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东乡族擀毡技艺擀毡、制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在东乡地区极为普遍。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抢救、保护东乡语势在必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安排文化馆征集收藏传统钉匠的工具,并扶持锁南镇马厂村钉匠艺人妥福才,在锁南集市设立固定摊位,以传承和保护东乡族钉匠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_中国东乡族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东乡族擀毡技艺

擀毡、制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在东乡地区极为普遍。东乡出产的大绵毡,以洁白、绵软、舒适、匀称、美观大方而享誉西北各地。美国人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记载的中亚制毡方法与东乡人如出一辙:“常群聚成一园群,中间堆置羊毛,用长杆扑打,然后撕成小块,铺为两层,浇水使透之,以席卷之,席外缚绳。于是分为两群,各有十人光景,对面而立,甲方用右脚把席卷踢向乙方,乙方企踵以接,重复踢回来。如此踢来踢去,约费一点半钟,然后群开捆席的绳子,再由妇女捶打三小时,毡子才告成。”东乡人与中亚人使用的工具、采用的方法和程序完全一致,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十分明确。2008年东乡族擀毡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岭乡前进村村民马舍勒,自16岁时起从父学艺,数年后已熟练掌握擀毡技艺成为把式,平时在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养羊、养牛等,农闲时节,则带上两三个帮手,走村串户,从事擀毡技艺,养家糊口,直到2004年,他在龙泉集市建立了擀毡手工作坊,专营毛毡加工。

2008年,马舍勒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乡族擀毡技艺省级传承人。

二、《米拉尕黑》

《米拉尕黑》是东乡族的民间故事,又名《月光宝镜》,流传于甘肃省东乡族地区。赵燕翼搜集整理。

故事讲的是在古老的年代,一位英俊出色的猎手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一片月亮,得到一面月光宝镜,而镜中留有一位叫海迪亚美女的身影。米拉尕黑得到智者的指引,找到了海迪亚,以宝镜做媒证和聘礼,约定第二年完婚。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战争发生了。米拉尕黑跨马出征,抵抗入侵的敌人。当米拉尕黑远征时,财主恶少马成龙请来魔鬼给海迪亚喝下迷魂汤。战后米拉尕黑赶回戈斧山,而海迪亚已失去记忆。米拉尕黑得到智者和风雪宝驹的帮助,在马成龙娶亲时救出海迪亚,并且用他们彼此相爱的往事和月光宝镜唤起海迪亚的记忆,一对经过重重魔劫的情人,在玛瑙河边举行了婚礼。故事具有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后有东乡族诗人汪玉良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叙事长诗《米拉尕黑》,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

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体,又融合了当地一部分汉、藏、蒙古等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共同体,随着东乡族的形成,东乡族的一些民间故事、儿歌、拜提、谚语、童话等口头文学随即产生。现在东乡族自治县境内85%以上的东乡族群众和境外聚居的东乡族人中的大部分使用东乡族语,会东乡语的还有和东乡族杂居的回、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的少量群众。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方言差别,根据语音和某些词语差别分为锁南坝土语、汪家集土语和四家集土语,东乡语中还有一部分阿拉伯语、突厥语和波斯语词汇。东乡族用东乡语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口头文学既有古老的民间故事、英雄史诗、传说,又有儿歌、谚语,还有高亢嘹亮人人会唱的“花儿”等。形式多样的口头民间文学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乡族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思想感情、美好理想和民族心理状态。用东乡语演唱吟诵的民间叙事长诗至今尚在流传的有《米拉尕黑》等。《米拉尕黑》数百年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在东乡族群众中影响很深。在日常生活中还流传着许多口传故事,因为没有文字,流传至今的已经很少了。民间口传的故事是人们对历史的艺术记录,它从纵横两方面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挖掘、抢救、保护东乡语势在必行

2006年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被甘肃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东乡族钉匠工艺

东乡族钉匠工艺是东乡族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没有大的变化。到民国期间,东乡族钉匠工艺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锁南、龙泉、坪庄、春台一带的钉匠工艺最为有名。在东乡地区,专门钉补细瓷、眼镜、铁锅的手工艺人叫钉匠。钉匠的工具有两个木箱(一个带有风箱小火炉,另一个是工具箱)、一根扁担、铁砧子、金刚钻、铜丝、小铁钻、弓、弯钳、小木凳等。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用途广泛。钉匠多以挑担在集市上设点摆摊为业,有时走村串户,维持生计。其有焊补和钉补之分,焊补主要用于铁、铜器的修补;钉补主要用于细瓷和眼镜的修补,钉补后的瓷器除有微小的裂痕外与正常无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钉补越来越少,只有少量的名瓷文物,贵重的眼镜等才进行钉补,从事钉匠工艺的艺人不断减少,几近失传。发掘、抢救、保护东乡族钉匠工艺,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安排文化馆征集收藏传统钉匠的工具,并扶持锁南镇马厂村钉匠艺人妥福才,在锁南集市设立固定摊位,以传承和保护东乡族钉匠工艺。

2008年,东乡族钉匠工艺被甘肃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释】

[1]马志勇:《甘肃东乡族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2]东乡族中酷爱走骡者——编者注。

[3]挂在骏马或走骡头上的饰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