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

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

时间:2022-01-22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石窟的保护一直是文物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同样,敦煌石窟崖壁目前的整体现状也是历史上多次失稳坍塌后残留而成的。总之,石窟稳定性问题是敦煌石窟本体保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敦煌石窟_石窟岩体结构稳定

1.1.1 敦煌石窟

莫高窟保存在高15~40m、南北长约1 700m的山崖上。按照石窟在崖面上的分布情况,可划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现存487窟,洞窟形制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等,主要用于僧俗礼佛和做佛事活动的场所。北区现存248窟,主要是供僧众生活、居住、习禅,以及死后瘗埋的区域,其形制有禅窟、僧房窟、僧房附设禅窟、瘗窟、廪窟等。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敦煌石窟存在以下问题:石窟壁画和塑像的起甲、地仗酥碱、空鼓、脱落、生物侵蚀病害依然大量存在;石窟崖体存在的风化、开裂、坍塌、渗水病害没有得到彻底根治;文物保护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多场耦合试验、保护材料筛选试验,以及现场模拟试验等研究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

敦煌石窟的保护一直是文物界重点关注的课题。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是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开端。1950年,该所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1—1961年的10年间,研究所组织陆续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建筑,维修加固了3处崩塌崖面和数百个洞窟崖体。1963—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先后分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m长崖面和354个洞窟的维修加固。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改为敦煌研究院,同年完成莫高窟南区南段26个洞窟和172m长崖面的加固工程。198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签订了保护敦煌莫高窟国际合作项目,同年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也签订了合作保护项目,开启了国际合作保护敦煌文物的历程。

“十一五”期间,敦煌研究院继续开展中美、中日合作保护莫高窟项目,重点组织实施了由国家发改委2007年12月批准立项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完成了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建筑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组建,并顺利运行。

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包括:水害问题,虽然该石窟处于干旱地带,但是水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洞窟水汽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诱发的盐类酥碱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基础性的数据仍然需要丰富,破坏过程与机理更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壁画问题,大量壁画不同程度地发育裂隙、裂缝、空鼓、酥碱、疱疹、盐霜、起甲、脱落、变色、褪色、烟熏、微生物、动物和机械损伤等病害;塑像问题,塑像不同程度地存在倾斜、松动、开裂、断裂和残损。壁画颜料层的病害等问题也一直是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直接课题。

敦煌石窟崖壁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大量坍塌破坏。樊锦诗、彭金章、王旭东(2004)在对莫高窟北区研究中发现,该区域石窟在卸荷裂隙与洪水冲刷作用下,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坍塌,对洞窟群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同样,敦煌石窟崖壁目前的整体现状也是历史上多次失稳坍塌后残留而成的。针对敦煌石窟的稳定性问题,李最雄(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前)等组织开展了详细工作,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崖壁稳定性模拟分析、崖壁地震稳定性研究及裂隙灌浆材料实验等。总之,石窟稳定性问题是敦煌石窟本体保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