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第二节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系统的论证思维活动发展了青年的抽象思维与理论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也随即发展起来。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阶段在人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表明这一时期既是人格形成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并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是由霍尔形容的“疾风怒涛”状态向“相对平稳”状态的过渡。大学生虽然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处于“边缘人”地位。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续偿付期”,即大学生可以暂时合法地延缓偿付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智力发展的特点

大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进入高峰期。从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得分上可以看出,智力发展的顶点约在20~25岁之间。其中,智力结构的发展与发展的动力都表现出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地方。

(一)智力结构的发展

智力结构指智力的诸种能力要素的综合整体结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包括感知力(或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因素,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智力的因素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种稳定的结构,综合地起作用。心理学家关于智力的结构有许多主张,比如智力的因素说(独立因素说、二因素说、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结构理论(三维结构模型、层次结构理论)和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智力三元论、智力PASS的模型)。

1.观察力的发展

大学生的观察力水平开始向更高程度发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1)从观察的广度上看,大学生已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常见事物,视野开始延伸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2)从观察的深度上看,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将思维的触觉深入到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较完善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3)从观察的品质上看,大学生已从中学时期观察和认识事物的缓慢性、盲目性、断续性、轻率性上升到更富有敏锐性、目的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具有主动性、多维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记忆力的发展

大学生记忆力水平的发展特点有:

(1)记忆容量增大

大学时期是记忆储存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一时期较之少年儿童时期,具有“大脑及各神经系统发达健全”的生理优势。这一优势自然也会给大脑信息储存量的增加提供物质基础。

(2)意义记忆的能力增强

大学生随着认识、观察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开阔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逐步掌握了意义记忆这种更高级的记忆方法,从而使记忆的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使记忆过程更具有主动性。

(3)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大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他们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由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自觉地、有意识地识记事物,随时独立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主动地根据识记任务与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有效的记忆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抽象记忆水平开始提高

由于理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但发展了形象记忆的能力,而且抽象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能在记忆的过程中有效地记住诸如概念、定义、公式、定理、定律等较抽象的对象,使记忆的领域更加广阔,记忆容量大大增强。

3.想象力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得到高度发展

有意想象在中学获得了很大发展,到了大学时期,有意想象的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不仅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大,而且想象的目的性、稳定性空前发展,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2)想象的现实性更加明显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想象的理性成分显著增加。虽然他们的想象仍具有诸多浪漫色彩,但是已经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职业理想的确定方面,大学生的想象更为符合社会现实,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3)想象的创造成分进一步增多

大学生想象中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克服了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虚幻性,使想象更具有实际作用。

4.思维力的发展

大学生的思维达到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具体有如下特点:

(1)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形式逻辑思维还是辩证逻辑思维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最为迅速。他们通过学习和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对外界各种信息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之后,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系统的论证思维活动发展了青年的抽象思维与理论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也随即发展起来。从我国23个省市在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测试结果来看,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总正确率只达到53.12%,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总正确率达到74.44%,其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均达到80%以上,辩证推理为59.10%。帕瑞(Wiliam Perry)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个体思维中从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到辩证成分逐渐增多的转变过程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①二元论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常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②相对性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个体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水平;③约定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既能坚持那些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作出调整。

(2)发散思维获得较好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它具有三个品质: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独特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创性程度。潘洁等人依据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发散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上也有差异,从总体上看,思维的流畅性发展最好,变通性次之,代表发散思维本质的独特性最低。

(3)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别人,希望自己独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径,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二)智力发展的动力

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

1.大学生需要的特点

随着生理机能的渐臻完善,在心理需求水平上也不断提高和深化,出现了众多新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方面的,主要表现为:(1)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2)追求美好的理想;(3)向往友谊和爱情;(4)渴望完全独立自主、受到他人的尊重。

2.大学生动机的特点

(1)外部动机作用减弱,社会责任感动机增强

中学生学习动机中,“老师与学习纪律的约束”“为获得老师及家长的好评”等外部动机比重很大,而进入大学后,这种外部动机明显减少,而动机指向出现多层次,其中,“献身祖国、振兴中华”及“既献身祖国,又使自己社会地位、物质利益多方面得到发展”等社会责任感的动机大大增强,成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体。

(2)认识动机从广泛求知欲向稳定的学科兴趣发展

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好奇心、求知欲等初级兴趣逐渐稳定地指向某一学科方向,带来理论研究的献身行为时,这种稳定的学科兴趣就成为推动大学生刻苦学习的内部动机。

(3)动机的年级差异

实际情况表明,低年级的大学生还带有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的直接兴趣与学习的结果,在学习动机中仍很活跃。随着年级的升高,引起这种动机的因素逐渐减少。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3.大学生兴趣的特点

大学生的兴趣在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方面所表现的特点称为大学生的兴趣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大学生的兴趣指向的内容差异很大,就总体而言,大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以高尚健康的兴趣为主,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等倾向逐渐扩大,应加强对这种低级兴趣的引导与扼制。

(2)兴趣的广阔性

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经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对各种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愈来愈广泛,兴趣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出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生理、心理的日益成熟,随着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逐步加深,兴趣的稳定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4)兴趣的效能

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培养自己积极的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效能,主动发展个性,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

4.大学生意志的特点

随着大学生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迅速提高,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有惰性

主要表现为,其一是大学生对生活有明确的目的和追求,能够自觉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有关实际情况,制订出合适的生活和学习目标,积极制订计划以实现相应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其二是大学生的自觉性还表现在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制外界的干扰。然而,惰性在相当部分学生身上仍然存在。

