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是决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国家、为他人而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属性

“人是什么?”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如“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改造自然的高等动物”,“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等,这些表述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人的特征。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例如,发达的头脑,灵活的四肢,直立的躯干,饥渴要饮食,性成熟要寻找配偶等。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因而人具有一般动物所具有的生物和生理的特征,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但是,应该看到,人类所具有的这些自然本能,已经不再是纯粹动物式的自然属性了,而是被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是经过社会文化熏陶了的自然属性。例如,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袭击人类时,无数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化的最好诠释。

人的社会属性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属性。它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是决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性。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必然要和他人结成各种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与自然界接触,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这种劳动的社会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2)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都是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取,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他人而独自为生,可谓“一人之可需,百工斯为备”。说明任何人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世界上没有脱离一定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的人。

(3)人的思想具有社会性。人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发展了思维。语言、文字、思维、意识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都是客观世界的具体反映。人的思想意识,正是在与社会的密切作用中产生的。

(4)人的学习也具有社会性。人每天都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人际交往等实践渠道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人的学习一天也不能脱离社会,学习的社会性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人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既不能割裂,又不能等同。应该说,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二)人的本质

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人所以成其为人并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自然属性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它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因此它不能反映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独有的特殊属性,也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呢?

首先,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等,这些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各个领域,这一切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就使人的本质不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其根源就在于此。

其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社会生活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因此,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总要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变化着、发展着,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的历史性,表现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的本质有变化、有差别。人的本质的具体性,表现在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有差别,就是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集团之间,其人的本质也会有差别,多种多样。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同是受迫害的女子,尤二姐则表现为无可奈何的忍辱受辱,尤三姐则敢于大胆反抗。这种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具体个性差别,正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具体差别,表明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有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和固定不变的。例如,有人说,自私之心是人固有不变的本质,人总是自私的。这种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面影响很大,应该予以澄清。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无自私之心。就是在私有制社会里,也不是每个人都自私。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国家、为他人而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因为社会还没有进步到那样的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准还不足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无私或私心少一点的人确实是存在的。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样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也说明,人的本质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坚持“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会把青年人引入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歧途,是十分有害的。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表明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那么,个人与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个人与社会谁是主体?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既依赖于社会,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表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分工和协作更加紧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也日趋深化。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个人又每时每刻依据其独特的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从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来看,社会对个人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个人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其次社会具有整体性,社会规范是把个体聚合在一起的纽带。它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要求个体,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虽然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依赖的,但这种依赖关系并非是等价对等的,而是有明显的轻重主次之分的。无论是从个人的生存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我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都应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反对以个人为本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