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高校后勤改革的动力、对象、成本与策略

第三节高校后勤改革的动力、对象、成本与策略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高校后勤改革的动力、对象、成本与策略一、政府是改革的发动者和最大受益者,是主要改革动力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利益,自上而下推动改革,体现社会进步,加快高教发展,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投资效益,应当支付主要改革成本。

第三节 高校后勤改革的动力、对象、成本与策略

一、政府是改革的发动者和最大受益者,是主要改革动力

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利益,自上而下推动改革,体现社会进步,加快高教发展,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投资效益,应当支付主要改革成本。政府应加强主导作用,制订改革配套政策,肯定多种成功模式,形成指导文件。文件应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不能过分原则化,不能弹性太大,避免随意性;过分强调“不搞一刀切’’容易导致不改、乱改和各自为政。政府应当加快高校综合改革步伐,否则,后勤改革矛盾突出,难以成功。

二、高校是改革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重要改革动力

改革将减少大量的非教学人员编制,减少事业性人员经费支出,提高办学效益,高校也应支付部分改革成本。高校是政府投资,全民所有,利益主体“所有者缺位”,减弱其改革动力。改革不是硬任务,但校领导个人要承担改革风险,他们担心影响稳定而危及个人,不愿在任期内得罪既得利益者,缺少驱动力。

三、后勤实体“老人”是改革对象,其先进分子有改革动力

管理、经营和技术骨干,是后勤优质资源,既是改革对象,又是改革动力。他们面临改革风险,也有创业机遇。“劳务层”从事简单劳动,是社会过剩资源,将失去部分既得利益,是改革对象和阻力。真正企业化则要竞争上岗,按劳取酬,威胁其生存,他们害怕下岗,心怀恐惧,思想阻力大。“经验型”管理者,害怕白领变成蓝领,是改革对象和阻力。他们是干部或“以工代干”,致命缺陷是未能与时俱进,长期不学习,无一技之长,自身素质不高,排斥新生力量,进不了机关,后勤实体也不需要。

四、后勤实体的“新人”是改革动力

后勤按照“新人新办法’’聘用的“新人”,是后勤重要方面军和发展中的新生力量。他们赞成改革,心理上将获得新的平衡。他们人事关系不进校,不算学校的人,无权参与学校事务,在后勤实体有发言权和影响力,增强“老人”危机感。

五、后勤实体“合同工”是改革动力

“合同工”即过去的“临时工”,是“劳务层”主力军,庞大的弱势群体,干活多,工资少,同工不同酬,长期享受不平等待遇。《劳动合同法》使他们获得了部分原本属于他们的合法权益,但仍有许多权益未能到位。地位虽有所提高,但比起“正式工”仍然心理不平衡,但不敢表白,其处境常使“正式工”心存愧疚,默认改革合理性,有舆论影响力。

六、关于后勤“老人”的改革成本

后勤“老人”实际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合同工”,其实可以把收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实际劳动价值,相当于劳务市场用工成本,另一部分属于合法的既得利益,相当于和“合同工”的收入差额;前者属于改革成本,应由校方支付(不应由后勤实体承担),后者应当通过劳动获得。转换“老人”身份,关键是“校内公平”。一要尊重历史,应当保留其大部分既得利益;面对现实,必须坚决转换其身份,改变用人制度,但要把握大多数人能够承受这个“度”。后勤“老人”的参照系,是校内机关同类人员,二者相互攀比,“校内公平”与否,事关改革成败。

七、对待后勤实体出路的“两种策略”

一是“放虎归山”策略。开明的学校领导,或者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或者出于对于后勤群体怀有同情或感情,能够大力支持后勤实体发展,拓展校外市场,使竞争主战场向校外转移,提高员工生存质量,增强改革信心,维系双方感情,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二是“引狼入室”策略。相当多的高校领导,或者市场意识模糊,或者对于后勤感情淡薄,往往立足于引进社会企业与后勤实体“平等竞争”,逼迫其背负“老人”与之展开厮杀,企图强行转嫁改革成本,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必然加大改革阻力,滋长不稳定因素,最终反而增大改革成本。

八、对待后勤“老人”的改革策略

转换“老人”身份,切忌“无情操作”,逼人造反。无情操作,本质上是缺少劳动人民感情。主要表现: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甩包袱”,“剥离”就是把后勤员工当作“无产者”赶出校门,企图无情剥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不加区别地要求后勤资产有偿使用和“保值增值”,斤斤计较,刻薄无情;校内招标,强调资质,设置障碍,要后勤实体与校外老板“平等竞争”,轻易地把宝贵的市场资源拱手让人;要求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又不承认其对利润积累处置权,不同意对员工配股,自相矛盾;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面向社会选择服务,不再需要后勤实体。后勤员工对高校发展和维护稳定都有重要贡献,有权分享高校发展成果;高校资产是国家投资,全校职工都有一份权益。要求后勤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服务成本,是向学生转嫁负担。过早地把“老人”当作“外人”,剥夺权益,无视其对学校的忠诚,伤害群体感情,容易激化矛盾。

正确看待“老人”,不能全盘否定。“老人”的惰性是制度造成的,只要转换身份,许多人都是有用人才;有的“老人”现在就是优秀人才,对学校有感情,忠诚可靠,熟悉情况,富有经验,服务、育人意识强,没有短期行为。一旦转换身份,后勤实体再予聘用,劳动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人就不再难用。简单地把“老人”养起来,花钱太多,也是人力资源浪费。

转换“老人”身份,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改革要算成本,但要适可而止,物极必反,若政治账算不好,全盘皆输。要把握多数人既得利益不受损,经济收入不下降,要多给点选择,多留点理解和宽容,少留点对立和怨恨。完善“老人老办法”,达到退休年龄时,到校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同类人员待遇。鼓励提前退休,距退休年龄l~5年的,学校调增1~2级档案工资,停发绩效工资,变成“新人”,学校支出相当,换得新的机制。距退休年龄5年以上,学校照发档案工资,停发绩效工资,其他待遇不变,与相应生产资料同时剥离到后勤实体,竞争上岗。经协商也可永久或阶段性买断工龄。后勤实体利润积累的50%~100%,以适当方式为员工配股。

转换“老人”身份,脱胎换骨,成为人力“再生资源”。后勤实体改制后,应欢迎昔日的“老人”竞争上岗,给予归属感,仍将是学校服务市场主力军。公司股权设置可参照6:5:4:3:2:1比例个人出资,再根据集体实力,按一定比例给予配股。“老人”变“新人”,具有雇员和股东双重身份,少了绩效工资,有了岗位工资,多了股权分红,收入结构发生质变,其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将随之发生质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