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学校园文化

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学校园文化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学校园文化题记:在2013年11月13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和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了“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的启动仪式。在请示省慈善协会同意以后,我们就设计了这项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活动。那么各个高校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就成为我们开展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的抓手。
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学校园文化_善的人生

让慈爱和友善成为大学校园文化

题记:在2013年11月13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和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了“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的启动仪式。陕西省慈善协会刘维隆会长、陕西省高教工委李仲为书记等领导同志、陕西省文化艺术界著名学者肖云儒先生等出席了会议。会后,采访启动仪式的某家媒体记者专门采访了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国庆教授。以下就是采访记录整理后的文字。

记者(以下简称为记):陈主任好!我是省内一家媒体的记者,专门来西北大学采访本次“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您在会上重点介绍了这个大项目的具体内容,所以,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举办“慈善文化进大学”的活动,你们是如何考虑的呢?

陈国庆(以下简称为陈):您好!我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我们的活动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所以我们首先要向您表示感谢。也许这是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与贵媒体之间合作的开端。对于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开展这项大项目之前必须认真思考的。因为在我们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事前认真的思考、安排和准备。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在全省的中小学开展了“慈善读本进校园”的活动,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收到了省慈善协会赠送的关于慈善的图书。我和我们中心的同事还在2013年上半年一起前往渭南参加了省慈善协会在那里举行的渭南实验小学慈善读本进校园,及相关课程的观摩活动。我们全程参与了这项活动,感到在中小学开展这项活动是很有意义、很有成效的。于是,我们就想到也应该在大学里广泛开展慈善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在请示省慈善协会同意以后,我们就设计了这项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活动。

记: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那个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很善良,也比较自我。政治热情降低,对个人的事情非常看重。做慈善志愿者,是不是他们真正志愿的行为呢?

陈:我估计您是20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我对您大学时代的那些学生有一些了解。我在大学里教书有30多年的时间,可以开玩笑地说,我已经教了父子两代人,对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有比较准确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幼稚的,他们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还是学生的那种简单式思维,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观察到他们虽然缺乏政治热情,但是又很善良,很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在带他们外出做社会调查时,就深切感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喜欢与他们相处的主要原因。

记:我听说在此前已经成立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服务分会,也叫陕西省慈善志愿者总队,有很多高校参与其中。

陈:是的。我记得很清楚,陕西省慈善志愿者总队是在2012年3月5日学习雷锋活动日那天正式成立的,随后慈善志愿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参加了这个成立仪式,了解到在这100个慈善志愿者服务队里,有一半左右的大队是由陕西各高校的大学生们组成的。在我印象中有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大学、西安美院、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我在现场看到大学生那样一种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他们一个个大队负责人从省上领导手中接过队旗时兴高采烈的样子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记:有人说,这一代年轻人是“抱大的一代”。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还能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陈:这个说法我也听说过,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跟这一代人的接触比较多,比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且在我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代沟”。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随之改变,这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以过去的老思维、老习惯和老眼光去看待这些年轻人,那就是不合时宜的。我跟年轻人一起做过一些公益慈善活动,看到了那令人羡慕的热情和雷厉风行的举动,我深深感到时代是属于他们的。有的学生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不会做饭,以后去“喝西北风”吧。这是说的风凉话。做饭之事对于聪明的大学生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甚至他们做得比我们做得还要好很多。回想一下,几十年前,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当年也有很大的担心,这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并不是子女们就连做饭的能力都失去了。有些事情需要未雨绸缪,但很多事情却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儿孙自有儿孙福,长辈为他们操心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却不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美好的未来,因为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能力一定是在不断提升。

记:是的,我听到一些人有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大学生们不会连自立能力都不具备的。第二个问题,慈善文化进大学的活动与中小学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陈:这个问题我们也有考虑,就是针对人们的不同年龄而设计的不同活动。小学生是在学习和养成时期,他们需要老师循循善诱,因此他们的慈善文化教育就是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入他们的思想深处。我们在渭南实验小学的课题观摩教学,看到有位女老师把课题教学安排得相当好,有老师的讲解,有学生的回答,有图片的展示,有爱心歌曲的演唱,等等很多的环节。老师讲得耐心、细致,学生听得认真,兴趣盎然。省慈善协会的领导们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观摩时也对老师和学生们的表现产生了兴趣。这次活动对我们设计“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有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们在设计大学的活动时,认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与小学生有很大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那些适合大学生的活动。这样就设计了我在启动仪式上介绍的那些具体活动。这在事先也征求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记:我们陕西省高校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又分散在关中、陕南和陕北十多个城市,在开展各项活动中,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方式能够把大学生们发动起来呢?