(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

大学生个性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于能够用理智战胜冲动。一般而言,他们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努力地调节自己的冲动。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毕竟有限,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缺乏体验和认识,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理智控制水平还不高。

(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

大学生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敢想、敢说、敢干,内心充满为真理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们积极地模仿英雄人物,锻炼自己的勇敢顽强。但是,与勇敢精神相比,毅力则显得相对不足,对一些事情缺乏韧性,持久力不够,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困难增多而失去信心,虎头蛇尾。

(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具有强烈的独立欲望,希望自强自立,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5)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由于独立性的提高、能力的增长,多数大学生的果断性品质有较大发展,但有时这种果断带有轻率、冲动的特点,情绪色彩较浓,容易事后后悔。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已较中学生有明显的提高,主要的意志品质特征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成熟。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呈现出差异性、不平衡性,就意志的整体水平而言,高年级比低年级好,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好。

5.大学生性格的特点

从性格发展的规律看,大学生的性格正处于逐渐定型到成熟的阶段。由于大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青年初期的性格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同时,大学生的性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已逐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他们既可以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又可进一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性格特征。

二、情绪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特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1.情绪的兴奋性与丰富性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曾把青年期称为“疾风怒涛”的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冲动性和复杂性。同样的刺激情境,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但却能引起大学生较强烈的情绪体验。造成大学生情绪的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个体在青年期的神经—内分泌的活动特点,使大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往往优于抑制过程,并且容易引起兴奋的泛化和扩散,导致情绪的兴奋性较高;二是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外界事物与心理需要的矛盾,也会导致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也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2.情绪的摇摆性

大学生的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情绪在两极间变化频繁,诸如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的变化,从而使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二是大学生还常常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导致大学生情绪起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生理、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常在情绪体验中得以表现;三是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待矛盾容易产生偏激,从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此外,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大量出现,这些因素所引起的情绪有些是能够被意识到的,而有些则未被自己所意识,也会导致情绪的波动。

3.情绪的心境化

大学生情绪的心境化,是一种微弱、持久的情绪状态,它的主要表现是情绪和情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随着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能够对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调适,从而表现出心境化的趋势。大学生情绪心境化和情绪激动这两个特点都存在于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中,体现了大学生情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4.情绪的文饰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情绪体验与外部表现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自我意识的成熟,在一些特定场景和事件上,大学生的情绪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往往并不一致,从而表现出情绪文饰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表现不仅受自己的主观体验的制约,而且也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闭锁性的特点在情绪中的体现。

5.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大学生不仅有由生理需求而引起的情绪表现,而且还有由社会需求和自我完善需求而引起的社会性情绪表现。这类社会性情绪主要包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形成的理智感、集体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感、文体活动中形成的美感,以及政治活动中形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且这种社会情绪在大学生的情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反映得十分鲜明、强烈,大学生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是与其社会成熟水平相一致的。随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性情绪在大学生情绪中所占的比例及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

6.情绪体验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同年龄(年级)上存在差异。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自我意识在不断成熟,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认知能力日趋提高,社会性情感日趋丰富,表现出对社会、对人生理想、对他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关心,从而使情感的稳定性增加,冲动性和波动性减少。但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在情感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男女的情感体验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上的情绪特点是大学生情绪不良和情绪障碍产生的内部原因。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情绪日趋稳定,情感趋向成熟。

三、自我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得以最终完成的,它是以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是成年初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一)自我意识显著加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相对于以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表现之一为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为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主观世界,他们逐渐把原来主要朝外的目光转而朝内,由认识外界转而认识自身。这样,自我就分化为两个部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而自我的分化又必然带来自我矛盾,这引起他们苦苦思考与求索,并力求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统一起来。当这种统一是积极的而且得到实现时,就会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表现之二是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的增强。这种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为:

1.自我认知更具主动性

大学生总是对“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前途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十分感兴趣而又急切地期待一个满意的答案。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他们经常独立思考,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参照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进行自我评价,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进行自我设计。

2.自我体验既丰富又强烈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个别差异,此外,还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和情境性。他们对与自身相联系的事物十分敏感,有时这种敏感性还带有一触即发的特点,自我体验受外部情境的影响较大。

3.自我评价日趋完善以及自我要求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更为客观。他们善于根据社会、学校、同学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无大的差异。当然,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仍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有着很强的优越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思维发展尚有水平不高的一面;二是“低估自我”,这是因为自我期望水平偏高,引起学生对现实的不满,但对学习与生活缺乏科学的调节,适应能力差,易积累一定的挫折感,产生过强的自尊心等。在与旁人的表现、与社会规范的对比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这种反省和自我批评有时是相当尖锐的,这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要求的提高。

4.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

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意识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个体依赖性的减少和独立性的日渐增长。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改变自己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动机,能够在较高水平上驾驭自我。但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承续青年期并开始步入成年期的大学生,虽然已经应该而且有能力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往往进入一种“暂停”局面,以尽可能地满足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在延缓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他们学习并实践各种角色,以形成各种本领。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大学生可以一直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有了这样的社会的、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期接触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经过这种循环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将来的职业等,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心身异步的现象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相对来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速度要落后于身体的发展,出现了人生第二次心身异步现象,心理学家称这一阶段为“第二次断乳期”,表现出一系列的心身矛盾。大学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又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独立。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其独立性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人的成熟,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身体的成长。以个体生理成熟为标志,尤其是以性成熟为重要指标。大学生一般都已具备这种条件;二是心理发展的完善。即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和稳定的个性;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人的社会成熟为标志,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

在这三个条件中,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