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族民族文化习俗

京族民族文化习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族文化这几个最突出的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凸显。因此,京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必在鲜活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所以建立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关注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否则,将会使一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在市场开发中被肢解和庸俗化。文化产业是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是支撑京族文化延续的原动力。
文化发展愿景_中国京族

第三节 文化发展愿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京族开始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进行展望和谋划:把京族文化建设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坐标系中寻找自身定位,制订出符合京族文化的发展远景和目标纲要;对京族文化品牌发展作出整体部署,在民族文化规划的制订上,力求突出京族聚居区沿海沿边的生态特点和民俗特色。未来的发展,应是保存并突出特色,发现和培养典型产业,培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既沿海又沿边,而且跨境;既渔业又农耕,商业气息与田园风貌并存。京族文化这几个最突出的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凸显。

img201

游客参与拉大网             摄影:周继学

img202

踩高跷民俗表演               摄影:周继学

京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将走“活态继承”的路子。民族文化不是人口较少民族的身外之物,而是人口较少民族的本身。保护京族传统文化,不应该是把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或者陈列在博物馆里。京族文化的海洋性、边际性特色,是与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紧密联系的。生计、民俗、宗教等,无不根植于生活土壤。因此,京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必在鲜活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京族一些文化项目,比如独弦琴,多年来在其当代传承的过程中,非但没有没落,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缘由,是这个在国内仅有2万多人的民族积极关注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各种途径,重视乐器的改良、教育传承等,在“口传心授”的单一传习模式基础上,又增添了书本、乐谱本、学校、舞台、网络、音像等多样化的传承模式,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了独弦琴,而小龙庄京族文化风情村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景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风情村”是人工景观,是静态文化陈列,表演气息过重而缺乏原生态文化的展示。两相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民族文化只有在活态传承中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民族服饰、饮食、民居、喃字等文化项目,要抢救,要整理,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建立整体性的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使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得到保护、开发,这才是长远之道。

建立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要突出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将民族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由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组成。任何文化生态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许多民族文化事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相应的自然生态结合才显出其价值。不少人文景观的价值与自然景观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离开这些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事象的价值就会降低。所以建立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关注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否则,将会使一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在市场开发中被肢解和庸俗化。久而久之,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受到了损害。具体而言,在社区居民当家做主并取得共识的前提下,保护、重建京族传统的民居建筑、生计方式、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原貌,并结合社区组织,普遍建立社区文化活动站,开展文化重建工作,对民族的生态资源、语言文化加以整体保护。比如,保留和建造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 改革开放以来,京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族三岛的原有住房几乎全被拆除建起钢筋水泥楼房,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但也是一件值得人们关注的事。因为随着传统的京族住房的消失,随之而来的,京族的传统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留一批具有原有京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住房,并开发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十分必要。它不但具有旅游参观的意义,还具有传统教育意义,它是京族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见证。当前京族三岛上的住房绝大部分已经是现代小洋楼,推了重建是不现实的,但还有别的“重建”途径。竹排是京族的一大特色劳动工具、交通工具,而京族古老的栅栏屋,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情调。因此,在竹排上建造一批具有京族古老传统住房文化特色的海上“别墅”,一方面是传统的再现,另一方面还可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居社区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中坚,建立社区文化,营造民俗风情氛围,就要依据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态条件来进行经营。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在特定的地域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俗、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等,这些对当地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却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处。在这样的原生态社区中得到活态保护,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既不必吃力强求,又能吸引很多旅游者。

文化产业是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是支撑京族文化延续的原动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在民族文化产业上大做特做文章,努力打造京族文化品牌。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来构建京族的综合的文化产业体系,组建文化产业舰队。要利用京族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建设京族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长寿文化、人文风情、文化服务等为一体,要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建设,要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文化服务的水平。在构建综合文化产业时,要突出京族的特点,有特点便有优势。文化产业本身是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可作为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使经济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只要文化产业之间各项目互相联动,进而得以综合发展,就会使京岛的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大力实施京族文化龙头战略,通过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依托京族“哈节”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等优势资源,挖掘出京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融合、区域历史、名人事迹、生态环境等作为文学或电影题材,全力打造历史文化、海洋文化、京族“哈节”民族文化、节庆文化,把京族文化资源开发成为产业资源,并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

当前的京族聚居区,已经有了京族“哈节”、京族文化民俗博物馆、京族文化风情村等旅游产业项目,今后将进一步以点带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文化业态,把繁荣文化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实施京族特色文化产业带动项目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使文化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档次再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民族艺术节来传播民族歌舞文化,利用旅游观光景区和各地重大节庆,展示京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歌舞艺术,通过影视剧、戏曲等方式,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好的道德情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加以传扬,既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获得生存土壤。政府要拨出专项资金,立足于市场运作,办好京岛文化旅游节,形成京族文化旅游带,大力建设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提高京族文化的知名度。利用“两广无障碍旅游合作”的机遇,环北部湾地区各市的文化宣传、旅游交流与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旅游方面的合作来发展京族文化资源,京族文化的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保护与利用中寻求到平衡点是京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杨丽萍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并充分结合商业力量运作之路上,逐渐形成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杨丽萍模式”,即精耕细作—形成品牌—完成商演—促成保护。这一模式也被很多民族地区借鉴。京族文化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需要经过文化市场和文化保护机制的检验。总之,通过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为传统文化寻求新的社会市场和生存空间。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又可以使这些文化事象获得新生

面对京族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低层次、没能形成独特的品牌和产业链这一现状,京族还要加强文化研究的力量。文化研究与文化生产相结合,使文化成为生产力,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最佳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认识京族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既看到其文化的“事业”性质,又看到其“产业”的潜力,既注重利用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要开发那些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将巨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经贸的结合,使京族的文化旅游、文化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第二,立足于我们的时代和现实。一方面将民间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发扬光大,将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赋予时代精神,在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培育新的资源;另一方面,在原有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扩展和发扬民间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民间文化。第三,通过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达到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的目的。因此,要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并结合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四,就是要建立让本民族群众在文化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平等互惠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号召旅游开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族文化实际上成为经济的附庸,文化发展项目因而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因此,政府应当关注社区居民作为文化主体的需求,并建立起一个自发的可持续的文化生产和互惠机制。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本民族独特的传统特性。因此,人在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有民族社区居民作为主体,自主参与决策的项目或计划,才能产生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模式。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让群众真正从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利用中得到实惠,如此才能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实现主体的自身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力发展先进海洋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广西文化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随着南中国海区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浪起涛涌,京族文化将继续凸显其民族性、海洋性特色,与时俱进,乘风破浪,永葆魅力。面对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京族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注释】

[1]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

[3]钟珂:《浅议中国京族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与传承》,《创新》,200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