陈:我们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本身就是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慈善协会共同设立的,我们在做“慈善文化进大学”的活动时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我们与省内很多大学的老师或学生都有一些联系。尤其是我们与省内各大学慈善志愿者大队的同学们一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我们慈善文化研究中心还曾经对他们进行过一次业务培训。那么各个高校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就成为我们开展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的抓手。明年暑假,我们还将与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对我们的大学生慈善志愿者进行一次培训,培训的名称叫作“青年领袖培训”。

记: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经济领域的生力军,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力量。他们能否成为社会的良知,与开展“慈善文化进大学”有直接的关系。

陈:是的,您能这样认识我们开展的这项“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我感到很高兴。的确如此。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社会的福音。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那么,我们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就有责任把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传给他们,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善的教育。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也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希望通过进大学活动,把中华民族“善”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成为有良知的人,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记: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跟今天的启动仪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的问题是,您对慈善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认识的?

陈: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与“慈善文化进大学”有直接关系。比如,您作为一个媒体人,今天就参与了我们这个“慈善文化进大学”的活动,我们到明年还要举办“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总结会,到那个时候,还要邀请媒体界的朋友参加。言归正传,我个人一直与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十年的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与省市电视台电台的朋友们关系很好。在我个人认识上,媒体与慈善是密不可分的。在我担任节目主持人期间,我也做过媒体的慈善公益活动。例如,在1998年的南方洪灾发生后,我在我的节目里号召广大听众为灾区捐款捐物,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现场,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捐出几千元的,有捐出10元钱的,也有扛了一袋面粉,拿着一棵白菜的,有怀里抱着被褥的,手里提着方便面的,男女老少、人山人海,让我深受感动。那天,我也把自己身上带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的百姓。

从我所见所闻里,我知道媒体与慈善有两种关系,一是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对于社会上发生的慈善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慈善、认识慈善、参与慈善;二是发挥媒体的优势,尤其是新媒体的优势,直接参与慈善活动,例如微慈善,等等。《华商报》与省慈善协会合作开展的“一元关爱”活动,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饭店、理发店、小超市等,都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还有在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开展的慈善公益活动,有很多成功的事例,比如,崔永元的免费午餐项目,等等。我听宝鸡市慈善总会原会长朱宗柱先生说,宝鸡市的新闻媒体就组建了慈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不仅宣传报道宝鸡的慈善公益活动,而且亲身参与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宝鸡市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很快,宝鸡的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当代社会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新形势,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大量的信息令人目不暇接,也有不少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而被人们关注的信息,也不过几天时间,就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那么,作为媒体公益慈善活动,怎样才能持续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从而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呢?

陈:这是媒体人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过去媒体比较单一,报纸、电台、电视台,很多社会事件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旦进入人们视野的事件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我觉得,如何持续开展媒体的慈善公益活动,这是慈善人与媒体人需要联合开展的,也就是要建立固定的媒体平台,常年开展慈善公益活动,这样就可以在人们的视野里停留较长时间。做慈善活动需要持之以恒,不是短期行为,我想,我们参与慈善活动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毕其一生之力而为之的大事业。一个人做善事,一次两次都不是问题,难的是持续开展慈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对慈善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坚持不懈地开展慈善活动,媒体人对慈善公益事业也有着义不容辞的担当。

记:老师,我今天对您的采访,很有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我通过参与报道你们这次“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了解了慈善基本知识,也了解了开展“慈善活动进大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我还了解到你们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所做的大量的慈善文化研究和宣传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以后能经常采访报道你们的活动。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经常参与省内的慈善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作用。

陈:谢谢您。慈善文化宣传与研究,离不开媒体人的辛勤工作。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媒体的报道宣传。我个人的行事风格比较低调、内敛与温和。不希望外界对我个人和我从事的学术研究过分关注,因为那样我会感觉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在很多情况下,不经常与媒体合作,也不大接受媒体的采访,不参加媒体召开的会议。我不希望宣传我个人。但是,自从我做慈善文化研究工作以来,改变了过去的认识,希望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希望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了解我们慈善文化研究的成果,以此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今天的谈话很愉快,希望我们保持联系,精诚合作。事实上,我们之间的合作还是很有前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