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自然地带性的实质

自然地带性的实质

时间:2022-01-23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前已述及,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发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能源,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的基本因素。此外,地球自转造成地表流体,包括气团、洋流等发生偏转,同样也增加了地带性图式的复杂性。
自然地带性的实质_自然地理学

一、自然地带性的实质

地球表层系统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是由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发展的主要能源决定的。前已述及,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发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能源,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在这两个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这是地球表层系统地域分异规律本质的概括,其他分异规律是此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或由此派生。

(一)地带性

所谓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的基本因素。正因为地球呈球形和阳光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因此必然要影响它的辐射通量密度,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方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再加上地轴与黄道面约成66°33'的交角,导致了季节变化,增强了地带对比,使地表地带分布复杂化。此外,地球自转造成地表流体,包括气团、洋流等发生偏转,同样也增加了地带性图式的复杂性。

人们通常根据热量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见表15-1)。

表15-1 热量分带

img218

①热量分带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地带性分布。

(二)非地带性

所谓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有规律分异。非地带性原指非纬度地带性,若按照广义理解,凡是导致自然景观呈非带状分布的,都叫做非地带性。非地带性有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的、大陆与海洋的起伏以及干湿度地带性等;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地貌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分异现象;小尺度分异涉及岩性、沉积物和处境的差异。

地球表面存在着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由于海陆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引起了能量收支状况的改变,从而导致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扭曲。所以地球表面某些地理地带并不具有连续分布的形式,而往往是断续的。某些类型集中在大陆边缘,另一些又多见于内陆。即所谓“经度地带性”。这种改变和修正产生在太阳能量到达地面之后。因此,就其影响规模而言应该是理想纬度地带分布的次一级形式,是能量重新分配的结果。

地球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当山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垂直分带的规律更迭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形成的垂直分异的基础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直接原因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由于地球表面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构造隆起的山地,所以垂直地带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它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制约下形成的,是在太阳辐射能量达到地表以后,因高度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能量和水分再分配的结果,是基本分异背景上派生的规律性地域分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