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誉的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呈蜂窝状排列(图31),在洞窟的前面有一条自南向北蜿蜒曲折的河流,称宕泉河,又称大泉河,河东面是三危山。敦煌莫高窟艺术,经敦煌学专家研究考证,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中期为隋唐两个朝代;晚期为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简介

img33

图31 莫高窟北区石窟群

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誉的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呈蜂窝状排列(图31),在洞窟的前面有一条自南向北蜿蜒曲折的河流,称宕泉河,又称大泉河,河东面是三危山。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当时,有一个名叫乐僔的僧人,手拄锡杖,从东方云游到莫高窟,时值黄昏,忽见鸣沙山对面的三危山顶金光万道,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宛如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图32)。他认为这是一块灵光宝地,于是便四处化缘,募人在鸣沙山陡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作为自己坐禅修行之所。一千六百多年前莫高窟第一个石窟就这样诞生了。不久,一个叫法良的禅师西行到此,在乐僔的窟旁开凿了第二个石窟。从此这个地方渐渐出了名,石窟也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僧人来到这里坐禅修行。以后,随着尊崇佛教的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刺史,不光是僧人,还有文武官吏、豪门望族、普通的佛教信徒,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之心,纷纷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瞻仰礼拜,以积功德,从此敦煌莫高窟掀起了开窟造像的热潮。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的洞窟高达一千余个,层层叠叠的洞窟和木构窟檐、洞窟间的木质栈道,倒映在清波荡漾的大泉河水中,“波映重阁,风鸣树道”,如同仙境,景色十分壮观。莫高窟的洞窟原有前室、后室之分,前室建有木构窟檐,由于崖面坍塌、柱廊腐朽等因,多已不存;只有后室保存完好。一千多年来,莫高窟虽遭到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但仍然完整地保存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连绵1600多年的壁画和彩塑。现存洞窟735个,分布在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有492个洞窟,是僧侣、佛教信仰者礼佛活动的场所,今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图33);北区洞窟243个,近年来,经敦煌研究院专家考证研究,北区洞窟是当时僧侣修行、礼佛、居住和瘗埋的场所,其中有5个洞窟中存有壁画与彩塑(图34)。

img34

图32 敦煌三危山

图33 莫高窟第437窟的木制窟檐-宋

img36

图34 莫高窟北区第63窟内景

由于鸣沙山崖体属玉门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小石粒胶结而成,砾岩粗硬,不宜雕刻石像,所以古人在洞窟壁面上先抹泥粉饰、制作地杖,抚平壁面后,才在墙壁上绘画;在制作佛像时,先用木棍等材料扎出塑像骨架,卷上麦草、芦苇等,最后敷泥造型,敷彩而成。

敦煌莫高窟艺术,经敦煌学专家研究考证,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中期为隋唐两个朝代;晚期为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