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擀毡匠何兆元

擀毡匠何兆元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岁那年,何兆元跟随本地一位擀毡师傅学习手艺。10年后,26岁的何兆元接过师傅传下的弹毛大弓,移居罗山脚下,开始了擀毡的生涯。擀毡营生越来越难做,何毡匠也转向了自家的承包地。
擀毡匠何兆元_发现宁夏

14.擀毡匠何兆元

作者:宋辉

毡匠何兆元已经77岁了,擀了40多年羊毛毡,虽然腰有些弯背有些驼,但他说话利索、反应机敏,一看就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江湖中人”。

采访、“挖掘”这位乡间“宝物”,缘于今年3月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出炉,在其公布的33项名录中,红寺堡擀毡名列其中。北方人素来喜欢睡土炕,羊毛毡隔潮保暖,铺在炕上再熨帖不过。历史上的红寺堡地区水草丰美、牛羊遍野,当地人剪羊毛、擀毛毡、编毛绳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正值壮年的何兆元携一张弹毛大弓,行走于红寺堡地区罗山脚下,靠着娴熟、精湛的擀毡技艺,在十里八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人称“何毡匠”。

1930年,何兆元出生在中宁县一个贫苦的人家,父亲给地主拉长工,家里穷得“石头当枕头,光土炕上铺不起一块薄毡”。16岁那年,何兆元跟随本地一位擀毡师傅学习手艺。10年后,26岁的何兆元接过师傅传下的弹毛大弓,移居罗山脚下,开始了擀毡的生涯。

“当时活儿多,一出门就是几个月,忙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一天能擀出三条毡。”擀毡是件辛苦事,要经过弹、铺、洗几个环节:先用绳子绕过屋椽把弓悬起,弓下放上备好的生羊毛,擀毡人胳膊上套上拨子拉动牛皮弓弦,把羊毛一遍遍弹打直到柔软,等到满屋子的尘土和毛絮落定,擀毡进入铺毛的工序,此时竹帘和打毛用的撒件派上用场。先将弹好的羊毛均匀地铺在竹帘上,铺一层毛撒一层黑面粉,再喷一层食用清油,用撒件把羊毛打理平整,然后卷起竹帘,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于脚下来回滚动,直到羊毛充分黏合后拉展四角,一条毛毡就做成了。

“风吹马尾千万线,羊毛见水一片毡。”何毡匠的独特之处在于羊毛里加入了黑面和清油,擀出的毡不仅光滑耐用,还能“站立”不倒。

何毡匠的名声越来越大,连陕西、甘肃来的毡匠也抵挡不住他的竞争。生产队批准何毡匠带着两三个徒弟专事擀毡,一个月下来,每人向生产队上交60元钱,顶作工分换来口粮,除此之外每人还能落下二三十元,“快赶上一位老师的月工资了”。何毡匠粗略地算了一下,擀毡40多年时间,经他手擀制的毛毡不下8000条,罗山脚下许多农户家中炕上都铺着他擀的毛毡,这让何毡匠颇为自豪。

img87

20多年没弹这把弓了

然而岁月荏苒、时事变迁,当“席梦思”走进千家万户、电热毯铺上农家大炕,瓷实耐用的羊毛大毡虽好,但制作繁琐,造价又高,怎抵得过工业产品的冲击。擀毡营生越来越难做,何毡匠也转向了自家的承包地。几代毡匠传承了上百年的大弓搁置起来,落满尘土。

4月初,记者在红寺堡开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找到何兆元时,老人从屋内搬出大弓说:“20多年没弹这把弓了。”记者想请他演示一下擀毡的过程,老人挺为难,说是人手难凑,工具也已不全。

采访当中,正赶上老人请人上门修理儿子屋内的一张大床。儿子出外打工去了,老两口睡火炕,但床还是要修好的。记者注意到,大床厚厚的“席梦思”床垫上,还铺着一张光滑密实的羊毛大毡,想必是何毡匠的精心之作。

【相关链接】

擀毡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分布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生活的需要,“毛毡”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制毡因而也就成为这些少数民族一项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譬如:哈萨克族妇女几乎人人会擀毡能设计出各种典雅的图案,如“牡丹芍药”“清水远山”等;大理白族的擀毡毛匠,用纯羊毛为原料制成清水毡,再经过染色彩画制成色彩鲜艳的花毡,常见的花色品种有披毡、盖垫毡、帐篷毡、红毡、花毡、桌毡、椅毡等,很受人们欢迎;云南宁蒗的彝族人至今仍有不少擀毡的人家,擀毡工艺没有失传的原因是,彝族地区所有的人都要穿披毡,披毡是生活的必备品,毡衣可披可盖,挡风御寒,遮阳避雨,四季皆宜;蒙古族的擀毡工艺也历史悠久,除了炕毡、花毡外,大量用于帐篷的搭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