仅见于长阳县古城一带。

莲沱组(Nh1l)由一套河流相的紫红色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组成,与下伏黄陵花岗岩或变质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古城组(Nh2g)为一套灰绿色冰碛砾岩、含砾杂砂岩,其底以出现粉砂岩、细砂岩与莲沱组整合接触;大塘坡组(Nh2d)主要为一套深灰至灰黑色碳质泥岩、含碳质粉砂岩夹菱锰矿,为间冰期发育于陆棚之上的局限盆地沉积;南沱组(Nh3n)为一套灰、灰绿色含冰碛砾岩、含砾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组合,其整合于大塘坡组或平行不整合于莲沱组之上,为三峡及周边地区最为常见的新元古代“雪球地球”的沉积记录。

陡山沱组(Z1d)底界以“盖帽白云岩”出现为标志(被认为是新元古代环境变迁的产物,Kennedy,1996)。往上以灰至深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夹灰黑色含碳质泥岩、灰色中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与灰黑色薄层状碳质泥岩互层为特征,属开阔-局限台地沉积,为区域上重要的磷矿、银钒矿含矿层位;灯影组(Z2∈1d)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白云岩、富藻条纹状白云岩、鲕状(或豆状、葡萄状)白云岩、核形石白云岩、硅质纹带或结核状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白云质磷块岩、深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等,总体上具“两白夹一黑”的特征,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白马沱段,属开阔-局限台地沉积,为研究区内重要的铅锌矿含矿层位。按最新的寒武纪划分方案,寒武纪底界位于灯影组白马沱段的中部。

三、寒武系

寒武系主要沿黄陵背斜、长阳背斜、长乐坪背斜和香龙山-五龙背斜核部分布,少量出露于中梁背斜、接龙背斜核部。主要为一套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可划分为牛蹄塘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娄山关组,底界与灯影组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各组为连续沉积。

牛蹄塘组(∈2n)主要为一套灰黑色白云质粉砂岩、碳质页岩、泥晶灰岩,底部夹少量灰黑色中—薄层状硅质岩、黏土质硅质岩,该组底部的黑色岩系为区内重要的钒钼矿赋矿层位;石牌组(∈2s)由灰-灰绿色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透镜状薄-中层豆粒鲕状灰岩、生物屑灰岩等组成;天河板组(∈2t)由浅灰色薄层灰泥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砾屑灰岩、鲕粒灰岩,夹少量灰质白云岩、钙质泥岩组成;石龙洞组(∈2sl)主体岩性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粉晶白云岩、含残余砂砾屑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亮晶鲕粒砂屑白云岩、豆粒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夹古喀斯特岩溶角砾岩;覃家庙组(∈2q)主要为灰-深灰色薄中层-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白云质泥岩,夹块状白云岩角砾岩;娄山关组(∈3-4O1l)主要由浅灰-灰色厚层含砾砂屑白云岩、灰质泥晶白云岩、叠层石白云质灰岩、叠层石白云岩、粒泥灰岩及白云质泥岩组成,本组时代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早期,是一个穿时较长的岩石地层单位。

四、奥陶系

奥陶系与寒武系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出露于研究区东部黄陵背斜、长阳背斜核部和周缘,主要为一套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夹泥质岩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和五峰组,底界及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南津关组(O1n)岩性组合具三分性特征,下部和上部基本相同,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砂砾屑生物屑灰岩、砂砾屑灰岩、亮晶砾屑生物屑鲕粒灰岩、亮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夹灰色、黄绿色页片状钙质泥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粉晶灰质白云岩、砾屑灰质白云岩;分乡组(O1f)为灰绿色页片状钙质泥岩与深灰色中厚层状亮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鲕粒砂屑生物屑灰岩、砾屑生物屑灰岩不等厚互层;红花园组(O1h)主体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块状生物礁灰岩、亮晶生物屑砾屑灰岩、生物屑砂屑细晶灰岩、含生物屑粒泥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大湾组(O1-2d)为灰绿-紫红色薄中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生物屑砾屑灰岩、含海绿石亮晶生物屑砂屑灰岩、含泥质瘤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瘤状灰岩、瘤状生物屑灰岩不等厚互层,中下奥陶统界线位于该组中下部,中奥陶统大坪阶底界GSSP剖面为研究区宜昌黄花场剖面;牯牛潭组(O2g)为浅灰-灰色、浅紫红色中厚层状瘤状泥晶灰岩、瘤状生物屑泥晶灰岩、泥质条带瘤状灰岩不等厚互层,夹钙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庙坡组(O2-3m)为灰黑页片状钙质泥岩夹深灰色中薄层状含碳质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宝塔组(O3b)为灰色中厚层状“龟裂纹”泥晶灰岩夹薄中层状瘤状泥晶灰岩,“龟裂纹”构造发育为其重要特征;临湘组(O3l)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瘤状泥晶灰岩夹少量灰色龟裂纹灰岩及泥岩,顶部见极薄层泥质粉砂岩;五峰组(O3w)为灰黑色薄层至中厚层状含放射虫粉砂质硅质岩、泥质硅质岩、硅质岩,夹少量灰黑色薄层页片状碳质泥岩、钙质泥岩及灰白色黏土岩。

