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江拉祜族布朗族的传统工艺

双江拉祜族布朗族的传统工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民间工艺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中,学会了竹器编织、纺织染色、房屋建筑等各种技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为创造和发展本民族的手工艺作出了贡献。邦丙乡布朗族不仅能织布制衣,还能自己染色。
民间工艺_中国布朗族

第五节 民间工艺

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中,学会了竹器编织、纺织染色、房屋建筑等各种技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为创造和发展本民族的手工艺作出了贡献。

布朗族的手工艺品生产是在农闲时进行的,它尚未脱离农业生产而单独存在,产品多自用或是以物易物交换,很少在市场上出售。

一、竹器编织

布朗族居住的地区盛产竹子和藤篾,这给编织竹器、篾器提供了材料来源。布朗族多数成年男子都会编织各种背篓、花篮、篾桌、簸箕、筛子、篾笆、竹席等竹器,也有一些老人会编织精致的小篾饭盒、小篾贡盘、针线盒等。

img41

制作农具

二、纺织与染色

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布朗族的生活写照。耕地的犁铧和织布的腰机是布朗族人家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犁铧和腰机陪伴了布朗族人几个世纪,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

img42

弹棉花

布朗族是心灵手巧的民族,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精湛的纺织技术中。在布朗文化中,纺织文化是最为传统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的邦丙村,现在仍能演绎自唐宋时期就有较高水平的纺织工艺。走进这个地处大山的布朗族村寨,人们会发现,至今大多数家庭都还保留着整套性能齐全的老式纺织工具:轧棉机、纺线机、织布机。今天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自己制作衣装被服的生活方式。笔者多次深入布朗山探访,详细参观了从摘棉花、轧棉花、弹棉花到纺线、织布、制衣的全过程。那些正在纺织的妇女这样告诉我们:“在布朗族人看来,不会纺线织布的女人不算好女人,这样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即便嫁出去了也不会嫁得好婆家。”她们还告诉我们一句布朗族民间谚语:“家中无米男人羞,家人无衣羞女人。”可见在布朗族中,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一直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img43

布朗族妇女纺线

img44

布朗族妇女手持绕线架

在布朗族的纺织中,最能体现织手技艺高低的,要数织制历史上称“榻布”,现在叫做“牛肚被”的织品了。“牛肚被”是布朗族自己织制的被服,因结构像牛肚(牛胃)——外滑内茸而得名。此被全用棉线织成,盖在身上柔软而暖和,且牢实耐用。织制一块“牛肚被”需花费织手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织者心灵手巧,因此,现在会织“牛肚被”的人越来越少。据说这一门技艺别的地方已失传,只有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一带的布朗族独有,成为双江一绝。

邦丙乡布朗族不仅能织布制衣,还能自己染色。布朗族人到深山中割回一种叫“腊阿”(板蓝根)的植物,捣碎浸泡,调和石灰、火灰沉淀制成染料。当地自制的棉布衣装就是用这种染料印染的。

img45

染布用的板蓝根叶

三、工匠

布朗族的工匠有木匠、铁匠和银匠。

(一)木匠

木匠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大多数木匠能做一般的木活,少数的木匠能建造高大的缅寺、竹楼、土屋、凉亭等,有的木匠还能制作桌椅板凳等。

(二)铁匠

布朗族的铁匠手艺多为祖传,也招收徒弟,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个铁匠,每逢农忙季节,他们就专为农民打制铁器或修理农具。除了能打制锄头、镰刀、砍刀、斧头等农具外,铁匠还会修理猎枪、火药枪等。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的铁匠还能浇铸犁铧的“模子”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具。

(三)银匠

只有个别布朗族村寨才有银匠,能加工打制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等装饰品。

四、工艺

(一)熬火药

布朗族会自己熬火药,一般是将硝土、木炭和硫黄捣成粉末,晒干后即成火药。

(二)造纸

布朗族的造纸技术主要是从傣族地区学来的。造纸原料是山中一种叫“杀盾”树和“杀肯”树的皮。方法是将树皮加木炭灰放入锅中煮。一般吃晚饭后煮,到睡觉前把锅抬下,次日拿到河边捶洗,将炭灰洗净,树皮捶碎捶细,又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拌均匀,再将一块长布平放在水面上,将纸浆均匀地倒在布上不停地摇动,直到纸浆完全粘在布上,就把这块布取下来用火烘烤,待晾干后,从布上扯下即为白纸。

(三)制墨

布朗族制墨,一般是取大捆松明,放入锅内燃烧,上盖一锅,将烟收集起来,调以动物的苦胆(加了苦胆可耐风雨,不易褪色),如果不马上使用就将松明放在阳光下晒干,以后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