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如何对应市场的需求做出教育战略、制度、内容、管理的调整,是寻找破解当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的首要问题。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案例分享 江苏省近万职校生当上“小老板”

早在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就启动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为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搭建创业平台,进行全方位创业培训和指导。3年来,全省成为“小老板”的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共有近万名,创办各类企业近1500个。江苏把职业教育创业行动计划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上,以创业教育带动教学改革,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学校的毕业生创业园中已有动漫制作、旅游管理、工艺美术等15家企业。据介绍,到2010年,江苏省将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创业基地,可容纳10%以上的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2]

今天的高校,由于经济对人才批量化的需求,为了适应此要求,大多数学校注重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利用,理性甚至刻板地看待教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能,培养大批量的某些种类或规格的人才,并通过筛选,把他们派送到不同的岗位上去。因此,今天的学校教育更像工厂,而接受其塑造的学生则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就业是产品在市场寻找销路的过程和产品的最终流向。为此,美国教育家埃尔伍德·P·克伯利就把学校描绘成为社会消费而加工原材料的工厂,他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就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这就要求有良好的工具、专门的机器、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度量,以便看是否按规格行事,是否消除了制造中的浪费以及是否带来产品的多样化。”[3]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工具理性被框定,而不是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展现,其异质性特质就可想而知了,基本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这种“规模化”和“规格化”的工具理性在整体结构失调、个体意志与宏观要求出现差异、摩擦的情况下,不仅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受伤最重的是为此做了巨大教育投资的家庭和个人。

对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存在着两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所生产的产品供过于求,严重过剩;二是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虽然造成这种问题的责任不能完全归结于教育,但“高等教育和培训领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内生的根深蒂固的惰性,使得劳动力供给调整速度极其缓慢,结构性失业甚至变得更为突出”[4],不能不说是一个直接原因。

而“结构性失业成因的核心是就业能力不足,既包括认知技能的缺乏,也包括非认知技能的不足。在中国告别物质资本短缺约束条件之后的今天,要维系经济持续增长与就业扩大,就必须高度关注劳动者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提升。国内外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连接现代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之间的桥梁,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催化剂。以今天的学生为例,正如许多专家所说,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端,不足以吸纳如此之多的知识工作者。但将问题简单归结于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对的。试问,为什么中国的产业结构较低?除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劳动者的创新,包括创业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5]。他们进而明确提出,中国的产业结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并将之视为扩大我国就业战略的核心问题。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如何对应市场的需求做出教育战略、制度、内容、管理的调整,是寻找破解当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的首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