五、志留系

志留系出露于研究区东部黄陵背斜东西两翼、长阳背斜、长乐坪背斜、恩施-建始背斜核部和周缘,另有少量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羊角背斜和华蓥山背斜核部,为一套陆棚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罗惹坪组、纱帽组,底界及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龙马溪组(S1l)由底部的黑色页岩、粉砂质泥岩与上部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薄层或透镜体组成;罗惹坪组(S1lr)主体岩性变化不大,为一套黄绿色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的碎屑岩地层,顶底见厚度不一的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礁灰岩;纱帽组(S1s)为灰绿色薄中层-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组合,近顶部局部可见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砾屑白云质灰岩或粉晶灰岩。

六、泥盆系—石炭系

泥盆系与石炭系仅分布于研究区中东部,与志留系相伴出现,分为云台观组、黄家磴组、写经寺组、梯子口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大埔组和黄龙组,为一套三角洲—滨岸—混合陆棚相沉积。其中大部分地区仅出露云台观组、黄家磴组和黄龙组。

云台观组(D2y)以灰白色块状-厚层状细粒石英岩状砂岩为主,夹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含砾石英细砂岩,与下伏志留系平行不整合接触;黄家磴组(D3h)为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多层鲕状赤铁矿层,为鄂西地区“宁乡式”铁矿的含矿层位之一;写经寺组(D3x)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砾屑灰岩、薄层状泥质灰岩、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组合,夹紫红色鲕状赤铁矿层,也是鄂西地区“宁乡式”铁矿的含矿层位;梯子口组(D3C1t)为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杂砂岩与灰黑色-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泥晶灰岩或粉晶白云岩;金陵组(C1j)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高骊山组(C1g)为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合;和州组(C1h)底部为深灰色、灰色中薄层状含泥质生物屑泥晶灰岩夹薄层泥岩,往上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灰绿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大埔组(C2d)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块状残余砂屑粉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夹泥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角砾;黄龙组(C2h)为灰色厚层-块状泥晶生屑砂屑灰岩、泥晶含砾屑砂屑灰岩、厚层状泥晶灰岩及块状粗晶灰岩,其顶部常发育古岩溶剥蚀面。

七、二叠系

二叠系出露于研究区东部黄陵背斜、长阳背斜、五峰背斜、仁和坪向斜、恩施-建始背斜两翼和周缘,另有少量分布于研究区齐岳山背斜和方斗山背斜、华蓥山背斜核部,包括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孤峰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

梁山组(P1l)由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状砂岩、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灰黑色页片状碳质泥岩夹煤层组成,为区域上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栖霞组(P2q)为深灰色中层-块状泥晶生物屑灰岩、含遂石结核生物屑泥晶灰岩、似瘤状生屑粒泥灰岩、灰黑色瘤状生物屑泥质泥晶灰岩夹薄层状碳质泥岩;茅口组(P2m)以灰色厚层-块状生物屑泥粉晶灰岩、含燧石结核生物屑泥粉晶灰岩为主;孤峰组(P2g)主体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黑色薄中层状硅质岩夹碳质泥岩,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与灰黑色薄层状碳质泥岩不等厚互层;龙潭组(P3lt)为灰色、灰黄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杂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色页片状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互层,夹薄煤层,为研究区另一重要含煤层位;吴家坪组(P3w)为灰-深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的生物屑泥粉晶灰岩,灰白色厚层状含方解石晶洞白云质灰岩,夹灰黑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大隆组(P3d)为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粉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和黏土岩。

八、三叠系

研究区三叠系大面积出露于东部利川-巴东复向斜、恩施-建始向斜及西部华蓥山背斜、铜锣峡、明月峡、方斗山等背斜核部,分布范围较广,自下而上分为大冶组、嘉陵江组、巴东组、须家河组。

大冶组(T1d)以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蠕虫状灰岩为主,夹中厚层状砂屑鲕粒灰岩、灰黄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嘉陵江组(T1j)岩性三分性明显,上部、下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盐溶角砾岩夹泥质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蠕虫状灰岩,夹少量砂屑鲕粒灰岩及钙质泥岩,为重要的含膏盐层位。巴东组(T2b)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出露齐全的地段岩性明显可分为五段,一、三、五段以灰色薄中层至厚层状岩泥晶灰岩、生物屑灰岩、泥质泥晶灰岩为主,夹钙质泥岩,二、四段以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为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巴东组在较多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李旭兵等,2008;赵小明等,2010)。须家河组(T3J1x)以灰黄、黄绿色中厚层-块状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灰黄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为研究区重要的含煤层位。

九、侏罗系

侏罗系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复向斜核部及中部利川盆地、东部秭归盆地之中,为一套陆相盆地碎屑岩建造,分为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自流井组(J1z)由一套滨湖-浅湖相砂页岩及含介壳粉砂岩、介壳灰岩组成,按岩性特征分为四个段,珍珠冲段主要由黄灰色、灰绿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东岳庙段主要为灰色钙质粉砂质页岩夹灰岩,马鞍山段主要为一套杂色泥岩及粉砂岩,大安寨段主要为深灰色页岩及含介壳灰岩;新田沟组(J2x)为一套浅湖相页岩及砂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灰色薄层状页岩,夹介壳粉砂岩及介壳灰岩透镜体,由下往上砂岩增加,页岩减少;沙溪庙组(J2s)为一套河流、洪泛盆地-浅湖相砂、泥岩沉积,下部为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厚层状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上部以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绿色厚层至巨厚层状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遂宁组(J3s)为一套河流-洪泛盆地相泥岩及砂岩沉积,下部以砖红色、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薄层粉砂岩为主,夹灰紫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砖红色、灰紫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组;蓬莱镇组(J3p)为一套河流-洪泛盆地相泥岩及砂岩沉积,下部以紫红色、砖红色泥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白色块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上部以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为主,夹含紫红色、砖红色含钙质或钙质结核的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十、白垩系-古近系

研究区白垩系主要出露于三峡东部地区的建始盆地、恩施盆地、仙女山盆地及江汉盆地中,为一套陆相盆地红色碎屑岩系,由下而上划分为石门组、五龙组、罗镜滩组、红花套组和跑马岗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门组(K1s)为紫红色厚-巨厚层状巨-中粗砾岩,夹含砾粉砂岩透镜体或薄层;五龙组(K1w)为紫红、棕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细砂岩,间夹砾岩、薄层泥质粉砂岩等;罗镜滩组(K2l)为灰红、紫红色厚-巨厚层块状粗-中砾岩,夹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透镜体;红花套组(K2h)以棕红、砖红色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透镜状细砾岩;跑马岗组(K2p)为灰绿色薄-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粉砂岩互层。

古近系仅见于研究区东部江汉盆地西缘的宜都县洋溪-红花套一带,为一套湖缘相红色细碎屑岩系沉积,可划分为龚家冲组、洋溪组、牌楼口组。

龚家冲组(E1g)以棕红色厚层-块状砾岩、角砾岩或砂砾岩为底,其上主体为杂色中-细粒碎屑岩夹钙质结核泥岩和粉砂岩,偶夹灰白色薄-中层状泥灰岩透镜体;洋溪组(E2y)以灰褐色、淡红、灰白色中层状泥粒灰岩、粒泥灰岩为主,夹灰绿、紫红、黑褐色泥岩,上部偶夹棕红色粉砂岩;牌楼口组(E2p)为灰黄、浅紫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夹泥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等。

十一、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江汉盆地西缘,西部山区仅于河流与山间谷地之中零星分布。具有物质成分复杂、成因类型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大等特点。根据沉积物组合特征,按其时代顺序由下至上可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多为冲积成因,另有少量风成堆积、洞穴堆积及冰川堆积等;全新统可分为冲积、洪冲积、残坡积、风成堆积等多种成因类型。

更新统冲积层(Qpal)主要分布于宜都云池、梅子溪等地,以云池赵家院子发育最好。具明显冲积相二元结构。上部为棕红色半成岩粉砂及细砂,夹砾石层和淤泥质粉砂,顶部见铁锰质薄壳。中、下部主要为较厚的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为主,其次为灰岩、火成岩等,并含少量玛瑙;砾石磨圆度好,多呈浑圆状或椭圆形,各自长轴略近水平展布,并稍有倾斜;砾径1~10cm,砂质胶结,分选中等,砾石层中夹透镜状砂体。以冲积成因为主,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构成长江高级阶地。

更新统风成堆积、洞穴堆积、冰川堆积等在研究区出露较少,图面无法表达,但风成堆积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次对产于重庆巫山和秭归势大岭的风成黄土进行了重点研究。

全新统冲积层(Qhal)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支流沟谷地带。主要为灰白色粉、细砂层,泥质粉砂层、亚黏土层、亚砂土层,常于底部见砂、砾石层。组成河漫滩和Ⅰ级阶地。

全新统洪冲积层(Qhpal)主要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为浅灰色含砂质亚黏土、亚砂土,常含零星砾石。组成Ⅰ级阶地和岸坡。

全新统残坡积层(Qhedl)分布于丘陵、山区的坡脚地带,由浅黄灰色亚砂土、含砾亚砂土、亚黏土,棕黄色、褐黑色含铁锰质黏土组成,含砾亚砂土多见于山体下部。组成Ⅰ级阶地和高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